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流派、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传统、形态、流派、时代烙印、技术发展理论、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8-122
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经历了线性模型、单一路径机制模型和选择模型三个阶段。建模技术从原因变量选择转换至多条因果路径分析,建模理念以统计学中的相关性代替了哲学意义上的因果信念。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修正模型以增强协调力的改进策略,逐步破解未知的背景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4.
范式转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要素分析到互动网络分析反映创新研究的范式转换特征,这一转换也使创新从传统构成式理解跃升到新的系统生成式理解。基于地理、社会和行业的主体接近性耦合生成区域集群互动创新网络,创新则是主体接近性耦合与网络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接近性耦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深刻的创新范式转换意蕴。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1-116
生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技术的生态化为生态现代化提供了支撑。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复归到有机体的本源,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形成了基于绿色经济的新生产模式,在人和自身的关系上达到了人和自然的双向解放。生态技术范式形成的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生态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的次优性、闭锁性、叠加性、爆发性和塌缩性构成了技术创新涌现性的特征表达。而技术创新的各种涌现性特征表达则是由作为技术创新母体的技术-经济系统与为其提供边界条件的共识-制度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的。上述两个系统的演进动力来自认知-演化系统,简单的知识-信念系统决定了人类认知发展的演化性路径,认知发展演化的深入不断外化为技术创新涌现性的特征表达。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观在"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的"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逻辑转换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展现了"人的发现",凸显了人的完整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彰显出中国科学观演进的人学向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军用无人机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规律与管理经验也逐渐引起业界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美国军用无人机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其演进路径模型。研究指出:(1)美国军用无人机发展是受创新预见(主要由军事需求因素驱动)、外部动力(包括社会环境和政府决策因素)和内部动力(包括技术水平、文化观念和产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美国军用无人机是从军事需求导向型经多种因素结合型最终向综合作用发展型演进,综合作用发展型体现了当今美国军用无人机较为完备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工匠的技术角色期待需要现有工匠人才提高文化资本、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囿于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已被固定建构在技术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家庭资本缺失、社会区隔及社会阶层固化、群体文化反叛,更是在社会结构层面阻碍了工匠再技术社会化过程的社会地位提升及社会角色转换。因此,提出了四个应对路径以改变上述状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从技艺、技术的进步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不停地更新着社会对于生态系统的认知,也在塑造着新型的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文明与现实的不适应情况时有发生。本文拟从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变异、技术-生命观的变化、社会食物伦理的演进三个方面来阐述技术介入下的生态关系的改变,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期使人们重视技术介入下的生态关系的改变、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及理性看待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多处提到消炼五石铸造阳燧。对于王充所说阳燧的材质,学术界的看法存在分歧,一种认为阳燧是玻璃透镜,另一种认为是铜凹面镜。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材料考证出汉代五石是丹砂、曾青、雄黄、石、磁石五种矿物,指出《论衡》所载用五石铸造的阳燧是铜镜,不是玻璃透镜,并从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发展因素两个层面对古人用五石铸造阳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45年王振铎提出司南复原方案,并制作"磁石勺"司南,其他研究者一直未能重复实现此方案,导致对唐以前是否可能发明磁性指向器存在长期争议。磁石是古人对具有显著天然剩余磁性的矿石的统称,其磁性较强者有磁铁矿、磁赤铁矿与磁黄铁矿等。采集到与古文献记载磁性相近的磁石,制成了具有良好指极性的磁石勺。通过新研制的"磁矩测量装置",发现按古代工艺切割、摩擦等造成的退磁非常轻微;加工后形状变化导致磁化强度略有降低,数十天后恢复稳定。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两千多年来以洛阳、天水、北京为代表的中原、关中和华北地区地磁水平方向分量呈显著M形变化,先秦至唐中期正处于高峰期,此期间磁石勺指向性显著提升。实验显示磁石水浮法、悬吊法及"铜勺盛放磁石"等有一定可行性,但缺点明显;"铁勺盛放磁石"、"钢勺磁化"可行性差。古文献中"司南"、"针"词频变化与地磁场水平分量的演变高度对应。磁石指向器的制作方法决定其不易辨别地磁偏角,不能以未发现地磁偏角否定天然磁石指向器的发明。唐以前发明磁石指向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磁石勺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基础,以2015—2021年大数据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对样本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手动预处理后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然后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路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前沿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前沿,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理论体系和大数据治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人类将进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监测技术也开始蓬勃发展。新型监测技术环境下,监测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向,从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转向社会需求。同时,人也越来越适应监测环境,逐渐从被动监测走向参与式监测。监测技术与人的身体也逐步走向融合,监测技术构建了人的生活世界。基于唐·伊德技术身体理论,审视监测技术下的伦理问题,提出监测伦理的概念,分析监测问题出现的根源,并提出三个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要素及运行机制,促使企业组织范式逐渐从传统经济的科学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转变。本文从组织范式变革与环境变化二者耦舍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范式悖论”的成因,并对组织范式进行了基本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组织范式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来源,结合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二重空间的企业组织网链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熵”理论揭示了污染产生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打破“器物至上”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窠臼。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本土性和修茸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低熵化发展模式的诉求。“熵”定律在科学层面揭示了发展的认识原理,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给出了发展的战略原则,低熵化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发展的操作方式与演进路径。培育低熵观念、选择低熵技术、营造低熵社会环境,是低熵化发展模式付诸实践的应有之念。在弱“熵”的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概念分为不同层次,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与功能也由此逐层延伸,拓展,因此也相应经历几个阶段,首先从技术层次看,网络是技术革的产物,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是网络存在的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一次物质,能量,信息的新的转换,其次从经济层次看,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知识生产,网络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再 次从社会层次看,在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的高度发展之下,网络社会的确立是必然趋势,网络社会将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者关系认知宽泛模糊不仅影响战略规划的清晰度和科学性,导致产业和企业在执行时的低效甚至无效,而且失去智能化融合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机,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此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针对三者关系区分不当造成的后果,本文在厘清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三者的迭代演进逻辑,并从技术范式、架构体系和融合能力三个维度对三者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进行对比,论证智能化是最具潜质的融合模式,在此基础上从融合指数、驱动因素、效应评估和路径优化四个方面建构智能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当代技术风险给人类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如何解决这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人类在技术应用形成的非平衡性、不可逆性、复杂性过程中,重启在自然中发生又回到自然的理性过程,这是人类文化实践的过程,又是技术自然化的过程。从技术风险的自然理解,到技术风险的唯理性、隐喻性和实践性,把技术运用的不确定与人类生存方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基于自然主义理性前提的技术风险是科学文化实践的的逻辑演进过程,技术风险的文化反思是复杂性、多元性、特色性的理性路径,它兼容自然主义文化实践机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科学观念转型的现实过程是受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及其两者的交织与纠缠支配和引领的。社会语境经历了一个"救亡保种的革命性语境-民族崛起的政治性语境-富国强民的经济性语境"的转换过程,为科学观演进提供了社会动因。文化语境主要从"内逻辑"与"外逻辑"两条路径揭示其文化动因。正是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两者的交织与纠缠,各种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激荡与碰撞,发挥了类似发酵的效应,推动了科学观念实现转型,成就了科学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