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有着和陆地一样的地形地貌单元。海底地形地貌可以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3类,而每类又可以分为次一级的地形单元。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内的次级地形单元,是由海岭等高地形分割而  相似文献   

2.
洋中脊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洋学家利用先进的海洋声纳探测技术,在大西洋中找到一条纵贯南北的海下山脉.后来,人们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洋底也找到类似的山脉.这些海下山脉被统称为"洋中脊".所有的大洋中脊共同组成绵延海下的庞大无比的水下山系,它们彼此相接,走向曲折,全长超过8万千米,这是陆地上任何一条山脊所不及的.最为壮观的是大西洋中脊,宽1500~2000千米,面积约占到大西洋面积的1/3,相对高度1000~3000米,巍然耸立于洋底.洋中脊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形成的,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洋中脊顶部的地壳热量相当大,是地热的排泄口,并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也很活跃.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在任何一张海图上都能看到蜿蜒横穿世界各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洋中脊,以及沿这些山脉横向分布的许多宽广深邃的裂缝--海底峡谷(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而这些海底山脉和峡谷的发现与一位女性工作者有很大关系,她就是玛丽·萨普.  相似文献   

4.
宋国玄 《科学通报》1981,26(16):992-992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理论在板块构造的方案中被结合在一起,按照这个方案,刚性岩石圈(包括大陆和大洋地壳)的薄板片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差的软流圈上移动,特别是大洋板块,由于地幔的对流或其它原因由海岭向两边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大陆的边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圈完成对流的循环。  相似文献   

5.
造波     
正如俗语所说,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地球也绝不例外。地球地幔中的固体岩石非常炽热,使它像热的奶糖一样能够流动,通过推动地球表面各处的构造板块从内向外地刻蚀着地球。碰撞的板块扭曲成山脉,或潜没到下面的粘性岩层中,几百万几千万年以后它又再度冒起,不过这一次它是从大洋中脊喷发而出的滚滚熔岩。  相似文献   

6.
<正>在广袤的蔚蓝色海洋深处,海底地形是怎样的呢?它是否与陆地上一样,有山川、高原和盆地吗?是的,在距离大洋洋底2000~3000米处,有一条像"巨龙"一样蜿蜒的巨大山脉,它就是"洋中脊"。在不同的大洋,它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赴海淘金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未来的清洁能源“可燃冰”以及海底热液矿、海底锰结核和富钴结壳等.然而,其成矿位置各不相同,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沿海岸分布;石油、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可燃冰分布在大陆架、大陆坡;海底热液矿床分布在大洋板块边界、海底中央裂谷的火山活动区域;海底锰结核生长在深海洋底;富钴结壳生长在海山及海底火山岩的硬质基岩上.  相似文献   

8.
西南印度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和硫化物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金属硫化物是海底热液活动的主要产物,以其富含铜、锌、铅、金和银等贵金属元素成为一种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备受关注.2007年以来,中国大洋调查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脊开展了4个航次共8个航段的海底热液活动调查,发现了8处热液区.在此基础上,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了西南印度洋脊1×104 km2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系统介绍了中国在西南印度洋脊海底热液活动调查中(2007~2010年)发现的热液区(点)分布,并初步分析了典型热液区的地质特征.基于此,提出将来西南印度洋脊硫化物勘探中应注重开展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控矿因素、非活动/埋藏型硫化物找矿方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快建立热液区尺度的近底硫化物勘探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幔柱大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耀龄 《科学通报》2005,50(17):1797-1800
地质过程最终是地球热演化的结果.板块构造理论之所以能解释板块边缘所有地质现象,正是因为地幔冷却的缘故.例如,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生长以及最终通过俯冲消减进入地幔是使地幔冷却降温的有效机理,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地幔柱能解释如板内岩浆活动等另  相似文献   

10.
王婷婷  陈永顺  陶春辉 《科学通报》2011,56(31):2627-2627
研究沿大洋中脊系统热液喷口的分布对于研究海洋热循环、化学循环、生命起源等很多领域的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自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利用爱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近2000 m 水深的海底发现第一个热液喷口起, 科学家们对于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上热液喷口的分布了解得越来越多. 尽管有证据表明印度洋中也存在热液活动, 到目前为止, 对印度洋中脊的热液调查航次相对较少, 而且已有的探测活动大多集中在中印度洋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 对东南印度洋中脊的调查甚少. 2007 年1 月, 作为中国(DY115-19)大洋航次第一航段的热液调查内容之一, 中国科学家乘“大洋一号”科考船, 对东南印度洋中脊位于圣保罗-阿姆斯特丹岛东南方的K 洋脊段开展了为期数日的热液羽流探测.  相似文献   

11.
<正>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总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不含泰国湾)。三大板块交互作用带的内外力地质作用造就了南海复杂的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深海盆地是南海地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陆架地形平缓,大陆坡则包括海底峡谷、海槽、海山、海丘、海台等,深海盆地有着80%的深海平原,其余为海山(链)、海丘和海沟。海洋科学家绘制了南海的地形地貌图,使我们可以一览海底世界的地貌奇观。  相似文献   

