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近日开展了一项有关人造皮肤机器人的研究。科学家给机器人装上人造皮肤,并开发出一种新的传感器技术用以实现机器人身体部位的接触反馈。其目的在于使机器人能够对孩子在与其玩耍时的不同情形做出反应,帮助开发孩子们适当的社会交互能力,如:不要太好斗。  相似文献   

2.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作为穿戴式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健康监护、人机交互体系以及人造电子皮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下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概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简略归纳了柔性传感器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同时对柔性传感器大面积阵列制造所面临的挑战及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展望了柔性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作为穿戴式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健康监护、人机交互体系以及人造电子皮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下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概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简略归纳了柔性传感器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同时对柔性传感器大面积阵列制造所面临的挑战及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展望了柔性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使用神经网络模型,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突触,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使它们变得更加聪明。研究人员称,最新人造突触可使相同突触重新配置成为抑制或者兴奋信号模式,这不可能存在于之前固态人造突触系统之中。这种最新功能柔性对于确保人造神经系统更加复杂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进行动态配置。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Nature评选出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斯坦福大学化工系鲍哲南教授因在人造电子皮肤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入选.鲍哲南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华裔科学家,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子皮肤的研究,并率先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随着最新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的发表,该团队首次实现了人造电子皮肤与脑神经的通讯,成为该领域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1].作为材料和化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鲍哲南教授此次入选Nature年度科学人物,彰显了她在电子皮肤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纤毛传感器     
蔡立英 《世界科学》2012,(9):48-48,46
人造皮肤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可将其灵感归功于甲壳虫翅膀。研究者试图研制出一种柔性传感器,能像甲壳虫休息时翅膀上互锁的微毛发所触发的皮肤感知触碰一样检测到机械压力。"你可以想象得到,在互锁中会发生一个大的界面接触,这是一个灵敏的传感器的优秀特点。"首尔大学首席研究员卡帕·杨·苏(Kahp Yang Suh)在邮件中写道。因为接触到这么多表面区域,一个依赖于纳米纤维连接的传感器甚至能检测到改变纤维相对位置的极小扰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沿海城市的环境,荷兰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可悬浮在海洋上的人造小岛,名为“海洋之树”.研究人员相信,这种小岛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科学家不久前发明了一种名为Alter Ego的头戴式设备,Alter Ego能够读出人类大脑中的想法,使佩戴者无需通过语音识别或文字输入就能操控一台计算机。Alter Ego上配有4个接触皮肤的电极,这些电极非常灵敏,能够捕捉到佩戴者微小的神经肌肉信号。一旦采集到佩戴者下巴和面部的神经肌肉信号,它便将信号传输给计算机。然后,计算机将信号与数据库中的文字匹配,就能识别出佩戴者尚未说出口的想法。此外,Alter Ego也能接收来自计算机的反馈信号,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环境实时变化的"人造伪装"一直很难实现。日前,韩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以变色龙为灵感的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根据背景实时变色。这项研究标志着可穿戴伪装技术的巨大飞跃,同时对下一代技术具有启示意义。该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开发人造变色龙的新策略,他们将热致变色液晶层与纵向堆叠、有图案的银纳米线网络进行集成,再结合颜色传感器和反馈控制系统,制造出了"人造变色龙皮肤"。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一个软体机器人上。演示表明,该机器人能探测局部背景颜色,并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变色。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发达的沿海城市。不断恶化的环境已经开始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沿海城市的环境.荷兰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可悬浮在海洋上的人造小岛,名为“海上之树”。研究人员相信,这种小岛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已在一种特殊机理的硅芯片上成功地培养出活的肝细胞,这种生物学技术可望用于研制取代肝脏移植的人造肝脏。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的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已经在特殊芯片上保持老鼠的肝细胞成活并具有全部功能超过两个星期了。肝细胞极难保持成活,在目前进行临床试验的人造肝设备中,肝细胞通常只能存活几个小时或几天时间。  相似文献   

