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适于南方岩溶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以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岩溶地区湿地的独特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构建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运用二元对比定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CEI)对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会仙岩溶湿地健康指数为2.992,处于“亚健康”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恢复能力退化,生态系统不稳定。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态系统保护,从而促进会仙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探寻会仙岩溶湿地退化原因、开展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会仙湿地水体百草枯污染及其固定/转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热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会仙湿地上覆水、周边居民饮用水百草枯污染状况,同时测定百草枯对湿地底泥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及对百草枯(0~120μg/g)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居民饮用水尚检测不出百草枯,但湿地上覆水已检出(1~16.8μg/kg);相同实验条件下,微生物热功率生长曲线表现出相似性,均出现第二指数生长期;只有120μg/g(干土)者使微生物生长曲线明显往后推移;外加入的百草枯的转化率为52%~55%(96h),意味着通过淋溶冲刷至流动水体中的量高达40%~50%。研究结果说明,百草枯对会仙湿地区域中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建议将百草枯纳入附近水质指标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将会仙喀斯特湿地中心区划分成7个小区,于2009-2010年枯水期的早、中、晚期4次采集0.5 m深水样(每小区采样点10~15个),分析上覆水部分水化指标和磷酸酶特性.参考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会仙喀斯特湿地上覆水处于Ⅳ~V级营养化状态.湿地的Ⅲ、Ⅳ小区水面积最大,两区植物组成对磷均有较好的吸附、吸收和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静 《科技咨询导报》2009,(19):117-118
本次研究土壤采样于张家口市赤城县水稻生产基地,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来研究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后用Statistica软件对微生物类群和矿质元素做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都较高。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的某些菌类和个别矿质元素有一定关联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会仙湿地水质现状,本文检测会仙湿地毛家村段分毛家村渡口、小水潭入水口、水泥桥下、鱼和水草较多处、大水潭、农田旁、水域较宽广处7个采样点的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数的季节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水质的细菌总数在一年四个季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 314、27 000、1 500、3 414cfu·mL-1,表现出夏季较其他三季细菌菌落总数明显增长趋势;采样多管发酵法测得四季大肠菌群数为:8 971、1 901、3 823、512MPN·L-1,粪大肠菌群数为:4 385、432、20、85MPN·L-1,表现出春季较其他三季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群数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三国吴简蚀斑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普通细菌和真菌培养基,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的一批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吴国竹简腐蚀浸泡液中分离得到8株细菌和1株霉菌的纯培养。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基于细菌16SrDNA和真菌18SrDNA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8株细菌分别划归为4个纲(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和Bacilli)的7个属(Bacillus,Acinetobacter,Staphylococcus,Pandoraea,Novosphingobium,Cupriavidus和Comamonas);霉菌属于Aspergillus。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辐照剂量下长江水样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引起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但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各菌属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受辐照影响最大,培养得到的菌落比例下降了28.98%,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对辐照耐受性极强,菌落比例上升了15.78%.同时发现了长江水体中具有指示价值的微生物d(Flavobacterium nitratireducens strain N1),为放射性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长寿湖秋季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了2017年9月长寿湖野猫岩、板桥、两河口、同心、堤坝等5个监测点底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结构。【结果】汇流的微生物丰度比支流的更大,堤坝的微生物丰度最大;微生物组成与小区域内环境相关,板桥和同心微生物组成相似;长寿湖底泥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微生物较为丰富,主要参与C,N,S及重金属元素的循环;环境因子中Pb和Cr的含量明显影响长寿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长寿湖底泥微生物组成受周边环境、重金属等污染因子影响较大,底泥中参与C,N,S等污染物代谢的菌群活跃,污染情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江苏地区鲫鱼养殖池塘底泥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7年8-10月间采集的江苏省不同区域养殖池塘底泥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 V3-V4基因进行扩增测定,分析了底泥菌群结构特征;并通过平板计数法和选择培养基法检测池塘底泥中细菌总数和主要常见菌。结果表明,49个样品高通量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2152956条,可归为17735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物种注释结果显示,鲫鱼养殖池塘底泥中具有较高的菌群多样性,检测到的细菌归属于29个门类,所有池塘底泥都具有主要门类为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生古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螺旋菌门、芽单胞菌门、蓝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等。在属的水平上主要以硫杆菌属,乳酸球菌属,硫氧化菌,甲烷菌,地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厌氧粘杆菌属,甲烷绳菌属,芽孢杆菌属等为主;所有池塘底泥共有菌主要有乳酸球菌属,甲烷菌,盐单胞菌,芽孢杆菌,红杆菌属,链球菌属,肉杆菌属,微小杆菌属,土芽孢杆菌属等。通过细菌培养发现,池塘底泥中常见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菌具有较高的比例。可见鲫鱼养殖池塘底泥菌群结构及组成具有多样性,不同养殖池塘中共有的细菌可作为益生菌开发的参考菌株。