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术语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内容包含多层次,其研究方面呈现多维度。如何把握术语翻译的特殊性,从众多维度和层次挖掘术语翻译研究的价值,总结术语翻译的普遍规律,从而推动术语教育、术语意识的培养等,这些都是术语翻译教材编写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缘起于生态运动和"替换技术论";它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建构生态主体、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面向生态文明的技术批判应该扬弃技术决定论传统、秉承社会决定论旨趣、实现生态文明论转向;创建生态文明的技术建构要修正既存技术,建构生态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政治,保障生态技术运行,重建"生命共性"理念,为生态技术的建构和运行提供哲学基础;要开展转向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22-126
一部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技术范式更替史,技术范式更替是文明演进的主导脉络、基本动力、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文明演进则为技术范式更替提供问题契机和社会文化条件。现代技术范式具有高度的规模系统性、反自然反生态性和自主性,产生了生态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客观后果,使自然、社会、文化和人全面技术化,制造了严峻无比的人类生存困境。以一种有机的、整体的、综合的绿色技术范式,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现代技术文明危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了中国术语编纂实践和理论的历程,对《术语编纂论》的价值和特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之初非常重视水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原初的水文明,而现代文明则缺乏对水的正确理解,导致了人与水的不协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文明建设是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通过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水管理。建设水文明需要树立新的水哲学,即在水的存在论、方法论、认识论、人与水的生态关系、水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水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关系等方面建立起系统的水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外一部分物理学家和过程哲学学派对贝尔定理和远距关联实验的理解,也阐述了作者本人的见解。本文认为,远距关联实验的结果违反了爱因斯坦的定域性要求,说明宇宙中很可能存在某种非定域的物理过程和联系,显示了通常相对论光锥要求的局限性。这些发现要求重新审查现有建立在可定域性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物质属性和因果性等概念。文章认为只有正视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引入时空的层次性观点,才可能避免已出现的理论困难和所谓非定域过程存在于时空之外这类哲学谬误。这些见解是否正确,请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博弈的实质是各国在承认地球资源和承载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力图在未来世界能源、资源分配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分配中获得尽可能大的份额。美国与中国的个案分析表明:气候公地的悲剧源于博弈主体对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追求及对人类根本利益的忽视。具体说来,发达国家受制于自由民主制度放纵的内部博弈,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的受制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与不平等现状下外部博弈引发的安全需求。气候危机将人类带入困境的同时也加速了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进程。公地悲剧的出路在于强化国家在应对气候方面的作用;加强转型时期政策的系统性;以政治上的预防原则对应吉登斯悖论;国际社会对于责任认定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M. W. 瓦托夫斯基著的《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导论》(Marx W. Wartofsky,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 Thought-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Limited, 1968 ed. Xii+560p)一书,已由范岱年、吴忠、林夏水、金吾伦等同志译成中文,求实出版社最近将公开出版发行,中文版共720多页。全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论述科学与哲学的一般问题。第二部分:科学思想的起源,论述了科学来源于常识和实践,来源于解释神话、  相似文献   

11.
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菲利普·弗兰克毕生为沟通自然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而奋斗,被誉为“科学统一的活的象征。”在他最后出版的这本书中,洋溢着科学统一的理想:“为了不仅了解科学本身,而且也了解科学在我们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它同伦理、政治和宗教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概念和定律的统一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人文科学都有它的地位。这样一种体系可以叫做“科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著名农学家金善宝、沈其益、陈华癸三位教授任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科学哲学委员会组织全国25所高等农林院校35位教授、副教授编写的《农业哲学基础》一书,已于1991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的技术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一个"技术一生态"概念,是技术进步与生态进化的协同统一体.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生态进化,建设生态文明,应以"预防原则"作为技术构建的总原则,加强对技术运行过程的社会控制,并力促技术的生态化和人文化转向,以实现生态文明视角下经济、生态与人文价值三者协同的技术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4.
《躯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一书是W.B.坎农(Cannon)教授诸多科研成果中的精华,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代表作,也是今天研究稳态问题的必读名著。此书已由范岳年、魏有仁译出,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现在结合此书讲述两点个人意见,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术语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内容包含多层次,其研究方面呈现多维度。如何把握术语翻译的特殊性,从众多维度和层次挖掘术语翻译研究的价值,总结术语翻译的普遍规律,从而推动术语教育、术语意识的培养等,这些都是术语翻译教材编写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无疑,吴国盛先生的《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年版,以下简称《忧思》)是一部倡导环保的绿色书籍,但同时这里所提倡的环保意识又颇具学理根源,而使其区别于功利主义的浅生态思想.“一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浅层的根据是保护人类这个物种自身的生存和延续,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层的根据则来自对存在的、本质的、生命的意义和科学的价值的理解.”(《忧思》,第227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浅层生态思想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它仍以物质上的利害为考察维度,而并非关注于生命的意义本身.在这一点上,浅层的生态思想其实同支撑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真正能使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只能是深层生态思想,而《忧思》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深生态思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由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的《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的观点提出: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因而《工程哲学》实质上就是直接生产力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哲学”〔1〕25。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研究直接生产力的《工程哲学》一书的出版,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工程哲学》是哲学与工程学的开拓与创新,它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工程活动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提出了方向性的研究。《工程哲学》是历史唯物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9.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深刻、最科学的揭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人要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要慎行,不要妄作,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