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如何理解两种文化相遇时“本土”与“域外”之间的知识融通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议题。透过晚清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本土回应或可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些汇编资料再次选择与重述已有西学译书,对传入知识进行二度创造。其中的知识分类呈现出新知与旧识之间的往还,反映出时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西学汇编对传入物理知识再生产的复杂历史情节,显示晚清中国学者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止由器物上升到学理,还有着以“艺”描述其知识属性,以“测量”“格物”概括其知识领域的尝试。解析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调适与回应,也是审视晚清物理学本土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即物察理"是晚清时期艾约瑟"西学启蒙十六种"的基本认识原则,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覆盖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各研究领域统合于"即物察理"的研究方法;二是绝对的经验主义色彩,表现于心物二分的认识主客体关系、遵循观察与实验的认识方法、既有知识的可错性三个方面;三是与自然神学的有限调和,虽强调"造物主"但更注重经验证据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即物察理"反映了其时入华西学的认识论特征及其与中国理学、西方神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不同,前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而后者明确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的思想在梅文鼎身上都有明显体现,但其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未曾论及"西学中源"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帝召见后,才开始大力宣扬这种思想。其孙梅珏成也受到梅文鼎这种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不同,前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而后者明确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的思想在梅文鼎身上都有明显体现,但其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未曾论及"西学中源"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帝召见后,才开始大力宣扬这种思想。其孙梅珏成也受到梅文鼎这种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光学知识在十九世纪中叶后大量地传入到中国。除了近代西方光学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西方光学仪器的相关知识。显微镜是西方光学理论中重点介绍的光学仪器。显微镜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西译中述"方式进行传播,其内容主要涉及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傅兰雅撰写的《显微镜说》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本著作向中国人传授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显微镜在中国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在晚清社会属于非主流工作,但科学士绅依然坚守科学求真,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国家需求和个人发展均出现喻俗的现象,“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喻俗”的社会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价值冲突,部分科学士绅由“科学”转向“科举”。他们的分流是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科学技术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主要论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淹没难题"是近二十年来知识论中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最初由扎格泽博斯基提出,目的在于挑战可靠主义,认为一旦真信念在场,形成真信念的可靠过程的价值就被真信念的价值淹没了。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可靠主义主张的知识就与真信念毫无差异,这显然是可靠主义者所反对的。作为可靠主义者的戈德曼和奥尔森提出条件概率方案和价值自主化两种策略来回应"淹没难题",但是效果不佳。笔者在戈德曼和奥尔森的"反属性寄生主义"的启发下,认为一种消解"淹没难题"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明末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至清末,一直存在着时起时伏的“新旧之争”。在这种斗争中出现了一种“西学源于中法”说,此说对清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清代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就数学发展的情形,对它的形成过程、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一、“西学源于中法”说从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考察,此说最早由康熙提出,经梅文鼎(1633—1721)、梅(?)成  相似文献   

9.
《时务通考》是晚清汇编类书,其知识来源于当时编译著作。本文应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时务通考》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碰撞问题在《时务通考》与《重学》中的区别,认为《时务通考》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改写与重构,这种改写与重构弱化了西方力学的定量化特征,部分地遮蔽了力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和方法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11.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百年的耻辱历程,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此有着很大的关联。社会各界爱国分子为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众多的尝试。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科学教育是实现救国之路的一条途径。晚清的科学教育突破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进入中国教育系统。本文主要探究了晚清时期科学教育演进的历史与制度图景,分析历史发展的深刻动因。  相似文献   

12.
重学是早期西方力学(Mechanics)一词的译名。它在晚清力学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与重学相关著作的译介与传播,重学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大,重学的译名也发生了变化,有将Me-chanics译为力学的,也有将Dynamics译作力学的,而且力学一词的含义当时在不同的译著中指代不同,造成了力学知识体系传播的混乱。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力学知识体系在晚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并反映出当时翻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将培根在中国的华文介绍的时间点提前至1826年,在中国内陆介绍的起点提前至1853年;首次对笛卡尔学说在晚清的传播情况作了梳理,指出关于笛卡尔在晚清的介绍经历了一个从数学家到哲学家的转变;讨论了甲午战争之后对二者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提倡的社会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译《几何原本》后九卷首次刊刻出版是在晚清松江府藏书家韩应陛的资助下、其背后学者团体的努力下共同完成的。该团体在相同的志趣凝聚下渐成藏书学派,是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学术共同体。韩应陛刊刻该书是为了完成儒生藏书家的理想——在皇权文治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动荡的时局使其愿望落空,但《几何原本》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赋予了整个历史事件特殊的文化意义,也使得参与其中的所有贡献者获得了留名青史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德国克虏伯公司与晚清之间存在大规模的军火贸易与技术交流。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晚清的多批驻外官员担当了双方重要的沟通渠道。基于历史档案和相关文献,梳理了驻外官员考察洋务、经办军购、武弁留洋、延聘外籍军事技术人员与工程师等史实。在德国兵工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晚清驻外官员是不可替代的行动者,其采办军火的功劳甚大,而在技术引进、技术贸易等方面则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作君作师”是“道治合一”圣王形象构建的必然要求,因此,康熙帝对“知识权威”形象的塑造一直十分用心,学习儒家文化时如此,学习西方科学时更是如此。康熙帝与西方科学的接触虽始自“断人是非”之需,然而,他在随后数十年中对西方科学的孜孜以求和大加利用却源于它在“道治合一”形象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康熙帝对“西学中源”说的倡导是其“道治合一”形象构建的必然选择,而此形象的成功塑造必然会导致整个士人阶层的地位下降,士人话语权力的丧失在“西学中源”说的倡导过程中亦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7.
非洲从族群社会跨越进入现代国家时代,本土知识在国家建构进程中有着突出的价值,主要包括:促进去殖民化的深入展开,打通"国家"与"历史"的精神连接,支撑国民教育,为国家认同提供认知基础;蕴藏着冲突调解机制、环境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知识生产、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土壤,是国家治理和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永祚是清中期重要天文学家,在钦天监供职多年。文章在儒学、西学与天文学交叉视野下,从三个方面考察张氏的代表作——关于星占的《天象源委》:首先,论述了《天象源委》产生的背景,即明末到清中期欧洲与伊斯兰古典星占学、传统军国占以及星命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与儒学的关系;其次,讨论《天象源委》以欧洲与伊斯兰星占为主,以传统军国占中望气、审音、军占为辅的独特星占技术体系;最后,从儒学的角度考察张氏如何以星占为儒者格物穷理之学,并将其置于儒家经典如《易经》之上。文章还结合前人研究,就张氏天文学工作所展示的中国古代科学形态、他的这项工作与儒学的关系以及中西交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重学》中的抛射运动知识在晚清引起了极大关注.先是李善兰《火器真诀》(1859)运用圆的知识对部分知识进行图解解读,之后四十多年时间里有十多位数学家对《火器真诀》进行再解读,使得这部分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中算家们大都是抛开抛物线知识讨论抛射运动,他们的解读是基于自己和受众的知识构成进行的.洋务运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得抛射运动知识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