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湿地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至2020年建设用地明显扩张,草地和水体显著减少;2)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退化度有所上升,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影响因子是GDP(q为0.135),其次为夜间灯光指数(DMSP)(q为0.05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影响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可针对会仙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鄱阳湖流域4个支流共6个地点(信江XS1、信江下水湾XS3、饶河RS、饶河内湖RHS、修水SS、赣江GS)的底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16 S rRNA基因扩增技术探究底泥微生物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底泥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大致分为4类; 底泥的pH值、TOC、TN、TP和重金属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显著的影响.4条河流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赣江>信江>修水>饶河,同时发现饶河的Cu、Zn含量在4条河流中最高,这说明高Cu、Zn会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河流与其所对应湖区底泥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饶河>饶河内湖,信江下水湾>信江,这种结果顺序的不一致主要是由底泥中营养物质含量不同和某些重金属元素胁迫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湖塘上覆水体COD浓度与底泥有机污染物释放之间的关系,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IM)原位修复湖塘底泥,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通过改变固定化微生物载体柱的设置位置、上覆水溶解氧以及上覆水p H,探讨了IM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以湖塘水为上覆水,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了解上覆水及底泥修复情况,并采用GC-MS技术分析修复后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将载体柱设置在泥水交界面,并且上覆水的溶解氧浓度和p H值分别为6 mg/L和7。最佳工艺条件下,经过一个月的原位修复,IM组上覆水水质由劣Ⅴ类变成了Ⅲ类,而对照组为Ⅳ类;同时IM组底泥的总有机质去除率达到33. 4%,并且GC-M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修复,IM组底泥样品中各种类型有机物的浓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会仙观三清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对会仙观三清殿进行修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空间站中的微生物可能会威胁到宇航员的健康和设备的可靠性,影响空间站的长期在轨运行。航天器的AIT厂房(总装、集成、测试)、运输和发射环境是中国空间站主要的地面微生物污染源,采用自然沉降法收集了文昌发射场AIT厂房、加注厂房、员工宿舍、发射塔半封闭厂坪、发射塔通风井、环境试验站6个区域的空气微生物样本,并运用传统的培养法和Sanger测序法对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对生物样品的分离纯化,共获得了35株细菌和57株真菌。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优势细菌属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优势真菌属有弯孢属(Curvul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部分优势菌对空间站内部的系统和设备有潜在的微生物腐蚀危害。  相似文献   

15.
研究黄河故道湿地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产木聚糖酶的应用潜力.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湿地样品中获得119株菌株,形态去重复后对93株进行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利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木聚糖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分属于4个门的18个科、21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1株,44%).该地区可培养细菌的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3.66,Simpson指数D=0.9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a=10.59;Shannon物种均匀度指数E=0.94,且样点青龙湖多样性指数高于样点刘寨.93株代表性菌株的木聚糖酶筛选结果显示,11.82%具有木聚糖酶活性,链霉菌和芽孢杆菌在木聚糖酶活性菌株中比例最高.以上结果表明豫北黄河故道湿地蕴含丰富的细菌资源,可为木聚糖酶的研发提供良好的菌种来源.  相似文献   

16.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会仙湿地湖泊沉积物中摇蚊种群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示:2004年之前,会仙湿地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湿地的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1970年是会仙湿地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4年左右,会仙湿地水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于1~3月,远超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污染性;而在其余季节含量较低.有机质的这种年度变化主要由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引起.死亡的植物茎叶沉积在底泥表层,引起底泥有机质矿化速率发生变化,9月至次年6月芦苇底泥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21 3~133 6g/(m3·d-1),茭草底泥为30 4~119 6g/(m3·d-1).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13,(5):21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被称作闪烁古生球菌(Archaeoglobus fulgidus)的古生菌可在极端炎热的条件下茁壮生长,并且为了生长它还会还原有毒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在此之前,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菌被证明会还原氯酸盐和高氯酸盐。但是马丁·利本施泰纳尔(Martin Liebensteiner)及其同事用闪烁古生球菌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发现这种古生菌同样也能胜任这一工作。该研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微生物是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转化、矿化的主要执行者,它们的种群组成以及数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净化容量和效果。本文针对人工湿地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不同季节不同基质层面上的数量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得到人工湿地中有效处理深度范围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近40年演变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择1969年、1997年和2006年3个时相多平台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图像资料,采用遥感反演分析方法,对广西会仙岩溶湿地的形成演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数字贴膜合成技术,对早期灰度图像资料湿地土壤湿度信息的提取效果良好.分析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是以岩溶沼泽、湖泊为主的综合型湿地,近40年来自然湿地面积从42 km2减小到目前约15 km2,表明湿地生态结构逐步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GIS空间分析表明:湿地退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破坏湿地地表水文结构、过度开发湿地土地资源的直接结果,提出了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