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织物品种中的绫,其含义和适用范围现在和古代是有差别的;根据绫和纨在历史上的出现时间和它们的纹理,推断绫是由纨发展而来,阐述了绫织物这个名称的由来、演变和确立;从汉代绫生产地区的扩大,断言其时聚居在一些大城市的民间织工多已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的织作工艺织制绫织物,汉代民间绫织物消费的启动,为三国时期绫织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绫能成为众多织物中一个有代表性地位的品种,是基之于其自身织作风格和特点,它的出现和存在,使中国古代丝织工艺迈出先秦的藩篱而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24-128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作用下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采集天然物的"蒙昧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依附—臣服";在自然物增殖的"野蛮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向自然物增殖的转变;在自然物加工的"文明时代",自然成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在自然物控制的"垄断时代","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生产方式不但直接制约着自然史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人类化解生态危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旨向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策范式往往决定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目标的设计、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政策资源的利用。一定的科技政策范式既可以体现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政策内涵上,也可以体现在某个具体政策上。科技政策范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科技活动起指导作用。如果科技政策范式不能提供解决科技活动所出现的新问题,科技政策作用就会变弱,从而出现科技政策范式的转变。二战后,科技政策经历了"为国防而科学"、"为工业而科学"和"为民生而科学"三大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文化重新兴起,体现为一系列科学文化事件,科学家评价的变革是其中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对科学家的评价打破了习用的理论模式,转变到从科学家的成就和思想本身来分析并得出结论。科学家评价的变革给予了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进步以科学文化的引导,对于此后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也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借壳"是指技术行动中由于沿袭旧有工艺、方法、制度等,使得遗留赘物得以保留的现象。与借壳现象互为表里的是遗留赘物的存在。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引进在技术主体、组织与制度和产业技术目的方面普遍实施了社会借壳。社会借壳对电报技术引进的相对成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112-117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不仅拓展了科学研究的疆域,也为我们增添了理解自然和理解社会的新理念。所以,站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可以归纳出复杂性科学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具有学科互涉和融贯思维的研究路径,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范式的形成。由此也折射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深层生成论"。这种新的哲学境界,具体表现为本体论信念的变革、认识论取向的转变和方法论特色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高平开化寺壁画有"立机子"织造图一幅,成为宋代踏板单综立式织机目前仅见遗存。其形制与金末元初薛景石《梓人遗制》中所载"立机子"相近,两幅图像具有高超的写实绘画技术,其真实性较高。从织机结构与装配工艺分析,该织机与薛氏"立机子"在中轴及马头等诸多零件上不尽相同,其分经工艺差异性较大。这两幅图像也呈现出晋南、晋东南家庭作坊式织造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工具特征,是宋元时期北方小型织机代表,有着极高的图像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利萨海战至黄海海战间的军事技术革新情况,以"武器革新-适用战术革新"为分析思路,指出舰炮技术的革新使得利萨海战时期的横阵战术难以再适用于黄海海战。通过将中日双方黄海海战前所奉行的战术理论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军阵型选择上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在军事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归纳手段达到战术上的真理性认识时的不同选择,日军在进行战术探索时将战术验证性演习引入其中,使其在战前抛弃了被北洋水师所推崇的横阵战术,进而开创了铁甲舰海战的新样式。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赋予了个体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维度,从而拓展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变革。有人说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将失去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全面打开了人的自由发展空间,赋予了个体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维度,从而拓展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适值当前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科技助推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成因等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宁夏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找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助推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对于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进一步深化新时期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经中国社会学学会批准,2015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继续设立"科学社会学论坛"。本届科学社会学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论坛主题为"新改革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现向各位学界同仁征集会议论文,诚邀您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3.
九华山唐代炼铜炉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调查已认定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年代为唐代。通过对67个渣样的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笔者对九华山唐代的冶炼技术进行了复原。九华山有高钙和高铁两种冰钢渣,二者在随机取样时出现的比例约为7.4:1。高钙渣是熔炼脉石含钙的含铜黄铁矿(经焙烧)得到品位约为25%的冰铜的炉渣,高铁渣是将品位为25%的冰铜焙烧后熔炼成品位的40%的冰铜的炉渣。物料平衡计算揭示的冶炼流程显示,含铜约6%的手选矿石要经历两次部分脱硫焙烧、两次鼓风炉熔炼,才能先后炼成品位为35%和40%的两种中间产物冰铜。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的研究表明,宋明时期文献《大冶赋》、《菽国杂记》所记载的使用“硫化矿—冰铜—铜”工艺冶炼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技术在唐代就已存在并已成熟。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辛亥革命引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新式学校、出国留学、研究院所、科学社团、科技期刊、译著书籍等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科技教育新理念、新体制,培养造就了新型科技人才,对后世中国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希腊科学于公元前2世纪骤然衰落而未触发科学革命,对此作出的各种内部与外部解释之中,目前看来外部解释更有说服力。但是,究竟何种政局变化造成了这一骤衰、为何衰落恰始于彼时,仍有待分析。通过比较古典语境下所谓"数学家"们进入希腊化时期前后的社会身份,揭示了他们从业余研究者到职业"数学"家的、较彻底的身份转变。这一高度集中于亚历山大里亚的新"数学家"圈子遭遇前145/144年的政治动荡时,轻易就瓦解了,且不能像稍后的文献学家圈子那样实现复兴,其不同趋势可由传世文献与考古证据相互印证得知,最后探讨了这一不合时宜的"职业化"趋向何以会产生如此致命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贝克突破传统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创建了由"建构论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基本预设、"既是…又是…"的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所构成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具有"混合性"或"融合性"的基本特征。贝克基于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建构了独具特色的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论解释框架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我们认识与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的转型、当代世界的深刻变迁提供了新启示、开辟了新视野。研究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对于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他的风险社会理论特色,建构适合于当代世界特征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克隆主要涉及到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目前,国际社会在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立场上几乎高度一致,但对治疗性克隆却充满分歧。对治疗性克隆的不同伦理立场,形成了不同的人类克隆公共政策选择。本文讨论了关于人类克隆的不同伦理立场,分析了从"限制"到"自由"的五种公共政策选择,认为作为形塑"硬科学(hard science)"的重要力量,伦理文化诸因素通过公共政策选择,去鼓励或阻止某些行为,实现了社会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干预和控制,保持了公众利益、科技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8.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从欧拉方法发展到拉格朗日方法,其中蕴含着变分法的重大变革.在研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以"为什么数学"为切入点和主要目的,对欧拉和拉格朗日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重点探讨拉格朗日δ-算法产生的数学背景、形成过程及重大影响.拉格朗日以摆脱几何直观和简化计算为目标,以消除欧拉方法中微分符号d的双重意义和混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引进符号δ,借助于形式的类比和反复的推演,提炼出运算规则,最终发明了δ-算法.因此拉格朗日对变分法所作的变革,是形式化改造的产物.而这种形式化改造的成功,对18世纪微积分学从几何形态向"代数分析"形态的过渡、几何论证向分析论证的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增进了对符号的信任程度.对变分法历史的这种探究,为全面理解18世纪数学发展的特点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智能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引发生产力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对既有生产秩序提出了挑战。用马克思生产工具思想来审视,智能机器加剧了机器对人的劳动替代、开启了从生产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的转变、改变了"活劳动形式"范畴、冲击了伦理秩序。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应从宏观和微观上推进人机协作,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达到人机融合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