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从机械化向智能化、从机械控制向虚拟控制、从信息显示向体验交互、从工具属性向它者关系等的演变路线,这些变化呈现了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演变历程,分别体现智能具身关系、智能解释关系、智能背景关系与智能它异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意向弧是人工智能意向性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功能意向与交互意向两方面。从外部空间来看,智能具身关系与智能解释关系分别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主体功能意向和客体功能意向方面的逐步增强。在智能具身关系中,人工智能通过与环境的实际互动来实现更高级的知觉、认知和行为功能,从而强化了作为主体的意向性。而在智能解释关系中,人工智能致力于更深入地理解客体,包括外部世界和其他智能体,从而使客体功能意向得以提升。从内部空间来看,智能背景关系与智能它异关系体现着人工智能交互意向逐渐深化。研究意向弧的演进路径有助于揭示未来人工智能意向性发展的主要趋势,更好地预测和防范由人工智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7,(23):35-37
一家国外博客网站公布了10项被认为是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所谓超越人类极限指的是通过先进技术提高人类的能力。这里说的技术当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向性因其刻画了人类智能的本质特性,而成为人工智能最关注的哲学问题之一。本文在简述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采取还原与模仿立场时意向性所处的地位。进而指出意向性深刻的理论内涵有可成为人工智能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5.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政治伦理具有三种选择:乐观的单向度政治伦理、悲观的单向度政治伦理、平等双向度的政治伦理。前二者都没有把人工智能当成人而是当成工具来看待,缺少战略视野。平等双向度的政治伦理把人工智能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人工智能具有初步的人类情感、认知、思维、性格和理性,具有成为政治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人类应主动应对人工智能的政治挑战,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政治,共建新型政治关系和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与主体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大课题。本在较为抽象的层次上分析了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的成因以及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并据此探讨了两之间加强互动对科学哲学的新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     
<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展现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技、人工智能)之一。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由约翰·麦卡锡提出的。在之后的60多年里,人工智能取得了一连串里程碑式的突破:1997年"深蓝计算机"(Deep Blue)击败了当时的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2011年超级电脑"沃森"(Watson)  相似文献   

9.
10.
在西方社会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巨风险(AI巨风险)”概念,认为在关注AI伦理及散发风险等问题的基础上,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与传播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大范围、高强度、规模化社会风险问题给予足够关注,即人工智能在应用与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巨风险”。主要类型如机器自涉式AI巨风险、社会系统侵入式AI巨风险、非对称破坏式AI巨风险等。“AI巨风险”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密相关因素的共振式耦合作用,如技术能力强度、技术稳健度、技术应用向度、社会粘合度、政治/社会对抗强度、社会心理因素等。为防止AI所可能带来的大范围危害、遏制AI巨风险的形成,应积极构建“机器风险学”,从学理层面更深入分析AI巨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并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预防治理原则、技治管理原则、强约束原则、备份原则、协商原则。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府体制的转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革命将促使政府走向转型。人工智能革命将造成全行业的替代劳动,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大失业与劳动方式普遍脑力化。这些变化将促使政府向以教育职能为侧重点的小政府方向发展。人工智能革命造成的人的普遍数据化,这将使传统的选举政治容易被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个人或群体绑架。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占有大数据资源即是占有权力,拥有大数据资源的科技巨头公司将和政府分享权力,形成网络化分散的权力格局。这一权力格局将促使人类社会政府走向世界联合组织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智能寡头极权或者全民议会。  相似文献   

12.
具身AI(embodiedAI)(又称行为主义AI)的很多灵感源自现象学对经典AI的批判。现象学关于人类智能的洞见——非表征性、具身性、在世界中的存在,都转化为了具身AI的设计原则。具身AI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是对现象学哲学的实证,也是对现象学实践的重大发展。蒙在现象学脸上的神秘面纱,通过具身AI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揭示。因此,具身AI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学实践。尽管当前的具身AI,还不能完全体现现象学对人的理解并克服经典AI的难题,但不容质疑的是:具身AI进路使人类向着真正理解和模拟自然智能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日常化认识与人工智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从自然化的认识论到日常化认识的研究,给人工智能提出了新的问题,认识论对于日常化认识的研究将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认知是人类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延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局限于大脑和身体之内,可以延展到身体之外。当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体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多种认知能力模拟水平飞速提高,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在智能体与人、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人机交互呈现出新的特点,智能体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而人却主动地放弃选择的自由,这引发学界关于人机系统中智能体能否承担事故责任以及怎样承担等问题的新讨论。本文认为,人类的认知可以被人工智能体延展,但责任却不能延展,由此设计出人机系统的责任分配原则;最后分别从人工智能体的"输入-输出"能否控制,尝试在四种语境下给出了人机系统的责任承担方案。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交往的普遍数字化,劳动时间和劳动空间之外的行为开始被生产性重构,每一次点击都成为了数字化再生产的资源。被表述为监控资本主义的信息规训术一方面对主体性进行意识形态改造,另一方面则将主体性转变为人工智能分析、测算和引导的大数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下,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并不是要否定数字化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要展望另一种数字化的社会愿景。当数字和人工智能从技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中得到解放,由无产阶级所主导的数字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摆脱技术异化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16.
国内哲学界围绕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引发很多争论。本文认为,争论的核心不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而在于如何区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概念上理清意识与智能之间的区别,确定科学家们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讨论与哲学家们的讨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鉴于分析传统中的"语义上行"策略的失败,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时必须采用"语义下行"的方式。最后,只有理解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谈论这两者关系时究竟是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工智能是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等观点,学界有多种回应。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新认识论尝试论证:人工智能无法直接威胁人类文明,无法发展出超越人类的文明。马克思主义新认识论,是吸收默会知识理论等现代知识论成果的认识论。根据这一新认识论,可知: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造机器运用人类喂给它的知识,是人类已有明述知识的转移、利用;人工智能难以产生默会知识,也无法创造新的明述知识或命题性知识;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基于算法而不是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8.
19.
科学的极限     
随着人类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增长,仍然有某些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同技术的能力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由于基本的物理上的壁障。遥远宇宙的观测、星际旅行和概念性思维似乎都有这类极限。  相似文献   

20.
生物进化论与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说,它将问题一示成群体,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从中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行复制,通过交换,变异两种基本操作产产生一代更适合环境的群体,最后收敛到一个最优个体,求得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