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辨析,药学界所用"青蒿"就是植物学界所称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植物学界所称的"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虽然是黄花蒿的近亲,但不含青蒿素,并无抗疟作用,其中文名源自日本学者的误用和中国学者的沿袭。因此,不能以中国植物学界确定的植物名称为依据否认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对中药原植物所做的更严格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葛利普是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自1920年来华后,不仅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教育与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生物学的发展也十分关心。在他的号召下,1925年成立了北京博物学会,吸引了当时在北京及部分外地所有重要的相关学者。该学会定期举办学术演讲、年会、野外考察,颁发"金绍基奖章",并出版很有影响的《北平博物杂志》,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物学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北京的科学界,形成了一个以葛利普为中心的科学团体,其中既有他的中国同事和众多学生,同时亦凝聚了当时北京内外的外国学者。通过对北京博物学会和《北平博物杂志》的分析,可窥见当时北京科学界的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不会引发仪器的近代化。天文学的特殊地位使它的兴衰深受朝廷态度的影响。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不同,科学和技术尚未纳入明清社会的主要知识建制。来华传教士致力于开拓宗教事业,缺乏跟踪欧洲仪器前沿的需要和意识,对欧洲的新进展了解不多。他们的敲门砖性的科技活动不足以将中国科技引向近代欧洲那种探索性的研究,传统科技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延续。人们满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很少的工匠们有  相似文献   

4.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5.
正霍金曾经三次来华。在第三次来华时他表示,"我喜欢中国女孩,她们都很漂亮。我也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美食。"霍金曾经三次来华:1985年来到中国合肥,2002年在北京和杭州作科普报告,2006年又到北京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2016年还开通中文微博成为"网红"。1985年,霍金第一次来华。4月28日到5月2日,霍金在合肥停留了4天,被安排住在稻香楼  相似文献   

6.
在访谈中,席文教授介绍了所受的教育和进入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研究的过程。与许多中国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区别是他试图用古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把古人的工作翻译成现代内容。另一个区别是像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广泛阅读多种外文文献并建立起他独特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研究。他还谈到了他与学术同行的密切联系,除了许多中国的科学史和医学史家外,还包括日本科技史家薮内清、中山茂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看来,他自己与李约瑟某些学术观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属于两代人。他认为人类学研究方法之于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是非常典型的。最后介绍了他当前与保健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宗教和仪式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3,(21):72-73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文字中,他零星地出场过,但随即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后期,基于晚清学人对他的科学史叙事,他才真正被中国的知识阶层所接受。同时,通过书写科学史中的伽利略,他身上附着的科学知识被介绍到了中国,并得以传播,构成了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一种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科学史研究中,学者易将近代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数学、实验等)不加反思地套用于阐释古代科学家思想,并从中发现近代科学的雏形。围绕罗吉尔·培根科学思想进行的百余年研究,就伴随着对上述辉格式进路的批评与调整展开。在先前学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激活古代科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语境意义,一个真实的培根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家,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中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自16世纪起就有外人来华采集,到19世纪中叶则有更多的生物学家、采集家、探险家来华采集,所得都运回自己国家,收藏在各大植物园或自然历史博物馆。胡先骕还在美国留学时,就认为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所以,他组织领导的研究工作,就从大规模采集中国植物入手……  相似文献   

12.
正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理论物理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一任理事长于光远就是他的学生。早在1955年,周培源与于光远、王竹溪、黄昆、徐光宪、沈同等著名科学家一起,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天问略》作者来华年代及其成书背景的若干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玛诺于1604年7月来华.1610年12月15日日食预报错误,激起了明末改历的呼声,事件持续了一年有余.为了给修改历法做理论和知识的准备,中国学者和耶稣会士可能就介绍什么内容、翻译何种书籍和遴选何人参加等,进行过讨论和计划,<天问略>和<表度说>、<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等即该计划的产物.阳玛诺当在1612~1613年受邀来京,在中国学者周希令、孔贞时和王应熊的协助下撰写<天问略>.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欧盟”历经几次东扩。欧洲大陆在经济、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日趋一体化,这也促使欧洲学者对“知识工程”、现代语言学与术语学的关系、“知识本体”与现代术语学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研究日趋深入。法国学者在此期间对现代术语学的贡献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文章侧重从术语学研究与知识本体构建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分析法国学者对现代术语学所做的贡献,以期追踪国际术语学发展的前沿,为中国术语学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3月29日至4月2日,在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下,德国图宾根大学(Eberhard Karls Universit?t Tübingen)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近代早期欧洲与中国之间科学技术知识的转移"(Transf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between  相似文献   

17.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这些探讨中,阴阳五行的作用淡化了,而从力学角度做的分析却增加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教士中,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为系统,但他的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并非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南怀仁的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仍有中国学者用南怀仁理论解释指南针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白欣  翟立鹏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94-101,128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1884-1966),近代著名物理化学家,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定义了分子偶极距、建立德拜模型、提出溶液的德拜-休克尔理论并提出用X射线粉末照相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德拜长度”、“德拜温度”和偶极距的单位.同时,在与德国纳粹的关系上,德拜又饱受争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16世纪中国和欧洲与音乐有关的数学理论的不同传统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欧洲,对诸如2~(1/2)这样的无理数的考虑对乐律的划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后来的学者很难突破毕达哥拉斯的樊篱,马若利科的工作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尽管古希腊的传统为多数学者所遵循,我们在16世纪还是看到了一些例外,例如西蒙·斯蒂文就提出了平均律的理论。 在中国,不存在那种对无限小数的禁忌,因此中国学者在发展音律学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其欧洲同行小一些。在16世纪,除了程大位遵循传统的损益方法,即利用整数和基于整数的有理数制定音律外,又出现了由朱载堉创立的平均律。 在欧洲,从古希腊发展而来的音律理论主要不是直接建立在音乐家的工作基础上,而是由一种称为独弦琴的弦乐器的理想模型所决定。 在中国,音乐家似乎比其欧洲同行更坚持理论。此外在中国,编钟的调音问题容易导致平均律的出现和对双调和谐问题的处理。无论如何,中国的音律理论主要基于管乐器,即称为十二律吕的一套律管。作者提到,在《汉书》中可以找到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运用了律管旋宫转调的近代方法的证据。 在欧洲有关于星际球体运动发声的音乐理论;在中国则有关于空气的音乐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候气说,它与寒暑干湿等季节性因素以及“地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苏柯仁是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在华期间他对中国多个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博物学考察,尤其是1913—1915年对东北地区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苏柯仁的自传、著述、信件及相关报道等资料,首先对苏柯仁的成长环境和博物学机缘作细致梳理,揭示他来华进行博物学考察的原因。然后围绕他在东北地区的考察,分析其考察目的与时代背景,还原四次考察路线,介绍相关考察成果,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成果对中国生物学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