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和评论了莱伊、列宁以及作者本人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其代表人物是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的研究概况和主要见解,以期引起学术同行的关注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参照传播学学科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二元框架,对国内科学传播硕博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也存在着经验研究和批判研究两类与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相似的研究范式。目前,经验研究占科学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多借鉴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批判研究则更多继承了源自科学元勘领域的批判传统和思辨色彩,主要立场是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科学主义现象的批判,而两个学派之间的研究范式差别也正源自于立场和科学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危机”到“新方向”六十年代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日益泛滥,科学哲学面临着“危机”。许多哲学家尖锐批判了非理性主义,但何去何从,傍徨不定。正在此时,夏佩尔(Dudley shapere)提出了“信息域”理论,被认为指出了“新方向”,后来形成“新历史学派”,在七十年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历史学派”继承了“历史学派”重视科学历史分析这一基本原则,并吸取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批判“积累观”,重视科学革命,承认科学活动是个开放系统,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他们也尖锐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某些严重的理论缺陷。“新历史学派”认为,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过分夸大社会和心理因素,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而贬低理性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范式”具有僵硬性,不能随时“倾听”事实的声音。他们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宣扬革命前后理论“不可比”。他们否认科学进步意味着逐渐接近客观真理,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作为进步标准。凡此种种,“新历史学派”都给予批判。他们对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更多,因为他把“历史学派”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那一场物理学革命,无论在科学史上或者哲学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这一事件,历来各个哲学学派都有自己的分析,同时也理所当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本文运用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分析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学派,即所谓机械学派(或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历史作用、哲学根源以及它们的历史归宿。特别对于批判学派,作者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为了繁荣学术,深入探讨这一场科学革命的哲学意义,丰富我们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刊特予发表,提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后,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就科学论发表了诸多见解。本文主要阐述他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科学的功能或价值、科学与人生或人生观之关系的观点,并做了必要的点评;最后评介了陈独秀介绍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斯特瓦尔德的文章,并就此提出笔者独有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丁文江虽然与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没有直接交往,但是,他的知识论却源于马赫和皮尔逊,并构成他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思想武器。他在汲取他们的知识论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们的感觉论和怀疑论哲学。本文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对比和分析,厘清了二者之间的接续状况和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术传统所坚持的科学普适性信念,多年来受到来自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等多条进路的批判。布鲁尔的SSK思想也是对这种信念的一种批判,作为其SSK组成部分的SLK思想,是这种批判的集中体现。他以逻辑学这门硬科学为例,从逻辑基础和逻辑规则社会性两个方面,提供了对于科学普适性信念更为深入的批判路径,从而导致了科学形象的极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际会议在北京召开"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0月21至24日在北京新大都宾馆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或多或少直接渊源于批判学派.本文从爱因斯坦的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五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渊源关系和爱因斯坦本人的新的拓展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访问波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Popper)是当代西方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批评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批判的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将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哲学”中成立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西方许多自然科学家对他很尊重。我认为,在他的认识论中有一些积极的辩证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有多种生活方式,亦即多种文化。大致有两个不同学派或学术传统从事异己文化的研究,即实证主义传统和解释学传统。本文探讨了这两个学派的学术特点,指出实证主义学派旨在建构一门避免解释的分歧的实证科学,解释学传统则以建立难免不同解释和争论的一门解释的科学(aninterpretivescience)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已经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人们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多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过数学,但在数学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他主要是对数学进行哲学反思,批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批判柏拉图的理念数论。他研究了数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数是不是事物的本体等问题。他在数学哲学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无论是对数学的发展,还是对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原文登在《英国科学的哲学期刊》第13卷51期上(1962年11月出版),有23页.作者布腊德雷(R.D.Bradley)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系的.本文主要批判哥本哈根学派的非决定论观点.在开头,作者说因果原理就是"任何事件都有原因".他认为:  相似文献   

14.
试论布里奇曼的操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4月21日,是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操作主义哲学创始人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诞辰一百周年。布里奇曼不仅作为高压物理学奠基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在科学界有较高声望,更由于他作为一位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并对当代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实际影响的哲学家而蜚声于世界。他的思想影响早已越出自然科学的范围,而渗透到当代西方社会和思想的各个领域,以至于法兰克福社会批判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竟惊呼:在西方世  相似文献   

15.
符号互动论与科学社会研究的互动关系是揭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考察了崔蒙学派在生殖科学、脑神经科学及癌症遗传学三个领域的经验研究工作及其提出的"社会世界"的理论内涵,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当代科学社会研究提供的批判和反思视角,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确证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域,围绕该问题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但戈德曼的信赖主义在如此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最为突出,是20世纪80-90年代独树一帜的外在主义的主流学派,有鉴于戈德曼的信赖主义对当代知识论的研究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批判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是美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师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专注于以社会批判理论(Theory of Social Critique)来研究技术及相关社会议题,在中国与国际哲学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芬伯格以他丰富的个人经历见证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历程。2017年的4S会议(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nnual Meeting)期间,作者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谈。对谈中,芬伯格一方面梳理了自己与学术相融合的人生,还对技术哲学在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是以李四光为核心、以李四光的学生和助手为主要成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学术纲领的研究共同体。这一学派在学术纲领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性,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与广泛的影响,是我国学派匮乏的自然科学界中学派特征较为明显的科研群体。文章力图探索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的基本状况,进而分析这一学派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孙思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46-52,11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简称SSK)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观受到挑战后,如何评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判SSK相对主义知识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并对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关的理论做出历史反思和辩护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与当代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作品相遇之后,我撰写了这篇简短的个人反思。本文开始于对他学术轨迹的综述,从他对科学的行动者网络分析,到他的自我批判,再到他后来的工作:为科学政策相关的外交行动铺设一条新的道路,以应对现代科技在行星尺度上带来的改变。随后,文章批判性地分析了拉图尔最近来访中国时展现的哲学性外交,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这次访问本可以更加成功,但这些不足使得它的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