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这篇论文以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探索,着力探讨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论文首先是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即从科学的器物,知识层面到科学的体制,社会层面再到科学的精神,价值层面,这个过程是科学家与中国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论文是从一些典型事件来分析这种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意义和科学-文化意义,即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思想推动到体制推动,演绎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最后拟探讨科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1 5— 1 6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及论文摘要 2 0余篇 ,来自 1 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3 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教授于 1 0月 1 5日上午主持了本次会议与第四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的联合开幕式…  相似文献   

5.
广重彻是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家,对日本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翻译和撰写的书籍有20多部,发表的论文将近100篇。对他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当今日本科学史界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广重彻在物理学史和科学社会史两个方面的研究都较为卓著。尤其在科学社会史方面,他从体制化的视角出发研究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认为日本的科学体制与国家、产业的利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黄彦瑜  何涓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12-112,F004
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5-16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及论文摘要20余篇,来自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5-16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大会收到论文及论文摘要20余篇,来自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1985-2018年发表在科技哲学三大期刊上的423篇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包括论文发表的时间、作者、机构、选题方向以及方法类型等分布情况,梳理了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选题方向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的研究谱系业已形成,学科建制化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作为连接哲学思辨与社会现实的桥梁,科学社会学在选题方向上紧密围绕国家的科技战略,反映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担当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学社会学乃至科技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机遇,中国科技哲学的多元化发展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10,(5):63-64
(1)2009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共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74篇(其中Nature上发表36篇、Science上发表38篇),为历年最高。2009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占这两个期刊刊载研究论文总数的份额为4.20%,为历年最高。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要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必须解决科学名词的统一问题。因此,科学名词审查工作受到了高度关注。1928-1949年间,不少组织参加了这项活动。本文全面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并分析了民国晚期审查工作比早期工作成效大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Philosophy of Science是美国科学哲学协会的官方刊物,美国科学哲学协会"两年一度会议记录"占所发表的论文总量的比例较高,Philosophy of Science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基本反映了美国科学哲学的现状。从1988-2007年发表论文关键词的统计看,量子理论的研究最受关注,进化、生物学是另一个研究热点,逻辑、数学、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从影响力的角度上看,在1996-2007年间,Philosophy of Science的影响因子常年保持在0.3以上,但在JCR公布的2000-2007年影响因子排名上,其下降态势十分明显;在作者方面,90%以上的论文为个人独立成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研究是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进路和重要内容。本文以近五年来六种期刊发表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为例,对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做简单述评,并认为应该加强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金丹术与阿拉伯炼金术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阿拉伯炼金术在以上各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所以中国金丹术传到阿拉伯后取得了比在中国本土更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从而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 994—2 0 0 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 ,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 ,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 41篇 ;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 ,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1 6篇 ,占有一席之地 ,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业是继军工业外最早受到重视的产业,而矿冶工程师作为近代矿冶技术的人力承担者,在矿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史料挖掘与统计分析,系统还原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近代中国本土矿冶技术能力的演化与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在建立科学体制时非常重视科学期刊的建设,使在兴起最早、成就最大的地质学与生物学领域中涌现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中国生理学杂志》等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这些期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立足本土,用自己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创立名刊奠定坚实的基础;放宽视野,走国际化办刊道路;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严格的科学标准和学术规范。这些办刊理念与经验对当前的科学期刊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蔡海榕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34-39,12,110
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吴越和岭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中国近代科学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吴越、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认真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健全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克服过度的功利化倾向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994-200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41篇;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金丹术与阿拉伯炼金术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阿拉伯炼金术在以上各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所以中国金丹术传到阿拉伯后取得了比在中国本土更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从而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团体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有效能的科研群体、加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基本形成,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真正开始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