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神话-宗教"中表达了一种与权力交织在一起的技术观。技术由神掌管,通过神的有限赐予或偷取传递给人类,因此人类技术既受限制又有自由创造的双重含义。古希腊人的技术活动具有宗教意义和伦理意蕴,"宗教技艺"展示了技术获取的一般方式,即神的介入和帮助。人获取技术和制造产品,一方面凭借理智,一方面凭借虔诚,在神话中理智和虔诚都是善德的体现,因此技术活动在神话-宗教意义上具有伦理意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原因"——"四因"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选择"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制作"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改良"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创造"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助推力"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主导力";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多样性的再发现:从技术社会到生态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最终要求我们放弃"技术社会"的发展模式,走向以尊重、保持和发展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社会".技术社会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生态社会的出现则是人类主体选择的结果.从技术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换,将标志着人的文化进化的一种成熟以及理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特征,即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三种形式,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论证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的共同进步,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网络文化中技术与文化的本质联系是完整理解网络文定并界定的,这是其技术特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超出这种技术的规定,使技术成为人类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充分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网络文化就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并由此达到文化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7.
由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古人类学家米里亚娜·洛克桑迪可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人类祖先的一个新人种被命名为"博多人"(Homo Bodoensis).这个人种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的非洲,可能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或有助于解开全球范围内人类谱系的联系问题.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进化人类学》杂志上. 尽管现代人,即智人是唯一幸存的人类血统,但其他人种也曾在地球上出现.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大约77.4万至12.9万年前(曾经被称为更新世中期,现在更名为Chibanian)的人类化石.先前研究表明,智人在这一时期出现在非洲,而尼安德特人则出现在欧亚大陆.然而,人们对人类进化的这一关键章节的大部分内容仍然知之甚少——古人类学家称之为"中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毋庸置疑,有两项技术将会主导21世纪的发展,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一项是人工智能,另一项当属新兴的NBIC增强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和神经增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践之中,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趋势,他们深入探讨了各类增强技术及其伦理风险。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础性议题,即如何区分增强和治疗的界限。目前各种划界尝试均有缺陷,主要源于"正常"标准的流变性和文化相对性的影响。人类增强技术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风险,破坏个人同一性,甚至会成为通向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门户,消解生而为人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直接作用于“人”自身,使人从“自然人”逐渐转向“技术人”,从而引发人类对其产生深度的人文主义焦虑。道家生命文化将“生命”与对“道”的追求关联起来,并更注重对生命的人文价值的追寻,因而可以为人类增强技术提供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指引。在目的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养生”“心斋”等概念为HET在人类物质与人文层面提供了“目的校正”;在认识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真知”“物化”等范畴引导HET消解“是非之争”,打破“成心”;在方法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以“道”为宗,以“以明”和“因是”为HET提供了方法论规范。总体上,从道家生命文化对HET进行人文主义审视,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从道家生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可以得出,对于HET,并不在于一味地摒弃此类技术,而是“人文地”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类最为“本真”的需求,服务于人类自身成长尤其是人文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从"经验转向"后形成"特文特模式"。对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后现象学分析是以一种新方式来思考主客体关系,为技术的道德意义、技术的文化角色等现实问题提供哲学分析框架。通过文化转向形成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并采用和回归经验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2  
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境界。考察休闲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的兴起,其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现代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通过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厘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省-未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思索-如何“成为人”,成长快乐、自由、富有创造力和具有追求真善美能力的人。休闲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人类传播活动从技术角度看是人类通过媒介运用符号进行的一种文化质证行为。其中,媒介结构着人类的空间及其中的内容,影响着社会信息传递和构造的进程和方向。符号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表达了传播主体的意义内涵,而文化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提供人类对信息的选择和解读原则,决定了人类的行为的规则取舍。这表明,传播本质上是人寓于具体时空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14.
休闲学研究的内在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这一术语从产生时起就已经赋予了与人相关的内涵,主要指人的休生养性、娱乐消遣.皮普尔认为,自人类诞生以来,休闲就成为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把休闲作为一种学问来进行研究,却是一件非常晚近的事情,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真正走向反省自我,达到人的自律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延展"还是"并入"身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引起"身体所有权"的变化,工具的"身体所有权"即工具不再是附着在身体上的单纯的物体,而是退回到身体的感觉运动装置。身体图式的开放性能够阐释身体与工具的耦合中导致运动和感官能力的变化,但会丧失朝向他人开放的可能性。人的"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可能性的天然倾向,能够糅合"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兼顾感官、社会、文化的维度,可以为技术具身问题开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以及人们为了消解这种对立而陷入的思想混乱,是现代人类的一个基本的文化困惑。这种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它基本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研究的对象、目的、手段以及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8.
技术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并非抽象、孤立地理解技术价值,而是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在他看来,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其终极价值亦在于人类自由。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中,马克思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赋予其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正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诗人说,"孤独不过仍是与世界共度的时光"。借此与孤独的现代人共勉。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但我们很少看到一种共性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描述和体会。有人因孤独而烦躁,有人因孤独而成长,有人将其比作"一个人的狂欢",也有人为了不孤独而不断参加集体聚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孤独更是一种特立独行。我们的文化更  相似文献   

20.
在比较主义者的视野下论证这样一种观点,即隐喻是人类思维中概念的理论化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隐喻的存在并非仅是修饰性的目的。文中着重阐释了比较主义的核心论题和隐喻替代论者布莱克对比较主义的批判,在反驳布莱克关于"隐喻的象征性意义是还原的"这一论断的基础上,得出隐喻研究的本体论意义即在于"隐喻是实在的",为隐喻实在论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