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竺可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次科学史观念变化的深入考察,挖掘追溯了竺可桢的新观念的来源,发现通过英国左翼科学家的著作,竺可桢受到了其背后所隐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影响,体现在竺可桢对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上,从而为认识竺可桢的科学史学思想及其时代脉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竺可桢日记》无意间画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图》那样恢宏的历史长卷,给后世的史家研究提供了许多多难得、鲜活的史料。张荣明先生将《竺可桢日记》视为民国四大日记之一,而且是四者之中的首选,在民国日记领域中空前绝后,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下文是张先生对《竺可桢日记》的分析和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的学术才华受到中共领袖高度器重,并委以中科院副院长之重任:六点余即出发赴中南海怀仁堂,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余之座位为548号,与江问渔、俞庆棠二人为隔邻。首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往来信函六通,聚焦于《科学》停刊、中国科学社改组两个问题。信函内容不仅解决了末期中国科学社的一些谜团,更反映了国家科学政策探索时期科学家之间的复杂面相:《科学》停刊的矛盾背后是民国时期科学家代际冲突在新形势的新表现;任鸿隽、竺可桢对《科学》停刊特别是中国科学社改组的不同意见是他们在新政权的不同社会角色对国家科学政策认知差异的体现。代际冲突中年轻一代的胜利与竺可桢对新政策的更准确认知,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方向;中国科学社又苟延残喘八九年的历史事实,显现了当时全面统一政策下,社会需要民间力量也提供了民间力量生存的缝隙。  相似文献   

4.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使两位从未有过交往的地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在北京相会,从此,共同的目标,使竺可桢和梁家勉越走越近。1961年假参观华南农学院千粒穗成果,竺可桢特意走访图书馆,参观农业历史文献特藏室,与梁家勉交谈,并开启了两人围绕徐光启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和徐光启研究的飞鸿传书。1964年竺可桢重访特藏室更加深了两人的友谊与信任。在"文革"动乱中,为防止特藏室中3万册古籍遭受焚毁和散失,1970年梁家勉飞书竺可桢,提出将古籍移交科学史研究室以利保护。1972年梁家勉再次飞书竺可桢,建议集中现存科技史老人和科技史古籍于一地开展研究工作,并草拟《对中国科学技术历史遗产工作方面的一点意见》。梁氏两次上书,竺可桢都积极回应,真诚支持。可以说推动中国科技史事业发展的共同使命是贯穿两位先贤交往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5.
1822年《马丁法案》通过以来,英国社会对如何关爱动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争论。1964年《动物机器》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方长达十五年对于农场动物福利问题的辩论。经过各方长期争论和磋商,英国最终于1979年确立了农场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思想。"五大自由"思想为动物福利科学的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对动物生产的管理以及饲养者的生产实践,该思想亦成为动物福利立法、农场动物福利评估认证标准的重要基础。"五大自由"思想显然是在生产者、消费者、科学家、政府等多方利益、观念、知识等冲撞与磋商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确保向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一次性提供足以支付前两届竺可桢科学史奖所需的全部资金 ,并将视该奖事进展的情况继续提供资金 ;学会确保此款项仅用于同竺可桢科学史奖有关的开支。2 .奖章、证书和奖金将以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的名义授予 ,在每三年一届的学会大会期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或其代表颁发。3 .竺可桢科学史奖评奖委员会由 5至 9名成员组成 ,其中包括一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代表兼任秘书。4.竺可桢科学史奖评奖委员会将在学会通讯与刊物上宣布奖事、征集提…  相似文献   

