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引发了全球生物学家、生命伦理学者和社会公众等激烈的伦理论争。反对者认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突破了不可逾越的伦理"红线",应当"全面禁止",理由主要有:改写人类进化方式;存在严重技术风险;违背后代自决权;导致人类社会新的不平等;损害人类的"基因完整性"与"人种完整性"。而支持者认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有利于探究生命奥秘和促进人类健康,具有科学及道德合理性,应当"全面开放"。面对这一巨大而深刻的伦理悖论,本文提出了"有限开放"的解悖路径,即实现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差异性发展,使之"弃恶扬善",同时,构筑立体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监管体系,为其伦理悖论的化解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114-118
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的成果在世界科学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关注,国际科学界很快对此做出预警性反应,并通过国际会议和联合声明等形式划定相关的研究"底线",禁止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探讨负责任地开展人类胚胎编辑研究的规制框架。  相似文献   

3.
贺建奎事件引发了全球生物学家、伦理学者和社会公众对于人类基因编辑的激烈讨论。贺建奎团队用CRISPR技术打开了基因编辑人类婴儿的禁区大门,该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基因治疗手段。大众舆论对此的反应透露着一种恐慌,即人们对于该技术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的恐慌。这种恐慌部分地受到了基因本质主义这一认知偏向的影响。论文首先概述CRISPR技术的历史,并介绍贺建奎团队对于CRISPR的应用。接着从认知角度探讨基因本质主义在贺建奎事件中的表现,并试图澄清其中被过度诠释的部分,以期部分缓解人们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恐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讨论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风险、社会和伦理内涵,凸显相关的风险管理问题,并反对在涉及到人类生殖细胞干预进行过早的实验。论文认为应该容纳更广泛公众讨论,并以预防原则为基础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期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从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胚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这一突破将有望让科学家们得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一系列的困难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2013年5月15日,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女性提供的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作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表示:比起iPS细胞来,克隆ES细胞也  相似文献   

6.
“设计婴儿”中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风险及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设计婴儿",使人类对自身生命特质的控制日益技术化、便利化,但生命的技术控制亦会引发客观性伦理风险与主观性伦理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婴儿"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特殊性质以及传统伦理观念的滞后、利益冲突驱动技术异化、社会需求异化致使价值偏向等。基于此,人们可以从"责任伦理"的接受与实践、价值取向的协调、"境遇"考量的决策、"全球伦理"的调控等五个向度出发,规避与消解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科学界和伦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探讨达到一个高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桑德尔基因伦理思想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全、自由和公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反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但并非具有完全说服力;最为关键的理由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渴望、过度征服自然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天赋掌控的伦理挑战。因此,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该在严格管控之下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人体试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伦理辩护,应该暂停相应的人体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改善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对科学的正当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人性欲望等提出诸多挑战。揭示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实践上的悖论特性,从哲学层面对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反思,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哲学命题。只有从技术、法制和伦理等多方位协同思考与共同应对,方可为化解基因编辑技术哲学疑难探寻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会聚技术,即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等四大主要前沿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全新技术领域(简称NBIC),把人类科技发展对象从人类周围的世界转向人类自身,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变.美国各界对此展开了争论.大体上,争论可以分成技术进步主义与技术保守主义两大派.前者强调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坚持科学技术是解放人类的力量,主张发展会聚技术以超越人类的生物限制;后者则以F.福山、B.乔伊、L.卡斯等人的观点为代表,依据"自然"的神圣性,主张对应当严格限制超越物种限制的技术使用.本文撷取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从尊崇自然还是自由的价值取向、技术发展必然性两方面分析了双方的分歧,认为,我们应以人类福祉为目标,谨慎推进会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生命伦理的一系列争论。在应用该技术进行人胚胎基因编辑治疗方面,相关伦理争论集中在其对子女后代健康、人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基于情境主义视角,分析表明:(1)根据CRISPR/Cas9的短期技术缺陷,并不能否定其应用的合理性。在技术成熟稳定的前提下,可以谨慎地进行临床应用研究;(2)临床应用的复杂情境下,对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的结果可能不同,据此可以给予不同的伦理支持;(3)以医疗为目的,临床应用该技术可以改变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基于群体视角,对该疗法的拒斥有悖个体健康原则。  相似文献   