12.
大西洋中脊现今扩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双根  朱文耀 《科学通报》2002,47(13):1027-1031
基于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建立独立于任何板块模型假设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并求出北美与欧亚、北美与非洲、南美与非洲板块的相对Euler矢量,同此给出了大西洋中脊的现今扩张速度,与地质模型NNR-NUVEL1A相比,呈现出南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大于北大西洋,但南大西洋中脊在减速扩张,北大西洋中脊在加速扩张,反映了大西洋中脊现今扩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广泛存在于阳光充足的透光层中,透光层的深度通常局限于水深200米以内。因此水深超过200米,海洋生物就变得十分稀少。深海底缺少阳光的“关照”,压力又异常大,可想而知生物难以存活,由此许多人都认为深海底是生命的荒漠。果真如此吗?探索海底奥秘的钥匙—— 载人深潜器 海底深处没有光亮,而且压力出奇的大,即便是借助于氧气瓶,一般人也只能潜到十余米深,如何能够观测到深海底部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载人深潜器。它在海洋研究中作用十分活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使人类真正实现了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深处的夙愿。 先让我们来看看载人深潜器有哪些用处?自从1973年第一次下潜到大西洋洋中脊3000米深处实施“法莫斯”计划以来,载人深潜器已广泛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中一高温热液矿床等,尤其是近年来阿尔文、辛凯6500等深潜器对大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辛凯6500对日本南海海旺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及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更加激发了人类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热情并使得这一想法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现实;其次是用于...  相似文献   

14.
海底是一个冷寂的世界吗?不,它无时无刻地处在激烈的运动之中,海底火山便是形成这种运动的主要动力。 据科学家统计,在海洋中约有1万座火山,其中只有它们的佼佼者露出海面,更多的火山则深藏于海底。海底火山有其规律,大多分布在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沿着整个大西洋中脊,特别是大西洋中脊大裂谷,竟有许许多多的火山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一座休眠多年的海底火山,在人们事先没有掌握预兆的情况下,在一群热望它喷发的地质考察专家面前,不期喷发。此后它从深深的海底猛然窜出,耸立在渴望它出现的人们面前……最奇特的海底火山口2003年5月13日,当今世界大洋科研界最引人注目的考察船——富兰克林号来到了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的俾斯麦海。船上载着12位著名的海洋地质考察专家。他们前来考察克瓦齐海域。这一狭小的海域因海底火山“克瓦齐”而得名。克瓦齐在所罗门语中,意为“海神”。克瓦齐火山处于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地质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而且处于其中最…  相似文献   

16.
人们想象中的深海,海水是静止的,或者纵然是动的,也是平静似的流动。1960年以来,所拍摄的海底照片,迥异于大洋表面.美国的海洋研究小组确认,即使在大西洋新斯科舍的深海4880米,也会产生风暴. 这个小组从1985年9月起,历经1年,在新斯科舍的水深4880米的海底,每30分钟持续观测水  相似文献   

17.
传说中的大羿时期有九日当空,假如今天海水也被蒸发殆尽,那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鬼斧神工的海底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览海底大势。太平洋底东部是一片海底高原,中部是一条巨大的海底山脉,由海底山群组成,夏威夷群岛就是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太平洋南部有一些海底平顶山,这是海浪冲刷陡顶的结果。北部是巨大的北太平洋深海盆地,深海盆地在南部和海底山脉东面也有分布。印度洋底被印度洋海底山脉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地形切割复杂,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凹地和起伏的海底山脉;东部是宽广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海底几乎占据半个印度洋。…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多年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蒙特利湾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合作研究戴维森海山。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附近的一座海底山丘,距离蒙特雷西南约130千米。戴维森海山过去是一座火山,尽管科研人员对它进行过充分的研究,但其周边区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秘密。为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研人员制订了一项全面的研究计划,旨在了解戴维森海山及其周围独特的生命群落。  相似文献   

19.
夏威夷僧海豹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古老的鳍足类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约1400只。最近,卫星跟踪数据显示,有一些夏威夷僧海豹反复出现在夏威夷群岛西北的北安普敦海山附近海域。科学家认为,上述海域海底众多的珊瑚群可能为僧海豹提供了食物和避难场所。为了寻找这些僧海豹并了解珊瑚礁的生态状况,海洋生物学家乘坐潜水艇冒险潜入夏威夷海域水下1000米的深处。 瑞切尔是参加这次海底考察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本文是他专门为海洋科学爱好者撰写的考察笔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海洋下面几英里的地方,生存着某些最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儿没有阳光,灼热的火山口将海水加热到异常高的温度,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这儿的生态系统却保持着盎然生机。在海底最深处,灼热的岩浆不断地冲破地壳,最终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海底山脉,而且这一造山运动仍在不断地进行着。流动的岩浆致使地球构造板块破裂,漂移的大陆板块又引起了火山爆发和地震。有些火山口,如“黑烟筒”火山口就生成于海底山脉上。较冷的海水通过海底裂缝渗入到灼热的地壳下面,渗进去的海水被加热到几百摄氏度,然后通过火山口又回吐回来,被加热的海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