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首先以心智科学的发展史为线索,从宗教、哲学与心智科学的关系入手,对心智科学的历史、现状和研究内容做了深入分析。接着以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问题为线索,分析了心智的起源和性质、心智与语言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类智能与进化的关系等心智科学的重要领域。本最后提出心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些疑难和悖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逻辑学处于数学与哲学之间:一方面,数学家在对传统逻辑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逻辑代数和数理逻辑;另一方面,哲学探讨热衷于逻辑学的性质、地位、基础等问题,由此形成了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这种状况从各个方面影响了20世纪的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类比论证来确认他心认识的可能性与途径的研究方法曾经受到许多哲学家的诟病。继人工语言哲学家的工作之后,日常语言哲学家将他心问题从一种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从而使他心问题部分地得到解决。不过,陷入昏迷状态的脑损伤患者是否具有思想、情感以及其他心理属性等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神经科学对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试图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论证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和心理属性,进而探讨对待他者道德义务的有效性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于大脑和意识的认识,但是对他者负有道德义务并不必然要求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同时论证和论据存在内在缺陷。神经科学对他心问题的解答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意向性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性和理性审视,揭示出心理意向性问题在心智哲学后现代演变中发生了主题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心理主义转向”和“自然主义回归”的哲学背景促成了意向性研究对命题态度,心理表征能力的关注,意向性的自然化则将人类意向与实践语境关联起来,从而使后现代意向实在观念构建于坚实的语境基底上,展示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在心理意向重建的关节点中所达致的本体论性,认识论性和方法论性的  相似文献   

5.
在休谟之后,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沿着休谟的道路,哲学家放弃了对因果必然性的追求,试图找到一种模型,能够最好地描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哲学中,主要产生了三个理论:概率因果论、INUS理论、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在分析日常语言中的因果陈述句时,INUS理论用充分条件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来定义因果关系,而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在逻辑上是清楚明白的。INUS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介绍INUS理论的内容、并总结国际学术界对它的批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雷格在贯彻逻辑主义纲领的同时,率先擎起反心理主义大旗,坚决驱除逻辑学中的心理因素.这对逻辑学的现代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逻辑学的客观化潮流.但是在他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中,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代逻辑学与心理学、认知科学交叉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伦理是科技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情侣机器人将引发与传统的婚姻伦理、性伦理相冲突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爱情,情侣机器人的地位与权利问题,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性关系是否道德,是否可以虐待情侣机器人,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及其解决,需要哲学家、科学家、制造商与使用者共同面对,从而使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并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问题,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爱默生从生存层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的领域,赋予自然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并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时代难题,他的这一思想解构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建构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更深程度上的和谐,高扬了自然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验推理问题是休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又分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休谟是从对因果问题的质疑入手的,从而把因果推理归结为恒常会合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进而得出结论;恒常会合“推理”其实只是人们的心理习惯,因果推理也是如此。休谟指出,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继续存在”像是人们感觉到的,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出于思维方便而作出的一种假设。这样,休谟认识论的两块基石即经验和理性便被休谟本人摧毁了,而他却以心理主义或情感主义的自然主义态度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过去往往把科学理论简单地看作一个全称陈述(或几个全称陈述的合取),便不需要对理论的结构问题加以专门研究。哲学家的精力集中于研究有关理论评价的问题,即理论的证实,确认或证伪,或者说理论的接受或拒斥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哲学家往往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看作根据一个理论和有关的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判定或解决。这就是说,他们对于理论评价问题采取了“单理论模型”。这个理论评价问题便成为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拉卡托斯指出,单理论模型把理论的合理评价问题简单化了;科  相似文献   

11.
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哲学早在古代就已产生,但究竟什么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性质、特征何在?其内容、任务和意义又是什么?人们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给自然哲学定位。本文通过自然哲学史的反思,揭示了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应当把自然哲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是追思自然的哲学理论。根据这一定位来审视当代自然哲学或建构新的自然哲学,就会发现它与以往自然哲学相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独特的身心学说既是其创立三个世界理论和进化认识论的逻缉起点和中介环节,也在20世纪西方心智哲学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其核心观点是:1.否定身心问题是语言问题;2.把身心问题纳入宇宙生命演化的整体视域;3.认为意识和精神现象是宇宙自然生命演化中“突现”的客现实在;4.承认精神状态与躯体物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波普尔的身心学说作为一种研究纲领对当前的心智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成语法研究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使用问题。根据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的认识观念,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体现为人类大脑中的语言机能所呈现的心智状态;语言知识的获得是生物遗传而来的语言机能在经验的引发下生长成熟的结果;语言知识的使用涉及语言机能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关系。生成语法是对语言机能极其状态所做的内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清楚认识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将有关二者的科学研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潜无穷、实无穷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什么是潜无穷、什么是实无穷,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无穷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潜无穷和实无穷的长期论争。尽管不同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持有不同的无穷观,但是历史上他们对于潜无穷和实无穷给出的都是直观的描述,一直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定义;对于潜无穷和实无穷之间的关系也是莫衷一是。通过对潜无穷、实无穷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给出一个严格的潜无穷和实无穷定义,利用这一定义可以对若干悖论进行新的解释,并且可以对集合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自休谟以来,归纳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方经验主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难题。德国哲学家莱欣巴哈在分析休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归纳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概率论的归纳逻辑,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缺乏辩证思维,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归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家们往往将情感视为哲学思考或者说理活动的障碍。现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虽然赋予了情感更多的认知内涵,但情感在说理活动中的位置仍未得到澄清。立足于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的说理思想实验,结合演化心理学对情感问题研究的成果,我们将情感和与之相关的偏见视为过去道理的结晶或僵化形式;同时,它也是道理在说理系统之间断裂的表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为日常生活中的说理活动描绘一幅更为清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对思想、意义及行为的关注产生了相应的不同理论,它们之间复杂深刻的联系又让许多哲学家企图将这些理论进行互补性应用,并由此建立一个三者统一的理论。本文通过分析决策论和语言诠释理论的关系,阐述了将决策论方法应用于解决诠释难题的可能性及其优势,分析了要使决策方法得以在语言诠释中应用需对决策论所做的必要修正,以及在未诠释语句中应用决策论公理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对这个理论性应用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是智利著名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心智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自创生、具身心智、生成认知以及神经现象学等观念或理论的倡导者和提出者。本文就掌握的史料从瓦雷拉的生平、学术贡献以及评价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再现了其作为心智科学时代的“赫尔墨斯”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大数据时代预设下,数据开始主宰一切,相关关系向因果关系讨要话语权,绝对精确为效率让路,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成为计算机模型思想变革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对计算机模型思想而言,大数据时代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的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理论的理解,一种全新的不确定性计算机模型思想亟待形成。  相似文献   

20.
德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费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性爱是一种非他的意愿与承诺的行为。人们认为性爱关系一旦出现差错就应分道扬镳的观点,就如同即使感情破裂都不必解除这种关系的观点一样错误。”也许,这种生涩的语言并没有被芸芸众生所重视,但是,在各自的家庭生活中,却时时在印证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和存在性。简言之,就是“无性爱家庭”并不都会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