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是开埠后来华传教士中较早提出传播科学辅助传教,并积极实践这一思想者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原始材料,厘清他在宁波、北京两地传教时期(1850-1868)的科学活动,并分析他此段时期的科学辅助传教思想及其对后期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教和行医:不同道不相为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Xi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4):39-46,32
19世纪在华的欧美诸传都团体,曾热衷于“借医行道”。英美新教诸差会向中国派遣传教医师最多。在缺医少药的中国,传教医师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乃至赢得了清帝国众多上层人士的信仰。奇怪的是传教团对于传教医师的成功,反而越来越不满。两者冲突由隐至显,缍于分道扬镳。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医学传教的历史认为主要在于“不同道不相为谋”。  相似文献   

3.
16世纪末,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附带传入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方生物学知识最初见于中文著作中的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其中第5至第7章介绍了各地草木、禽兽等生物学内容。虽然传教士本身并没有带入多少生物学知识,但是这一工作却意味着中西科学技术合流的开端,它促使中国与世界生物学汇成一体。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同时,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也夹带了一些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洋务派,奏设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聘请西方人士大量翻译出版科技书籍,开始了西方自然科学在近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慕维廉所著《地理全志》(1853~1854)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近代地质学的著作。文章通过史料比对分析,认为《地理全志》下编"地质论"译自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1850)、里德《自然地理纲要》(1850)以及萨默维尔《自然地理学》(1851),纠正和补充了伟烈亚力《来华新教传教士及其著作》一书对《地理全志》的说明。同时,尝试分析该书中地质学名词、术语的使用及其对后来译著的影响,考察其三个版本(1853、1880、1883)的异同及流传,并结合时代背景,认为"地理"概念认识上的变化及晚清西学东渐大环境的影响是慕维廉修改《地理全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相似文献   

6.
西方流星、彗星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案例,由此可以观察到晚明来华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模式和中国学者对西学的接收模式。通过梳理和解析相关著述文献,可以发现,西方流星、彗星观念最初是作为气象学知识被引入中国的,但第谷大彗星的发现使得西方天文界对彗星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士们的传播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明末学者熊明遇等人在融合中西传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接受了作为气象学知识的西方古典流星、彗星观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解释自然的方式;而重归天文学领域的西方彗星观念却并未在中国学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查阅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中国定理”的来源,指出它是李善兰发明,由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首次披露的。分析了李善兰得出“中国定理”的思路,并详细记述了由“中国定理”引发的讨论。最后指出中国数学史论著中有关论述之错误。  相似文献   

8.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重要人物之一。艾约瑟能够成功地在中国和西方进行这些跨文化传播活动,与他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主动适应本土文化、淡化传教主题、与本土学者合作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相似文献   

9.
三际说是西方近代以前用以解释各种大气现象最为重要的理论,明清之际经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气象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梳理了利玛窦等人所译介的三际说,分析士人面对这一学说的新奇,他们多以传统的元气说或阴阳理论加以理解,产生了三际范围扩大、"三际无定"等认知。揭暄在此背景下绘制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是当时中西科学交流中新知产生的一个范例,亦是我国古代气象理论的一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0.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近期著作已经越来越侧重对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在齐泽克看来,量子力学带来的观念冲击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现代哲学观念,因而也就不能对量子力学形成合理的哲学解释。主体在传统自然科学与量子力学研究中截然不同的地位实际上迫使哲学家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主体与真理。齐泽克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拉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解读,认为主体与经典科学观念都是在拉康意义上的象征界构建起来的,而量子物理的出现使得这种符号构建的虚假一致性凸显出来,因而谢林对"存在"与"存在根基"、拉康对"象征界"与"实在界"的区分可以作为理论参照点,实现对历时性宇宙诞生、共时性量子世界到经验实在的统一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反身性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所标榜的原则之一,但反身性的自我拒斥特性却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陷于反身性困境。原因何在?其源盖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之痛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科学化之痒——它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科学观的一些先验预设(如实在、基础、恒在等)。而一些SSK学者在反思反身性难题、打破这些先验预设时(如马尔凯的新文体形式),却反向性地陷入了反身性的单向解构路径,从而走向虚无主义。要想彻底破解科学知识社会学反身性困境,为当下知识的合法性提供认识论基础,乃至使整个社会科学走出反身性怪圈,关键在于对反身性概念进行元反思,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建设性意蕴。  相似文献   

12.
工业主义技术观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主义技术现是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它追求生产的大型化、批量化,认为资源可以廉价无限供给,认为技术是万能的。它是工业化国家发展技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到20世纪后半叶其自身的弊端巳充分显露出来,出现了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以及劳动本身造成的人性异化、泡沫技术导致泡沫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等不可克服的困难。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工业主义的技术观——信息主义技术观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反思转向,与之相对应,在道德哲学领域出现了实践转向。无论是一般伦理学还是应用伦理学,就道德方法论而言主要有对立的两派,一派是道德一般论者,一派是道德特殊论者。道德一般论者提出的工程模式倡导理论立场,而道德特殊论者则反对这样的立场。这两种立场都是比较极端的。广泛反思平衡方法是第三种道德方法论。它既可以克服一般主义工程模式的缺陷,也可以弥补特殊主义和反理论的不足,这正是其平衡一词体现出来的内在哲学意蕴。在从事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中,计算机伦理学家或是道德哲学家们也要贯彻广泛反思平衡这一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获得真正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息哲学核心理论的五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有影响的信息哲学的核心理论有五种:状态说、相互作用说、反映说、意义说、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由于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从而确立了信息哲学的第一哲学的地位。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首先创立。21世纪以来,中国的信息哲学已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波兰尼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观,将语言形成过程看作意义给予和意义阅读过程。继而将指称模式分为指示、象征和隐喻,其中隐喻是象征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对波兰尼的语言本性观作较具体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困扰女性的重要病症。其研究虽由来已久,然国内译名乱象丛生,往往使初学者不知所云,影响了该术语的理解和规范应用。文章对国内出现过的译名做了梳理与比较,以期促进该术语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意义理论与达米特意义理论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意义理论。论文从理论构建的出发点、理论核心概念——“真”概念的诠释、认知因素在意义理论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差异的根源,以此表明“真”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真”概念从实在论的形态到反实在论形态的转化导致了意义理论从实在论形态到反实在论形态的转型,由此生动昭示和例证了当代意义理论研究中的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8.
约翰.E.罗默关于技术时代社会不公正的根源思想做了深入讨论,指出技术时代生产资料初始分配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是社会不公正的两个主要根源,并就技术进步对社会不公正根源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科学理论以自然简单性为客观基础,在建构过程中遵循逻辑简单性,最终的表现形式也必须遵循语言简单性。  相似文献   

20.
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全部以自然常数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SI)。新定义不再依赖任何实物计量基准,使国际单位制更具稳定性和普适性。文章介绍了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和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