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作为最早研究工程伦理的专家之一,迈克·W.马丁创立和完善了"工程作为社会试验"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伦理内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首先倡导并发展了工程伦理个人承诺的研究视角,解构了工程伦理研究的"共识范式",主张以"社会实践"为框架整合、重构这一"共识范式";积极推进工程中的道德创造研究,诠释工程活动中"何为善"、"善何以可能"等伦理问题。迈克·W.马丁的思想为工程伦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推进和深化工程伦理学、特别是尚处在崛起中的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不仅具有其具体的功能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且因其巨大的精神象征意义而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传统对于意识形态和工程的割裂,不是将意识形态单纯地理解为理论说教,就是将工程理解为毫无价值意蕴的造物活动。唯有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统一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巨型工程之具体功能与抽象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唯有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与政府,从而实现工程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是欧美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进路,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介入的广义的共同体伦理则是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新形态。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层面,工程伦理学存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工程伦理的微观层次所聚焦的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作为实践伦理的本质。立足当代中国工程实践,从工程活动中的"工人"入手,分析他们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是工程伦理微观向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当前工程实践中"工匠精神"的阙如与重构,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进路及范式。  相似文献   

4.
工具理性为世界"祛魅"所依赖的栽体经历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路径,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工程以及工程活动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栽体,也成为工具理性"祛魅"的重要渊薮.失去价值理性的工程必将指向一条没有主体性的不归路,从价值理性出发的工程伦理,是通过工程为世界"赋魅"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工程伦理纠偏工程活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工程伦理由微观向宏观转变的视角,探讨工程师伦理责任的扩大化,并结合我国的工程现状,引发我国工程"职业化"理论和建设研究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工程"职业化"的内涵,展开我国工程"职业化"专业上的卓越、伦理上的完整和外部建设问题上的研究并提出工程职业自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工程既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存在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外壳和主要载体。工程天然地继承了科学和技术的气质,特别的由于是技术的系统集成,在技术时代就备受批判的技术的"座架"本质,在工程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集中和放大。失范的工程正扮演着现代社会迷途的"利维坦",给现代社会带来众多灾难。由此,从技术批判到工程批判,既是人类存在的形而上之思的需要,也是在工程的"座架"里寻求诗意的栖居,让"迷途的‘利维坦’"不再伤害人类本身的需要。工程伦理出场了,它正是承担工程批判,祛除工程"座架"宿命的利剑,伦理之思,是避免"利维坦"危害人类的唯一救赎。  相似文献   

7.
所有工程活动都涉及伦理价值权衡,而权衡可以朝向公益的方向,也可能自私的作出。市场经济秩序下,工程项目的追逐私利更关注"交换性正义",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非伦理化,只是私利私欲的膨胀、技术竞争的过度容易引起视野的短期化,加剧了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害风险。在工程实践中,伴随着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公益为先的原则获得广泛认同,同时也遭遇了实施困境。工程活动中强调活私开公、公共协商,旨在打破公私二元对立的立场与思维方式,建构一种超越经济主义、科技主义、工具主义、理想主义的公共伦理,以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工业革命的"去道德化"性质,公众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使得公众成为"互联网+双创"战略的伦理盲区。借鉴欧盟"负责任创新"理念推动公众进入创新创业主体并形成"官产学众研"创新创业共同体,有助于克服伦理盲区,发展一种符合社会价值观与公众利益的"互联网+双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工程伦理呈现为一种规范式话语系统,它主要以职业伦理章程的形式表达了对工程行为者如何"正当行动"的指导和约束。但是,工程伦理的哲学实践仅仅关注"正当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以实现"好的生活"为最终诉求,在面对"我"、"我-你"和"我-它"关系的生活亲证中,权衡各种道德义务,平衡各种责任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的工程伦理,应真诚地以"我"、"你"、"它"存在之"是"为伦理行动的起点,主动探究"我"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如何"是其所应是"的行动和生活,即,维持和确认工程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实践并实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繁荣共生、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愈发突显,学术圈和科技政策圈都在呼吁将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考量整合到科技研发的过程中。在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提供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社会技术整合研究"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在实验室层面让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思考科研活动的相关伦理社会问题,拓宽科研决策的考虑因素。本文对"社会技术整合研究"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方案、产出结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现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面临了诸多因素的困扰。这其中,始终未能从伦理层面上为可持续发展确立起一种能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接受和认同的基本伦理观念,无疑是困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忽视了时间和空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因素以及没有能够明确区分时间和空间在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上的不同涵义。