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知识论对"处于葛梯尔案例中的主体没有知识"做了诸多实证研究,在葛梯尔直觉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小偷案例和语义整合法支持外行没有葛梯尔直觉,三分结构实验支持外行与哲学家共享葛梯尔直觉。葛梯尔直觉的多样性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主张可用聚焦效应和修正的语境主义解释知识归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实验哲学学者认为,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论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方法论捍卫者则指出,哲学研究同时依赖于直觉和论证,而论证能够为最终哲学判断的可靠性提供保证。最近一项实证研究发现,论证并不像后者所预期的那样能够对直觉产生影响。不过该实验在材料的选取和被试数据的收集上存在着两个明显不足。在改进了这两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论证是能够对哲学判断产生影响的,但论证发挥作用要以一定程度的哲学训练为前提。该结果为传统哲学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辩护角度,也为哲学专家技能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直觉的谱系     
近年来,直觉成为了当今哲学研究相当重要的话题;与此同时,方兴未艾的实验哲学采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实验方法调查不同人群关于某些哲学概念的直觉。然而,对于什么是直觉,尤其是适合采用实验哲学方法开展研究的直觉,仍缺乏清晰的界定;对于直觉的不同含义及其理解,也存在相当多的含混和模糊。因而,有必要对直觉这一概念做出澄清。本文将直觉分为日常直觉、哲学直觉和理性直觉三大类别并加以阐释。对直觉的区分及在谱系上的整合,有助于容纳常识、心理学和哲学关于直觉的不同理解,提供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并为实验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实验哲学研究发现,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学者对于思想实验的直觉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诸多与理性判断无关的因素的影响。鉴于直觉在哲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哲学学者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无疑为传统哲学方法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通过考察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研究可以发现,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优势可能存在领域差异:在道德哲学领域,专家直觉的优势不明显;而在另外一些哲学领域,如知识论,专家直觉似乎比大众直觉更为可靠。同时,从反思相关性、认知过程以及领域特征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能进一步揭示直觉跨领域差异的深层机制。实验哲学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异,在考虑专家直觉优越性等问题时,对直觉做出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近日,华尔街电讯给中国经济学家排名,郎咸平居于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人之前。郎是一个语言狂人,分泌出大量的语言箭雨。他对管制和权威主义的热衷,以及对企业国有制的过度赞美让人怀疑他基本的价值取向。他抨击中国的大股东操纵、提倡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 他解析了亚洲股权金字塔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哲学对科学定律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卓有洞见的论述。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在哲学家的语境中进行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定律最重要的使用主体,他们的实际观点并未经过任何经验调查。这带来了一个隐约的担忧,对科学定律的分析是否脱离科学实践本身了?实验科学哲学的探索为解答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物理学共同体的定律观做了探索性的经验调查,结果显示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存在较大差异。这项经验研究旨在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增进人们对科学定律的理解,呼吁科学哲学回归科学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7.
勒克提出的“玩家困境”指出,我们倾向于对虚拟谋杀行为和虚拟恋童行为作不同的道德判断,但从理由上看,两者似乎都可以因为没有对人造成伤害而免于成为不道德的行为。为解决该问题,巴特尔和阿里分别从质疑理由和揭穿直觉的方式入手,尝试让我们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由融贯。然而,这两种解决方案都存在适用范围问题。或许更好的解决方案是说明直觉差异源自以下两种心理偏误:(1)仅将虚拟恋童行为视作邪恶品格的显现;(2)仅将虚拟恋童行为视作变态行为。在消除这些心理偏误的情形下,我们对这两种虚拟行为的道德判断应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当代分析哲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分析、思想实验和反思平衡等论证方法最终都诉诸直觉作为证据。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实验哲学追问并反思直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在直觉问题上,证据论和取消论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立场。两者虽不乏洞见,但都因过于保守或太过激进而有失偏颇。笔者认为,一种值得提倡的观点是直觉的限定论。这种立场既能捍卫直觉作为证据的合理性,又能提供直觉合法使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基地是承担重要基础研究任务、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实体.近十多年来,国家、部门、地方对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日益重视,加强了各种类型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断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但是,基础研究基地的内涵和解释有时没能够被全面、完整地理解,有时在引用中出现混乱.下面,将我们对基础研究基地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列出,供科研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4):122-127
直觉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整体领悟。它将有关对象事物的各种感受、体验和观念融合为一个整体,提炼能够解读其整体性质的基本关系,以求达到融会贯通的理解。直觉有其内在的思维机制,它以对象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网络为认识对象,将对关系的识别("取象")、关系的"同构映射"("嵌入")和意义的解读("贯通")融为一体,在瞬间完成了有关对象事物本质特征的整体性判断。直觉思维并不完全准确,但具有很大程度的可靠性,原因在于其符合在宏观层次上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一般规律,能够发现被逻辑思维框架忽略了的事物内在联系,并且以隐蔽方式利用逻辑思维方法和相应思想资源,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以在学界和政界影响较大的布什模为出发点,透视二战以来发达国家就此问题所发生的观念演变,并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理解的可传递问题——理解是否可通过证言传递,是当代理解论的重要问题。扎格泽博斯基等反对者主张,理解无法通过证言传递,因为理解是一种能力,且理解的传递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格林等支持者认为,能力能够通过证言传递,且当听者具备理解所需的背景能力和背景知识时,理解的传递不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两个维度的现有研究都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错误地把理解的可传递问题视为“是-否”的定性问题,而不是与主体认识程度相关的量化问题。认知程度主义采用了量化立场与方法,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分的,并借助最大理解概念来量化理解度。从理解度视角上看,所有理解都能通过证言传递,只是存在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13.