11.
心智计算是生命体的一种功能,它以生命体的感觉、知觉和意识为基础,源于生命体及其他的种群生存的信号传输系统。自然选择和生存博弈是生存信号传输系统和心智计算能力形成的原因,生命体内部、种群内部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长期生存博弈,形成了稳定均衡、经济高效的信号传输系统,这个系统产生了心智和心智计算,同时又被心智和心智计算能力所建构。  相似文献   

12.
日前,有消息人士称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已于近期出狱. 这条消息让我们回忆起2018年年底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贺建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至少7对艾滋病夫妇的受精卵中修改了一个名为CCR5的基因,而且一对夫妇的双胞胎女儿已经出生.  相似文献   

13.
14.
人类会面临生存危机吗?在反恐战争、科技进步和环境灾难的背景下,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年代的特色问题。当政治家提醒我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时,查尔斯王子却在担心小型机器人会把世界变成灰胶。同时,健康饮食运动的推行者一会儿告诫说,如果不种植转基因作物,我们就会挨饿;一会儿又警告说,如果种了,我们就没什么时间留意关于“非典”的警告了,这些警告认为,“非典”只是一场可怕瘟疫的彩排:与这场瘟疫相比,埃博拉病毒(会引起高热和内出血,1976年在扎伊尔和苏丹首次发现)简直与普通感冒没什么区别。在对事实和无由的恐惧、科学和假设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将延长蠕虫生命的科学应用到人类身上,我们就能活到500岁了。美国研究人员稍稍调整了一下实验室蠕虫——秀丽隐杆线虫的两个基因通路,便使这种动物的寿命延长了5倍。科学家们表示,这项研究通过遗传相互作用得出的结果,让抗衰老疗法出现了令人期待的美好前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市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功能神经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家越来越多地运用反向推理策略来建立和评价各种认知假说。科学哲学家们在讨论反向推理的性质时多把反向推理当作演绎或归纳,企图从有效性和可靠性角度来分析反向推理的合理性。分析表明,这个做法是失败的。反向推理中演绎和归纳交织在一起,同时还要参照其他认识论价值标准,应当被理解成一种溯因推理。反向推理作为溯因推理不仅对形成新假说有启发作用,也能够以最佳解释推理的形式对竞争假说做出筛选。  相似文献   

17.
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爆了对于科学研究伦理的批判性探讨。从分析贺建奎研究的伦理问题入手,讨论当前基因编辑研究的伦理困境及伦理前路,进而探求基因编辑技术成为未来医疗手段的途径,对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来说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也具有迫切性。深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前研究从技术层面上降低了研究风险,而健全的伦理审查制度及监管制度则在进一步降低研究风险的同时也为基因编辑研究的前路铺平了伦理道路。对此问题进行实践理性批判,具有重要的技术认识论和技术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类艺术才能的起源,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专家们掌握的有关人类早期艺术史方面的资料甚少。但是,一位研究人类起源的美国人类学家宣称,点燃现代人类思想火花的,是在约5万年前源于基因突变产生的“创造性基因”。目前,已知的人类艺术史中最古老的艺术品,当数2002年在南非布隆巴斯山洞中发现的距今77000年的两块红褐色赭石,赭石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2018年11月底公布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引发了轩然大波,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大众舆论都几乎一边倒地提出谴责,并激烈讨论此实验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和后果以及基因编辑活动的伦理规范和制度约束。本刊特针对该热点事件邀请国内数位专家学者撰文,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反思。陈晓平教授倡议在生命伦理中引入"生殖系基因编辑禁止原则",并主张将这些  相似文献   

20.
参差赋权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党政部门、社会媒体与公众、技术生产部门三大主体赋权过程及其结果的不均衡性特征.这种非均衡性的扩张和深化可能会导致社会遭受"技术利维坦"、"信息茧房"与"公民离散"、"技术鸿沟"相互叠加的社会风险.基于此,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参差赋权的特征来看,防止参差赋权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