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1980年代由"竹子开花"现象引发的"抢救大熊猫"活动进行基于科学传播视角的研究,关注在"竹子开花"事件中,科学传播的背景、机制和过程,呈现生态相关知识被社会建构的情况。大熊猫作为中国最为民众所认知的濒危物种,具有科学、政治和文化意涵。保护大熊猫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虽然许多民众早已知道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但是,竹子开花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被认知的过程却复杂得多。本文通过对这场由自然现象过渡到社会活动、从"竹子开花"到"抢救大熊猫"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呈现事件之中由媒体建构和主导的科学传播面貌,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之间多重且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9)
精英主义下的民主参与强调的是由公众代表人的集体意志表达出的标准科学图景的镜像,而参与式民主的公众参与是从社会视角对争议性议题分析而表征出的常识,两者的分歧在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诸多困境。早期的代议制政府主张的精英主义限制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平等权利;科学划界在科学知识与替代性知识之间形成的界线,引起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分歧;公众参与在实现政治合法化之后,却引起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范围界定的问题。通过分析"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分歧的渊源,认为基于自由主义的认知分工,遵循"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功能导向的差异性,依据"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知识规范体系的协同分析模式,建构多元利益攸关群体之间的良序的互动机制,能够增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有效性以及政治决策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赖欣巴哈认为传统哲学在三个方面干扰着对知识的分析。一是普遍性的寻求:知识起源于概括,传统哲学寻求知识的普遍性,但当知识不足以获致正确的概括时,就用想象、朴素类比法来满足知识普遍性的寻求。二是确定性的寻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必然的,唯理论者把确定性表述为"具有数学的可靠性",即知识或经验科学应该具有数学那样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经验论者用观察的可靠性来代替数学的可靠性,而要求关于未来的语句必定具有关于过去的语句所具有的那一种可靠性。三是道德指导的寻求:追寻认识方面的确定性是由于它能提供找到道德方面的确定性的手段,认识论的探索只是手段,建立道德伦理才是目的,而目的高于手段。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太行版,作为中共太行区委员会的机关报,在完成党的政治宣传任务的同时,积极有效地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新闻通讯、专栏、地方特色、读者信箱等多种形式,进行适时技术指导,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太行区的农业生产运动.研究<新华日报>太行版时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且对于填补边区科技史研究的相对空白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量原始文献的统计分析入手,首次就<新华日报>太行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的“马太效应”——国外科学社会学的一项研究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默顿,根据哈里特·朱克曼与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奖者谈话所得的资料和科学家的笔记、书信、文件等资料研究了科学家既有声望、地位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对已成名和未成名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及他们之间荣誉、报酬的分 相似文献
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优劣对于达成行动目标来说至关重要.社会的力量如何参与工具的评价过程,可以成为社会学讨论的议题.本研究将工具作为知识社会学与身体社会学的交叉点,从行动者给雕塑工具赋予意义入手,分析工具在文化知识传承和身体技能形成上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发现,通过意义解释,工具能够成为证明后继者技艺水平和正统地...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纪念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圈批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5周年 ,本刊开展了“我与自然辩证法”征文活动。通知发出后 ,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许多作者在来稿中倾注了他们对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一片深情 ,读后令人感动。为此 ,本刊从这期起 ,选择与征文命题“我与自然辩证法”主旨直接相关者陆续刊出 ,同时应广大会员要求 ,决定将征文时限延长到 2 0 0 3年 10月 31日。希望一切关心热爱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人士踊跃赐稿 ,来稿时请注意直接切中选题 ,切忌只做一般性的学术探讨。由于杂志容量有限 ,为感激广大作者支持 ,编辑部决定在征文截止后 ,将凡符合征文要求的文章编辑成一部文集公开出版 ,以利于传播和保存 ,因此希望作者来稿时 ,能同时提供电子文稿 (Word文本 ) ,同时随 10 0 - 15 0字精确个人简介 ,最好能提供本人清晰的 2免冠正照一枚。欢迎作者读者多提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体与用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了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历史、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思路,认为自主创新应该包括对科技体制本身的全面认识和不断创新,科技体制的体的建设最终是其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
科技价值观是科技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中国科技价值观历经儒家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三层传统文化的范畴与转型,其基本建构逻辑是在经世致用原则、意识形态主导、国家需要和政治推动之下,由道德功利主义向政治功利主义再向经济功利主义嬗变与演进。功利主义科技价值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对科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需要加以解构和重构。建构新型科技价值观的关键举措是端正对科学技术的真理性与功利性基本关系的认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技系统的整体结构与整体价值;充分尊重和发挥科技共同体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国家对新型主流科技价值观的建构与宣传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考察了“知识”和“创新”的含义,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最后作者认为,人文知识在“创新工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4)
专家是"社会良心",专家信任是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屏障。为考察我国专家信任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重建策略,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公众已经认识到科学的可错性、条件依赖性和局限性;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公众对科技信息和专家的信任程度相关。公众并不信任专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信任的"豪猪困境",专家则面临着"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公众都不信"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人格信任"走向"系统信任"的时代背景规定了这一"豪猪困境"和"专家塔西佗陷阱"的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其溢出效应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消除"利益关联"是专家获取信任的关键因素,强化专家与公众之间常规的直接互动、提高传媒准门槛、规范新媒体报道等,有助于建构一个开放、透明、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豪猪困境"、"专家塔西佗陷阱"的突破和专家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是人类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背景,是知识理性的家园。遵循其元科学研究的自然主义路子,齐曼从认识论视角和文化语境,考察了基于生活世界所产生的人类最基本的知识———生活世界知识,探讨了生活世界知识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厘清生活世界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进一步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