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观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观是否与传统的认知观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进路,提出了我们的评价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生成主义是认知生态学奉行的认知研究纲领,它超越了传统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它在方法论上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它自身蕴涵了以欧陆现象学和东方佛学静心修持传统为代表的第一人称方法,以生物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为代表的第三人称方法,以及基于一三人称整合的、以丹尼特的异类现象学和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为代表的第二人称方法,这是它特有的三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相似文献   

5.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具身的他心     
数百年来,表现为怀疑论的他心问题对人类理智提出了挑战。具身的观点为消解他心问题指明了方向:消除幽灵般的心灵,强调心身一体而非还原,直指他心问题产生的症结:二元论。更为难得的是,具身的哲学观点在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以"理性人"为预设的威慑理论,主张通过刑罚给予损害大于犯罪所获收益来预防犯罪。本质上讲,威慑效能形成机制是一种认知机制,威慑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旗下产品。认知心理学存在抽象性、孤立性和离身性的缺陷,而威慑理论的惯性存在于这些缺陷之中,其逻辑合理性受到严峻挑战。但是,时至今日,威慑理论无论是在法学理论推进还是实际预防犯罪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具身认知生成性、具身性和情境性三个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可以在保障和发挥刑罚威慑既有功能的前提下对威慑理论进行修缮,具身认知为刑罚威慑描绘出三种预防犯罪的图景:个性化预防、身体预防和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8.
具身AI(embodiedAI)(又称行为主义AI)的很多灵感源自现象学对经典AI的批判。现象学关于人类智能的洞见——非表征性、具身性、在世界中的存在,都转化为了具身AI的设计原则。具身AI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是对现象学哲学的实证,也是对现象学实践的重大发展。蒙在现象学脸上的神秘面纱,通过具身AI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揭示。因此,具身AI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学实践。尽管当前的具身AI,还不能完全体现现象学对人的理解并克服经典AI的难题,但不容质疑的是:具身AI进路使人类向着真正理解和模拟自然智能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正近二十年来,"具身性(embodiment)"在认知科学哲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学者提出"具身转向"(embodied turn)的说法。以此为问题意识,8月22-2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身体的重要性:具身认知的多幅面孔"国际工作坊,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508会议室开幕。来自中、美、法、日四个国家、八所国内外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工作坊。工作坊主要以报告形式展开。在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致开幕辞后,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怀  相似文献   

10.
技术具身是人的技术性存在的最好表达,它规定了人本性。技术具身显现了技术对于人和自然的更广泛的本质依赖和超越;通过技术具身,人与世界统一于技术向世界显现;技术具身显现了它对伦理的要求,技术由此达到了一种澄明的境界。因此,技术具身成为了技术必须具有伦理维度的原因,从而为技术在生活世界的存在找到始源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2.
编码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涉身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8月9日至1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届盛会,他们在为期一周时间里,交流学术成果,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本届大会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发展、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参会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哲学逻辑(包括非经典逻辑、逻辑与语言,逻辑的哲学基础,作为建模工具的逻辑)、一般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等。在此,我刊特别就各个专题组织笔谈,以反映当前在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设计界引入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后,出现了设计的生态方法研究进路、设计的关系研究进路、结合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路、诺曼之后的认知科学研究进路等。各种研究进路对可供性内涵都是有益的探索,但前提应当是充分理解其生态理论的逻辑性,坚持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AI已经在高级思维与问题解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设计与开发用于人机互动的社会机器人上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各种社会机器人的互动中感知到它是一个可以提供某种互动的自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当前的人机互动中包含"真正"的社会性?通过整合社会神经科学、动物行为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证据,具身卷入的社会互动观认为社会机器人的AI设计需要应对如下问题:(1)如何利用系统1直接知觉社会行为?(2)机器人的形态与生物学规律如何影响社会互动?(3)如何让社会机器人与人类建构共同任务?这将为AI在设计社会机器人上反思图灵测试的前提假设以及处理"4W/H"问题提供丰富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科学虚构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创造形式和探索途径,既充分发挥人类精神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也成为构建科学理论、从事技术发明、创造新奇事物的一种特殊有效的认知和实践。在方法论上,它作为一种丰富、奇妙、自由奔放的联想、假设、建构和幻想的方法与形式,使人们突破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创立新理论,构建新前景。由此,在认识上,它既表征了人类特有的认知欲望和生存能力,展示了能动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志的本质行为,也实践了客观知识和语言工具的内在要求与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CT技术原理的分析和概括,指出其观察模式,即;信息获取-信息转换-计算机处理-最终结果,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并称其为”计算机观察方法“。计算机观察的特征在于,计算机对获得的原始信息 事先编制的程序进行了复杂的智能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学尺度问题中,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蕴含着科学心理学测量环境的尺度转换问题。经历了三次阶段性的发展:(1)从外在测量转换到内在测量,确立了生态心理学定量研究的科学原理;(2)从内在测量深入到以身体的几何变量作为尺度测量可供性,定量分析这个比值和知觉判断之间的相关性;(3)从身体尺度转向动作尺度测量可供性,包括:从身体的几何变量转向动力学和运动学变量测量,从以个体为单位转换到以动作协同要素为单位测量可供性。  相似文献   

19.
20.
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为认知科学的"实践转向"做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实践"的名义下两者并没有走向同一条道路。借助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成果来评估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传统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实践哲学的三重特征的分析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根据。从而表明,具身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现象学的路子,延展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实用主义的路子,这两条路子都够得上说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