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念非意志主义论题主张信念状态不受认知主体的意志力的控制或影响。此论题成立与否对于信念伦理学的合法性和知识论辩护问题等当代哲学中的规范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此论题的主要争论典型地围绕信念赌博论证和信念意图论证两大思路展开。分析表明,这些争论的症结在于信念是否(或在何种意义上)算得上是一种行动。通过引入对信念度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到,信念至少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行动,从而以意志-行动模式来理解意志-信念关系可能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近代哲学以降的“笛卡尔-洛克”传统使人们相信我们享有信念自由,直到当代信念非意志主义挑战的来临.概念不可能性论证与心理不可能性论证都反驳了信念自由是受信念意志控制的.虽然信念意志论的强弱两种进路总体上都是不成功的,但是它们启示了我们从行动与信念的关系上去找寻信念自由的辩护方案.行动自由的消极论强调从行动欲望强度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3.
自笛卡尔以来,认识论基础主义一直位居西方哲学的主流,然而笛卡尔式的经典基础主义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温和的基础主义虽然试图克服经典基础主义面临的难题,但又容易陷入"所与神话"的陷阱。认识论最新进展力图通过重新理解认知辩护的含义来肯定知觉经验的辩护地位,并进而捍卫温和的基础主义。然而,对基础主义的辩护和反驳主要围绕着"基础信念如何获得辩护?"这个基本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信念假设指出信念的辩护性取决于认知者所持的信念。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辩护的过程中均容易陷入无限后退的困境。从实践理性考虑,可将信念的理由归为行为。信念的行为保证即S应当知道/相信p,如果S实施与p一致的行为;但这一规则不具有逆向作用。它是对知识"三元标准"的补充而非取代。信念的行为保证旨在验证信念度,具体的运用需要区分辩护视角的"我者"与"他者",避免"第一人称错误"。  相似文献   

5.
休谟的信念是指与当前印象相关联的一个生动观念。因此信念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也不是印象。信念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知觉,而是心灵主动活动的结果。从《人性论》的文本中,可以抽取出在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共同起作用的三层结构。伴随或然性的信念正是依靠因果推理结构中两个条件的检验,才为走向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休谟的信念是指与当前印象相关联的一个生动观念。因此信念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也不是印象。信念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知觉,而是心灵主动活动的结果。从《人性论》的文本中,可以抽取出在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共同起作用的三层结构。伴随或然性的信念正是依靠因果推理结构中两个条件的检验,才为走向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的实体思想是其庞大哲学体系的基石。他认为笛卡尔的广延概念既"复杂"又"相对","我思故我在"除了主体的思还存在"外在的多样化基础";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的思想也面临实体多样化的难题。莱布尼茨是在批判地继承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实体观,在他看来,实体不仅包括元级作为主导单子(主动力),还包括有机形体(被动力),二者构成有形实体,有形实体构成现实世界。单子不能被分割,也不存在部分,但是单子与有机形体是必然统一并共在。莱布尼茨的有形实体观不仅为活力的自然找到了基础,而且也为身心问题提供了答案;不仅对自由意志的可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的实体思想是其庞大哲学体系的基石。他认为笛卡尔的广延概念既"复杂"又"相对","我思故我在"除了主体的思还存在"外在的多样化基础";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的思想也面临实体多样化的难题。莱布尼茨是在批判地继承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实体观,在他看来,实体不仅包括元级作为主导单子(主动力),还包括有机形体(被动力),二者构成有形实体,有形实体构成现实世界。单子不能被分割,也不存在部分,但是单子与有机形体是必然统一并共在。莱布尼茨的有形实体观不仅为活力的自然找到了基础,而且也为身心问题提供了答案;不仅对自由意志的可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信度还原论是当前主流的信念理论,主张信念是一种位于某个阈值之上的信度。实用信度还原论进一步主张,相信p就是拥有足以合理化按照p行动的信度p。这种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实用入侵现象,但它不能全面刻画信念的状态,特别是忽视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之相对,断言倾向论主张信念是一种求真的断言倾向。根据这种观点,信念不仅试图精确地表征世界,而且还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支持性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把我们指向了行动。总之,断言倾向论不仅保留了实用信度还原论解释实用入侵现象的功能,而且更好地揭示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蕴涵论题认为,一个人"看到P"蕴涵他"知道P"。这个论题在知识论里面受到广泛讨论。从知识论的析取主义来看,如果我们支持蕴涵论题,并且以"看到P"作为"知道P"的理由,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根据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拒斥蕴涵论题。反对该论题的主要论证策略是来自信念的论证,即一个人可以看到P而不相信P,因此不能算是知道P。在此基础上,知识论的析取主义者可以进一步区分"看到P"和"知道P"这两个认知状态之间的差异。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来自信念的论证是否反对了蕴涵论题。针对信念论证的批评,文中首先指出来自信念的论证是有效的,并且重新刻画了信念论证的结构。此外,本文将进一步考察"看到P"与"知道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信念的主体通常是单个的个人。但在日常语言与社会科学中,经常有大量的集体信念命题。目前在哲学界对于集体信念主要有三种研究模型:以奎恩顿为代表的多数人模型,以吉尔伯特为代表的共同承诺模型,以及以塞尔为代表的合作模型。这三种模型各擅胜场,但也都面临挑战与质疑。笔者建议,把"集体"再进一步细分为集合、机构与社群。集合是个人的松散组合;机构是建制化、结构化的整体;社群介乎二者中间。对集合的信念,基本可以适用于多数人模型;对于机构的信念,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学调研的方法来了解其决策过程;对于社群的信念,可以用社会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区分"集体性意向"和"集体拥有的意向"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集体意向的两种基本形态:集体信念和集体意图,认为二者都具有集体成员与意指对象的指向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集体信念可以化归为集体成员个体信念的合取,应归之于"集体拥有的个体性意向"。集体意图则以集体信念为条件,通过集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合作行动来实现,因而归之于"集体性意向",不可化归为个体意图的合取。要解释集体行为,仅有集体信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集体意图。  相似文献   