理解是一个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概念。理解的客观性首先是由对象的客观性所决定的,不管是外在于人还是内在于心,对象根本上说是客观的。理解总是主体的理解,主体总处于一定情境中,情境是客观的,所以情境中的理解是客观的。作为一种认知,理解必须遵循的一定的规则,规则是公开的、客观的,所以遵循规则是客观的,没人可以私自地遵循规则。  相似文献   

14.
理解生活     
<正>生活的历练,并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生命的一种关怀和呵护,心怎么样,世界才怎么样,内心的清澈化解着内心的困惑,自己的磨练,淬炼着生命的复杂,好好的活着,让生命在温暖中存在,去传递一种友好,你在的世界,才真正称作世界。生活的琐事从来就多,同样是历练一个人内心的世界,能能够用一种多元的态度,面对和观察生活,规范自己的期待,放弃自我的封闭,包括那些抱怨和苛责,所有经过的故事,都随远去的岁月成为回忆,不要让那些曾经的纠缠,成为今天  相似文献   

15.
对直觉(Intuition)的关注一直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维度,传统观点把直觉看作知识的重要基础和评判标准,直觉方法更被看作是哲学特有的优先方法。但是"直觉是什么?直觉是否具有证据意义?以直觉为方法的传统哲学是否合理?"三个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它们构成了当前哲学界尤其是知识论领域直觉探讨的焦点。基于当前自然主义与传统直觉辩护者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论文认为传统直觉观点的核心问题是过分解读直觉的可信赖性,而过强的自然主义则威胁到了哲学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主张采用一种"最低限度的"自然主义来维系二者之间的张力,从而尝试为哲学提供经验的基础,同时丰富哲学论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22岁的理解     
《科学大观园》2010,(1):47-47
我们常说“养儿才知父母恩”,但是最近.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也许父母们不用等那么久,孩子在22岁时,就能够理解父母的恩情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直觉的理解中,"一般能力说"无疑比"神秘能力说"更具有竞争力,但是它还无法阐明"直觉作为一般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可能的"这一核心问题。借助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反思,笔者尝试对直觉认知机制做出经验阐释。我们将说明:1.人类直觉能力是认知能力进化、选择的产物;2.直觉能力的运用基于直觉法则,而后者是某些经验法则认知模式化和心理结构化的结果;3.直觉法则与认知情境和认知效益等原则相互作用,构成了基本的直觉运作机制。这种阐释可以使一般能力说更具合理性,深化直觉理解的经验主义进路,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念倾向,直觉的认知价值在于获得适应认知情境的信念,而非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理论上解决旋宫问题的必然,是发明十二平均律,这位发明者就是被李约瑟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人物”的朱载堉。关于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其为新法密率。这项发明,是前代乐律理论积极成果的集大成,也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和科学技术完满统一的结晶。有鉴于此,本文以朱氏新法密率为研究中心,细析其科学发明中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之科学方法。进而,探寻其新法密率的丰富内涵及其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
小华 《科学大观园》2009,(16):77-77
为什么“执行力”盛传这么多年,也掀起了学习执行的热潮,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执行问题呢?每当企业的执行力不好时,管理者总把责任归结为下属的素质和能力太低,难道下属的能力都有问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