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àtrous小波变换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àtrous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遥感图像去噪方法.该方法用非抽取离散小波变换的àtrous算法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然后用非下采样的多方向滤波器组对得到的细节分量进行多方向分解.对含有多种噪声的遥感图像,àtrous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将图像中不同种类的噪声分解到不同的小波系数分量中,使得可以根据噪声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去噪方法,比用一种方法去除所有类型的噪声更科学且去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数控机床加工领域刀具磨损区域的三维重构精度提高的问题,提出了变换域融合方法。将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对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得到的低频系数采用小波变换方法进行融合,对得到的高频系数构造区域方差进行融合,突出刀具磨损图像的整体灰度信息和边缘细节信息,从而获得更为清晰的二维刀具图像,以及更为准确的磨痕形貌及磨痕体积。对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小波变换方法和变换域融合方法得到磨损区域三维形貌和磨损体积与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提出的方法得到的三维形貌与显微镜结果最接近,且计算出的磨损体积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所提方法无论在图像的清晰度和磨损体积的准确性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该方法对于刀具磨损区域三维重构精度较高,优于单独采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和小波变换方法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所存在的边缘信息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和对比拉伸度的图像融合方法.首先,采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进行分解,得到高低频子带系数,采用"绝对值取大"和"窗口系数绝对值取大"的融合规则融合高频子带,低频子带采用改进的局部拉普拉斯能量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经过N...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硬件加速的频域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FNSCT)算法.该算法构造了更加简单、快速的频域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有效消除了传统小波变换以及轮廓波变换应用于图像融合算法时引起的振铃和伪吉布斯现象.结合GPU在并行大规模浮点数及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上的高速运算能力,解决了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速度慢的问题,实现了一种高精度的医学图像融合加速算法.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保留可见光图像的丰富细节信息, 提出一种基于方向导波的动态图像压缩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和红外线图像进行融合. 首先, 利用方向导波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进行增强; 其次, 对增强后的可见光图像和对应的红外线图像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进行分解, 得到一个低频子带和一系列高频子带, 用稀疏表示理论对低频子带进行融合, 用参数自适应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对各高频子带进行融合; 最后, 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的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客观质量评价和视觉检测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声呐图像局部特征模糊和边缘信息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参数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和改进的局部能量融合规则的非下采样剪切波域声呐图像融合方法。利用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将多幅源图像分解为高频系数和低频系数,采用参数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对高频系数进行处理,整合图像边缘信息;对传统局部能量融合规则进行改进,并应用在低频系数的处理中,保留图像的大部分原始能量。最后,将处理后的高频系数和低频系数进行重构,实现声呐图像的融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将源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和特征信息有效传递到融合图像中,使声呐图像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7.
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存在的边缘模糊、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首先采用NSCT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解,然后对低频系数采用基于边缘的方法进行融合;对高频系数采用基于区域能量的方法进行融合。最后,通过NSCT反变换来获取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改进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不仅边缘等细节部分更加清晰,而且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符合人眼视觉特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融合方法信息缺失较多与连续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双树复轮廓波变换(NSDTCT)与稀疏表示的红外和微光图像融合方法。利用NSDTCT进行多尺度分解获得低频成分和高频子带成分,引入稀疏表示理论,构建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的融合模型,将图像融合分别转化为对应稀疏编码的融合,低频和高频成分稀疏表示系数分别根据加权平均和多方向对比度准则进行融合。进行对比实验,选用平均梯度(AG)、标准差(STD)、互信息(MI)、边缘保持度(QAB/F)、结构相似度(SSIM)这5种客观指标,结果较传统方法分别提升2.1%、3.3%、16.1%、6.6%、8.5%以上,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保留红外微光图像信息,提高融合图像连续性和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图像融合产生的边缘模糊、对比度偏低、重要细节信息保留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域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源图像进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获得其细节图和近似图;对于细节图,采用细节特征信息作为外部激励条件,刺激脉冲耦合神经网络以实现图像融合;对于近似图,采用基于视觉显著映射实现融合;最后,进行逆剪切波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提高融合图像的对比度以及细节丰富度等重要信息,与5种代表性的融合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在图像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消除图像旋转对图像检索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灰度共生矩阵和新相似性度量的旋转不变纹理图像检索算法。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具有各向异性和平移不变性。灰度共生矩阵描述了图像的方向性、邻近空间关系和方差的变化范围。通过计算每个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尺度下的所有子带的平均能量和平均标准差,灰度共生矩阵的二阶矩角、惯性熵、惯性矩、反差分矩,惯性相关系数的均值、标准差,得到具有旋转不变性的纹理多特征。提出一种新的相似性度量以改进纹理图像检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于1个含640幅图像的旋转纹理图像库,与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的方法相比,该文图像检索算法将旋转纹理图像检索准确率由73.28%提高至80.71%。  相似文献   

11.
采用MATLAB的图像处理函数实现了图像的浮雕效果,给出了二值图像、灰度图像和真彩色图像实现浮雕效果的处理方法,并给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滤波算子以达到较好效果的原则及每类图像的应用实例.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实现浮雕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之所以具有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正与其意象艺术直接相关。华兹华斯不仅讲究一切的感觉、感情与思想都以意象出之,并且讲究对意象本身的艺术化处理,让意象呈现出流动性、整体性、繁富性和连绵性,并以此开创出英国诗歌意象艺术的新格局。意象正是华兹华斯诗歌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毕其一生的其诗性、诗心、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档图像压缩的RLC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速专用芯片DICEP-E为核心,应用图像的RLC压缩原理及软件设计方法,开发了一个二值文档图像的快速压缩系统。该系统具有处理时间短,压缩倍数高,运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产,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其中蕴含着先民们美好的幢憬。人类社会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因此在古代神话中女神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神话中。女神众多而且形态各异,她们是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的一朵奇葩。在与西方神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女神有更深刻地了解,她们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们身上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秦观与贺铸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们二者的词中都出现了不少女性形象,但他们笔下的女性是既有类似又有差别的。秦观笔下的女子歌姬较多,形象多是美丽而哀愁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观的身世遭遇和心态;而贺铸笔下的歌姬显得华美而空洞。秦观笔下的民间女子形象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也有情有性,个性十足;贺铸笔下的民间女子更是形象丰富,血肉丰满。二者笔下还出现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女子形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利用DIPNET图像处理系统对扫描图像进行细化和二值处理的原理、过程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压缩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锦  雷志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5):2290-22922296
采用MATLAB小波工具箱实现了对伪彩色图像和真彩色图像的分解与重构,给出了图像分解与重构的原理和MATLAB源程序,并进行了结果分析。实验证明使用该方法对图像进行压缩,压缩比高且压缩后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动图的特征与呈现形态的研究,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表现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影视人类学作为视觉人类学分支之一,在人类学整体学科发展中经历了从工具论到方法论,再到思维论的变化,逐渐形成以求真、求全为基本原则的影像逻辑。在人类学影像的制作行为中,研究者和对象在镜头内外的关系设置、拍摄者的自我心理定位和后期编配中的文化立场共同构成了影视人类学视觉平等的影像伦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一些理论评论家们喜欢用“多媒体图像时代”、“景观社会”、“仿真的世界”这些前沿的学术术语来概括当下建立在“视觉图像”基础上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事实上,众多的视觉媒介,如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动漫、游戏等,正共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多媒体图像系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一个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多媒体图像世界”正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对周遭现实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