14.
, 《科学大观园》2012,(22):1-1
什么是信念?其实信念是根脊梁,支撑着一个不倒的灵魂,支撑着人生的大厦:信念是盏明灯,照亮着一个期盼的心灵,照亮着人生的殿堂;信念是个路标,指引着一个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人生的道路。信念是《神曲》中的贝阿德丽采,带领着"我"走入神圣的天堂:信念是《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帮助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人生之于信念,就如同飞鸟之于羽翼。如果飞鸟没有羽翼,就不能展翅高飞,就不  相似文献   

15.
集体信念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信念主体“集体”概念的理解有个体和整体主义两条进路,并引申出对集体信念的三种不同解释:累积、非累积以及融合两者的第三种解释。在非累积性解释中,集体信念与接受的区别主要集中于目标依赖和自主性这两条特征上,但据此依然很难界定集体信念到底是信念还是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个人认识论是一个涉及人类知识性质和认识过程的哲学领域。在理论形成的早期,个人认识论有很多主要的认识论模型。迪安娜·库恩的论证推理模型是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其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论证思维,力图理解个体为什么产生关于知识的信念,这项研究特别关注认识论观点。论证推理模型用非形式推理方法对认识论证进行推理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认识论信念变化的三个范畴:绝对主义者、多元论者和评价论者。论证推理模型围绕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性信念变化的范畴进行研究。在非形式推理方法的论证中,迪安娜·库恩提出了修辞和对话论证之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过去四十多年来,索萨为一种复杂和深刻的知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论流派,即德性知识论。这是一种基于理智德性的知识理论,它试图从信念形成的过程可靠性转向认知主体能力的可靠性,从而为知识寻找一个更为宽泛和稳定的基础。然而,一方面它可能具有可靠主义的通病,例如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他的德性概念过于单薄,而且基本上是后果论式的,在解释力上存在缺陷。尽管如此,这是一条通向知识的希望之途。  相似文献   

18.
反运气知识论的核心主张是不相容论题,即真理认知运气与知识不相容.既有文献区分了两种真理认知运气:介入性运气和环境性运气.前者指有某些运气的成份介入到主体的信念和目标事实之间,使得主体的信念碰巧为真;后者指主体处在一个不友好的认知环境中,而其信念碰巧为真.本文提出还有第三种真理认知运气:解读性运气,即主体碰巧对其拥有的证...  相似文献   

19.
"无知论题"指的是德维特(Devitt,M)近些年极力论证的一个观点,即说话者不需要对语言有任何知识。首先,以乔姆斯基为背景,我会讨论德维特的基本思路。然后,我要尝试在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1)将语言能力设想为一种翻译能力,这一观点存在若干理论上的困难;(2)"无知论题"是个难以令人信服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理性曾被认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标志,而理由是理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一个行动或信念是合理性的,那么至少得有好的理由来支持它。证据主义者认为,相信的理由就是证据,只有证据能够合理化一个信念。实用主义者坚决拒斥这种想法。他们主张实用因素也能成为相信的理由,在信念的形成与证成中发挥作用。这场争论推进了人们对理由的理解。因果论证与反思论证是支持证据主义的两个基本论证,然而它们都有各自的缺陷,没法彻底击败来自实用主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证,即奠基论证,能够更好地回应实用主义。它的基本想法是信念必须能够基于理由,却没法基于实用因素。同时,这种基于关系可以用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