13.
<正>一名美国研究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片人造树叶,不,是很多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和自然树叶一样,可以把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他发现,蚕丝是非常好的人造树叶材料。先将蚕丝处理成能够hold住叶绿素的"房子",再把从植物中提取出的叶绿素注入"房子",经过处理后,可以呼吸的人造叶子就制作完成了。人造树叶用途广泛,可以用它做成有氧灯罩,净化室内空气;也可以当作外墙涂层,用以改善雾霾;最不可思议的是,如果将它们带上太空,还可以为宇航  相似文献   

14.
人造皮肤的诞生 治疗烧伤的手术让人精疲力竭。为了使患者能生存下去,医生必须从患者未受伤的身体表面取下一些完好的皮肤,移植到整个烧伤部位。然而,医生们最头疼的就是难以在患者自身找到足够的、未被烧伤的皮肤。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生物工艺公司研制了一种名为“先进(人体)组织科学”(ATS)的新技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制造出一种来源于新生婴儿的特殊皮肤。  相似文献   

15.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1956年投入生产。此后,人造金刚右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单晶、多晶、复合材料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用量远远超过天然金刚石,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工作也在继续地进行和深化。本文就近年来人造金刚石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戴比尔斯金刚石研究室单晶生长一鸣惊人197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用晶种法(温梯法)生长出了宝石级人造金刚石,其重量达1克拉,最大尺寸5~6毫米。此后,没见有突破的报导。据说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枚人造蛋,彻底颠覆人类的传统思维。耄耋之年的李嘉诚,成功地将鸡蛋"转型升级",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吃蛋史"。这枚"人造蛋",绝非让人闻风丧胆的"黑心假蛋",而是真正的高科技产物。从形状上看,人造蛋无壳,只是"人造蛋黄酱"。资料显示,"人造蛋"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养分,又称"人造植物蛋"。它不含麸质与胆固醇,饱和脂肪比率低,营养价值比鸡蛋多1/4,保存时间更长,但售价仅约为鸡蛋的一半。口感如何?据第一批"品尝者"——比尔·盖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两蛋相比,真伪难辨。"人造蛋"将深刻地改变历史:一是改变人类的饮食方式,自"人造蛋"始,相信未来还将创造  相似文献   

17.
<正>人造指纹听起来像是在间谍大片里才会出现的高科技发明,而在今天,它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由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师高显铗带领的科学小组研发出的人造指纹是一款非常棒的发明。该指纹是由电子材料模仿指纹纹路设计出来的。贴在手指上后,能够感觉到压力、温度,甚至还能听到声音。虽然这项技术还没有在实验室外进行测试,但专家们相信,这项技术能为现有的仿生肢体添加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18.
柔性电子器件日益流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激发了柔性储能器件的设计和研制,其中,柔性锂离子电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获得柔性储能器件,首先需要制备柔性电极,即要求在反复变形状态下,电极能够保持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不仅能够直接制备柔性电极,还能够与活性材料复合,作为基底提供自支撑的导电网络.但是"刚性"的活性材料与"柔性"基底从力学和形态本质上均不匹配,二者的复合、组装、制备方法及其结合强度直接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碳纳米管、碳纳米线、石墨烯、石墨炔及碳布等碳基柔性电极的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自支撑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同时简要总结了目前几种典型结构的柔性锂离子电池,探讨了碳材料柔性电极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田文皓 《科学通报》1966,11(7):331-331
在前一工作中,我们报导了神经夹毁后再生并重新支配肌肉,在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中毒的肌肉能够与在正常肌肉一样有效地进行,因此通过神经再生可以较快地使肉毒麻痹的肌肉恢复功能。稍后Thesleff等报告了同样的结果。当一块正常的肌肉被部分去神经时,人们知道,遗留的运动神经纤维能从其顶端或近顶端处长出侧枝以重  相似文献   

20.
选择消化的人造肠子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的生理学家雷蒙德·格拉恩发明了一种人造肠子,它能使人们知道肌体通过食物摄取了多少铁质。人造肠子是由一系列塑料小容器组成的,在这些小容器的内表面有一层消化酶,它能够在3个小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