8.
竺可桢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始终为该社的骨干,为其事业的持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他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普及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的科学知识。他大力提倡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呼吁社会重视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包含着一种"末世"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终结,整个宇宙的命运也是这样。永恒发展是物质永恒循环中的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人自身价值的理解应当置于这个大背景之下。恩格斯的"末世"论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是立足当时科学成果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对人的历史命运和人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先驱,被誉为"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美国的先知"和"一个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在美国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卓有建树;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思想史等领域声誉显赫。《沙乡年鉴》是其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自然随笔和环境哲学智慧结晶,特别是其中的《土地伦理》成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经典之作。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由利氏首先倡导并发展完善为当代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钱临照撰写《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遇到文义不可索解之处,不"妄加校释,曲为解说",而是"留以阙疑,敬伫高明";他对竺可桢的"治学三论"、叶企孙培养学生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黄昆发表论文"重质不重量"的做法,以及陆学善、谢玉铭、吴有训等著名物理学家的严谨学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身体力行。这些都体现了钱先生倡导的严谨求实、不务虚华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大众型期刊。从1904年创刊到"五四"前的1918年,该杂志登载的许多文章讨论进化论、人口论和各种经济社会议题,由抽象到具体构成百年前大众视野中的生态思想图景。时人围绕进化论形成极度竞争论、存者即优论、人本主义论、双重神圣论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又影响他们对人口增长前景和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方面,时人已有把进化论置于人本主义前提下的思考趋向,甚至得出自然和人双重神圣的观点。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鼓励人口增长的观点盛行,园林城市理念虽已提出但受到质疑,社会主义观点被视作对马尔萨斯压力的回应而受到冷遇。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12-117
近年来中外学界对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展开论辩。否定说以《资本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过程论和唯物史观等为依据,推断其无视自然价值,放任人类"普罗米修斯式"对待自然而否认其生态思想;二分说割裂早期和晚期马克思思想,认为早期《手稿》异化思想有关注自然的一面,以及《形态》考察历史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维度获得生态思想赞誉,《资本论》因其没有明确生态"宣言"和"政治经济学说与自然无涉"定性而忽视甚至遮蔽其生态思想。诘难说认为马克思不仅不包含生态思想,而且有反生态危险,甚至成为诱发生态问题的根源。肯定说的辩护体现出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宏阔视野的解读和与时俱进的理解,引发人们对《资本论》博大精深思想的生态维度审视与考量。  相似文献   

14.
本书已于1965年10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内部发行,定价0.70元。《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编辑部为了介绍国外有关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状况和思想动向,为批判这个领域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现代修正主义思想提供资料,决定编辑出版《自然辩证法研究参考资料丛刊》。  相似文献   

15.
《天下图》被认为是朝鲜李朝时期制作的圆形世界地图,但其制图思想来源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对《天下图》中"海外五岳"、昆仑山、天台山和三天子章山在道教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天下图》反映的是道教天下观,因此,其制图思想极有可能来自道教,甚至为道教所创,其"圆形结构"是道教所秉持"浑天盖地"宇宙观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黄土是第四纪最重要的风成沉积物,中国拥有世界上分布最连续、沉积最厚的黄土区域。庞佩利是第一位考察中国黄土并提出黄土成因"湖相"假说的专业地质学家。长期以来,庞佩利及其"湖相"假说在中国黄土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以庞佩利《我的回忆录》、《穿越美洲和亚洲》、《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1862~1865)》及维理士《庞佩利(1837~1923)的传记回忆录》等文献为依据,梳理了庞佩利生平和学术成就,并以"湖相"假说的提出、修正及影响为主线,厘清庞佩利黄土成因假说的学术渊源及演化脉络,阐明庞佩利及其"湖相"假说在世界黄土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技术"在人类存在中的作用及影响,《淮南子》认识深刻,并基于道家立场,形成独到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淮南子》从"道""技"关系、"技""器"关系、"人""技"关系,以及"技""德"关系等方面着眼,深入探讨"技术"的本质内涵及其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在以"道"驭"技"、"人""技"合一中,消解技术对人性的工具化遮蔽,使之成为人类生命审美存在的有利条件。《淮南子》不仅承续先秦老庄的技术思想,而且在汉代"黄老"影响下,对其进一步深化发展,赋予技术更多的现实意义。《淮南子》技术哲学是汉代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古代技术思想史的重要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8.
1945年12月,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科学顾问团完成研究报告《迈向新视野》,为美国空军制订科研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南,对1950年代美国空军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钱学森直接参与科学顾问团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调查活动,并为《迈向新视野》撰写7份专论报告。通过这段经历,钱学森了解到世界航空、导弹、核能、电子等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趋势,总结提出工程科学思想,并进入核动力工程、工程控制论等新的研究领域,转变成为工程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同志逝世十周年。竺可桢同志一八九○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九一○年公费赴美留学,一九一八年得博士学位回国,曾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一九二八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一九三六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是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20.
ISBN 978-7-100-10798-3 45.00元一本破解千年谜题的新作一把打开转注大门的钥匙本书以《周易》"变易"思想为指导,以战国墨子、荀子、唐代孔颖达"旧形改变"为理论基础,以西汉杨雄"转语"理论中的"形转"为方法论,系统梳理了《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类篇》《甲骨文字典》《战国古文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所载汉字的形音义材料,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