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始终为该社的骨干,为其事业的持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他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普及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的科学知识。他大力提倡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呼吁社会重视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语言的形成、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于科学与语言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和科学术语的主要来源,阐述了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科学语言在解释和理解科学,以及形成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信息数字化对科学认识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目的是为当代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科学知识观寻找信息层面上的支持。文章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信息数字化对科学实践、科学交流、科学思维、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结构的影响。文章指出,信息数字化为科学的自主发展拓展了生存空间,使得科学在信息层面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甘,为实践对象的复杂化、思维的个性化、理论的形式化和科学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发刊词的作用在于阐明办刊的缘由、目的,是编者办刊思想的浓缩。民国时期科普期刊的发刊词,明确了科普的对象、目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了强烈的科学救国思想,是科学文化精英科普实践的理论依据。对该时期科普期刊发刊词的考察,有助于深入把握当时科普思想的内涵。对民国时期科普思想的探讨,是科普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为当前科普理论与科普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所掌握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Science在中国转变成科学的观念,并且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逐渐形成科学知识的表现,以及在当年出版1800多部科学知识图书和期刊基础上,所广泛展开的知识深度。更进一步通过当年推行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所做出的贡献,介绍科学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如何诠释。尽管当时中文很缺乏表述科学思想的词语,但开创之功永标青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是由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组织发起的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民众科学普及运动.<科学的中国>作为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会刊,是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喉舌和科技传播的重要刊物.<科学的中国>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传播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了公众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语言相对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三大语言理论关于语言、思维、实在三者关系的基本假定的比较,批判地评价了这三大语言学理论的科学实在观,指出其都存在如下问题:无法划清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的界限;无法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以及科学的成功说明和预测的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低估或忽视了科学探究中,理性思维对感觉经验的超越和对既有知识框架的怀疑和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科学译介活动史料的钩沉,立足于文本分析,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话语策略等层面,探究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的特点和成就,并结合当时语境进一步思考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翻译活动选材上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而其史学意义已经超出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赵元任在科学译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在词汇、文体、及标点版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开拓性、乃至革命性的语体特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参与、甚至是引领了白话文运动的进程。同时,他的译介活动也指向中国现代科学话语的重构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融入了思想启蒙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纪念爱因斯坦逝世三十周年和狭义相对论创建八十周年,促进我国关于爱因斯坦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委员会于1985年3月25日至29日在杭州市联合举行了爱因斯坦研究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五十余人,提交论文近四十篇。这次学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爱因斯坦的生平、工作和思想,以及他在科学、哲学、政治和其他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在开幕式上,方励之、许良英、李文铸教授作了精彩的、富有启发性的演讲。在题为《爱因斯坦和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演讲中,方励之教授回顾了爱因斯坦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贡献,展望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趋势。他指出,在爱因斯坦之后,量子电动力学、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等的探索和发展,基本上是沿着爱因斯坦所开创的思想路线前进的,爱因斯坦一些以前未被注意的思想正在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传播普及与科学精神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的灵魂。它是科学发展历史本身的产物。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进取精神。在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的培育。培育科学精神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只有使公众逐渐领会和具备科学精神,才能更快地卓有成效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才算达到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技创新成果的重任,同时也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普责任。科技期刊承担科普责任不仅能够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公众对科技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可以利用期刊自身以及诸多新媒体渠道开展科普工作履行科普责任。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疫病肆虐,致使民众苦不堪言,甚至导致丁尽户绝。大量期刊遂纷纷刊登防疫知识。在普及防疫知识的同时,许多期刊还对民众的错误防疫心态公开加以批判,引导公众树立正确防疫观念。各类期刊对民众防疫心态的批判对于提高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推动防疫观念更新,养成正确的防疫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在科学知识经济学概念上达成共识,但在其规范性和与新科学经济学的关系上还有分歧。汉兹对规范性的坚持缩小了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文本分析对象的不一致造成新科学经济学的概念模糊。新科学经济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都关注优先权规则,前者利用囚徒困境、资源配置研究科学家行为,后者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分析理论选择问题。它们在科学动机、研究方法、解释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的哲学批判,旨在凸显科学知识的有限性。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之间成立的是隐喻关系,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传统认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无限推崇科学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对科学知识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遮蔽了艺术与哲学等提供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让人性与文化变得贫乏与单调,从而导向了虚无主义的后果。尼采借助其唯美主义思想对知识的审美化,力图在虚无主义的时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学和出版学的角度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通过日本转口输入、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今天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今天科学传播进行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馆是民国时期科学教育浪潮中由国民政府主导建立的一种民众教育机构。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诸多成效,对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对现今的民众科学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以民国时期科学馆的发展脉络和科学活动为主线,对其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同时也对其科学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拉图尔的科学公信力循环模型,作为对知识生产的社会过程的一种解释,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拉图尔模型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简化了公众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艾滋治疗行动主义者运动的考察,分析了公众参与科学知识生产的过程和途径,表明了公众是科学公信力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最后,文章提出了新的科学公信力协商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笔者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收集的相关史料以及对数位重要当事人的访谈,本文对"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相对论批判组"的发端和衍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考察。文章首先回顾了苏联的相对论批判和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性学习唯物辩证法运动,以及二者对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的重要影响,然后论述了该批判组的发起和组织过程,并结合一些已知的批判组成员的相关经历对批判组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探讨。接着,笔者仔细考证了毛泽东和陈伯达与"相对论批判"运动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期海外反相对论思潮特别是艾弗斯、丁格尔和雅诺西三人的著作对批判组的影响。最后,文章分析了中国"相对论批判"运动的思想根源,并尝试总结了相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本研究表明,"文革"期间对狭义相对论的错误批评源于对辩证唯物论的教条主义诠释、对相对论理论的误解以及缺乏对相对论发展历史的全面了解,而其中有些批评意见也暴露了中国相对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短板和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由一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是我国近代科学中国化的积极实践者.他最先将化学元素周期律引介入中国,首次在国内推广“某化某式”的无机化学命名法,建立首个系统的有机物意译命名体系,组织成立科学社团,创办传播科学新知或基于科学新知的实业,主编科学期刊,编译科学教材,充任理科教员,对西方科学的本质、功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及科学传统在中国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