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业是继军工业外最早受到重视的产业,而矿冶工程师作为近代矿冶技术的人力承担者,在矿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史料挖掘与统计分析,系统还原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近代中国本土矿冶技术能力的演化与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问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认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开始。本对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本土化探索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指出了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作又认为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工作又并未真正完成,本揭示了当时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前,为了明了国内科技人才基本情况,南京政府资源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门人才调查,并形成了两巨册《全国专门人才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每个专业人员的学历、经历、专长、服务机构等,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人才联络及运用的准备。其中矿冶卷共收录3567名地质矿冶专业人员,内容包括他们的履历、专长、出路与来源等信息。抗战前进行的这项专业人才普查工作,既是国民政府备战工作的一部分,为战时人才动员和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普查和信息采集,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发展情况的量化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工程学来源于西方,其在中国的起步离不开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程师就产生于晚清留美幼童当中,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工程学训练,回国后在铁路、矿冶、军事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创我国工程事业的功臣。之后,庚款留美生更是热衷于学〉--j近代工程学,以利国家建设;留日、留欧学生中也培养了一批近代工程师。这些留学生成为促进我国近代工程事业起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从18世纪起,近代机械首先在英国出现,而后在欧美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机械工程技术。由于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先进的技术未及时传入中国。1840年后,西方列强以近代枪炮、船舰为利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断了中国在封建主义轨道上的独立发展。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走向技术近代化。本文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三个时期概述中国近代机械工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187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的地理课程,在其后经历了京师大学堂的历史地理类、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历史地理部、东南大学地学系等不同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科系名称和课程设置,至1949年近代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上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文章将近代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876-1911、1912-1927、1928-1949,并从相关的地理学科高等教育法规、地理学科系名称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变化等角度对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阶段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诞生?”人们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少的探讨。本文仅从明末至清中叶(以下简称明清间)的科学家对中西科学关系的认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明清间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当时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注意到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西方科学,提出“会通”中西科学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因而李约瑟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已经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世界科学的演变》)但是,明清间中西科学的会通,没能够改变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总体格局。相反,中西科学的差距正是在这期间增大的。造成这一历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试论17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文章分析了原始科学结构的形成及其对近代科学结构确立的示范作用,以及原始科学结构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与此相对照,古代中国由于原始科学结构的不完备和封建社会结构的特点,使得近代科学不能首先在中国产生。文章还分别从基督教和儒道互补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上,讨论了它们和原始科学结构的社会化的关系。文章还特别强调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只有集中全人类创造的精华才能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术语是折射人类思维进化的一面镜子。中国的科学思想发展呈阶段性特征——从古代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个阶段的术语状况都有所不同。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思想通过古代汉源术语研究可以得到彰显,这对当代汉语术语创建以及汉语术语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与思维类型、汉语专业词汇、汉源术语的确定和汉源术语的特征这四个方面阐释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点,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该书基于近代科技没有首先在中国产生,然而,中国却跨进了近代科技这一史实,从传播渠道入手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92哈尔滨科学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青年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月12~13日在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作为物质生产力的科学与作为文化的科学;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化与整合;科学文化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文化的精神素质(ETHOS)与科学意识的培育; “五四”精神与科学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发展轨迹;近代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突和结合点;科学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成立以来组  相似文献   

13.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体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北京大学数学门招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正式开始,从这时到20年代末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归国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创建了不少的数学系,高校中还出现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团体和刊物,到20年代末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初见端倪。1930-1937年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全国数学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日渐增多,高校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高校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日渐成熟(这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的算学系或数学系为代表),许多高校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数学研究,并且还有几所高校开始培养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已基本上形成。1937-1949年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鼓铜图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铜图录>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矿业世家--住友家于1801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别子铜山开采和粗铜精炼技术的矿冶著作.该书图文并茂,系统记载了日本近世以来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是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矿冶技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文章从<鼓铜图录>的内容、著者、写作背景、研究现状入手,对书中记载的找矿、采矿、选矿、烧矿、冶炼和提纯等矿冶技术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讨论,以增进我们对日本这一重要矿冶史丈献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中日18世纪以来矿冶技术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吕薇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79-80
丁伯瑜是个坚定而执着的人。他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国光学学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1994年对丁伯瑜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与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与其联合办会,为推动光学事业的发展而竭尽所能。1998年,丁伯瑜代表中国光学学会全面负责组织并实施“2008中国-光电子会议”(2008PhotonicsChina),为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丁伯瑜作了充分的准备,他总结了国内外光学办会的经验,结合办会宗旨,经过充分的准备,将会议设为16个专题,从各个方面全面展现光学的发展,这是中国光学学会与SPIE首次全面合作,对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当时,参会代表达到850多人,在国内外光学领域里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张大庆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54页,定价29.00元,ISBN:7-5328-5389-6。在这项对民国时期医学的全面研究中,张大庆提出疾病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动因。其他的研究进路或强调这一时期的国家建构议程,或强调普遍的科学主义,或强调生物医学的进步。与他们不同的是,张大庆坚持认为,是疾病本身决定了中国卫生和预防工作的组织,从而决定了西方医学最终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之交,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疾风劲吹,凭其摧枯拉朽之力将儒家文化推向自我反省的时代当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都不能回避一个共同问题:对西方强劲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中国没落的儒家文化进行评价与取舍。早期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脱离贫弱离不开西方近代形成的科学技术及其为主导的文化,但不能盲目热衷、迷信其所创造的发展盛势,应以严谨与审慎的省察态度待之。这种立场所反映的科学技术观,即积极主张中国的西化及其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探求儒家文化源头真谛而辨析其是非优劣,重释儒家文化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巴特菲尔德的《近代科学的起源》一书描述了近代科学起源与发展中一系列重要的革命事件及其重要意义,但它并未对近代科学起源事件本身做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笔者引入现代进化生物学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对此进行研究,以为近代欧洲相对边缘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与中断的特殊时机是这一起源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