为此,笔者通过提出“时间正义”和“空间正义”这样两个概念,阐述了一种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层面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75-75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我国自然辩证法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推进自然辩证法的学术研究,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将于2007年5月19日-5月21日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召开。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分议题为:(1)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技术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和谐社会的科技保障问题,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创新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2)科技伦理的问题研究:技术、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科技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的理论及前沿问题研究:技术、工程的方法论,技术与工程中的社会建构,技术现象学问题,信息、计算与认知的哲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特质遮蔽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使人际交往陷入伦理困境.呈现为:网络身心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的丧失;网络人我疏离加剧了群体认同危机;自我与群体的认同危机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泛滥,这也是"去中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施展的结果.缺乏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规导,交往行为势必会走向无序.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虽然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也带来不确定的风险。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负责任创新"旨在解决科技发展中的责任伦理问题而提出的理念,这为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思考与现实应对的路径。运用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人工智能伦理责任的规制或者嵌入,使其形成具有道德的决策和行动,从而促进人工智能良性、开放、健康和包容的发展,推进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工程师的工程思维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是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却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工程建设培养大规模合格的工程人才值得我国教育者慎重思考和探索.工程师的工程思维缺失是工程活动产生负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程思维有别于科学思维,是以工程哲学修养为核心元素,以工程知识为质料,以工程道德规范为骨架,以工程行动为催化剂,四种元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不仅要体现学习先进技术的理论智慧,更要具备关爱人类、认识自然、承担社会责任和创新创造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6.
外层空间军事利用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层空间的军事利用和外空军事化对许多传统的法律和伦理原则构成了重大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困境,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1)和平目的和军事利益的矛盾:各主要外层空间条约均规定了探索利用外空的"和平目的"原则,但外层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外层空间军事化的过程,这就使"和平目的"与军事利益发生了冲突。(2)区分性原则与空间设施军民两用性的矛盾:战争伦理中关于作战正义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区分性原则,在空间军事对抗中,外空设施的军民两用性对此提出了挑战。(3)宇航员作为"人类使节"与外空战斗员双重身份的矛盾:宇航员代表全人类从事宇宙探索事业,享有"人类使节"的荣誉与地位,但在未来的外空作战中,宇航员就将面临着作为"人类使节"与外空战斗员双重身份的矛盾。伦理困境的解决有赖于抛弃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树立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的模糊性是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由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构成,其确立的依据主要是当今工程活动中的实践伦理和价值关系。自然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商谈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责任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社会和个体与自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将西方工程伦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整合发现:西方工程伦理形态沿着三条螺旋式上升的主线演变,即"德性-规则-德性"、"道义-功利-道义"和"经验-理性-经验"。西方工程伦理形态的演变,实质是西方工程伦理在思想理念上的演变,在价值行为选择上的演变。伦理形态的演变规律,对于当下工程伦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工程伦理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增强时代"的超人类革命,同时也激起了生物保守主义与生物进步主义的伦理论争。面临着新技术展现形式带来的伦理质疑与挑战,超人类主义试图寻求伦理范式和伦理视角的转换以对后人类伦理进行合理辩护,即关乎医学功能转移、技术逾越性和人性改良伦理范式转换的后人文主义转向和复合性技术转向。因此,面对人类增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需要在允许的限度内进行负责任创新、完善监管机制以化解伦理困境、解决伦理难题,使人类增强技术能在人类普遍认同的伦理框架内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4,(7):20-23
<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我们能够回答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能为空间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提供数据支撑,能保障航天、通信、导航等一系列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高技术设施运行安全。近日,由16个观测台站、58个观测点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两纵两横“井”字形、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网”,而它的任务就是揭示空间天气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提升空间天气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