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据认为,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为发射做准备的工作人员睡眠不足;同一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也是因为职员困倦到了极点。加拿大一位教授做的专项调查表明,春天少睡一个小时,交通事故增加7%;秋季多睡一个小时,交通事故减少77%。在一天中,缺觉4小时,反应能力就会下降45%。人到底睡几个小时才算充足呢?有人在北极黑夜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记时器收起来,想  相似文献   

2.
电视上的流血镜头就注定意味着起居室里也会血溅地毯吗?即使不会引起流血事件,那起码也会加深侵犯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吧?这观点乍看起来很对。毕竟,要是电视节目对人们的行为毫无影响的话,那又何必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去制作节目,在节目中把浪漫的爱和咖啡,或者把行为果敢的人和巧克力联系起来呢?孩子们通过模仿来学东西,于是,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估计大约每年7000个犯罪和暴力镜头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但确实如此吗?  相似文献   

3.
楚杰 《科学之友》2013,(1):74-75
水——生命之源,健康之本。人天天要喝水,喝水就离不开水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注意喝水安全,却忽视了水杯的安全性,其实,杯子的选择、杯子的使用有很多学问和科学。就杯子材料而言,常见的有玻璃杯、搪瓷杯、陶瓷杯、塑料杯、不锈钢杯、纸杯等等。那么,该如何选购适合饮用的安全水杯呢?玻璃杯——水杯的首选喝水杯的首选应该是玻璃  相似文献   

4.
宋莹 《科学24小时》2020,(10):51-53
<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知识好像都能明白,却很难牢记。那么,到底有没有能让我们牢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呢?在上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善用思维导图来提升我们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学期,两个月未见的同学们又聚在一起,免不了有很多校园"新闻"要聊.而占据"新闻主角"地位的除了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还有一些"坏孩子".甚至,同学们对"坏孩子"的事情往往更感兴趣.有时候,似乎也想体验一把做"坏孩子"的感觉,却又怕自己真的变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  相似文献   

6.
旧时的童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传统风俗是喝腊八粥,为什么会有这个风俗,又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意义呢?我们不妨从卜而这个小故事中寻找答案。从前,有一户人家,他们一家三口过着甜美的小日子。老头和老太婆,一年到头总是勤勤恳恳地过日子:公鸡一打鸣,老头就起来到地里干活儿,老太婆就起来点火做饭;老头五更回来,老太婆已把饭做好,并且把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完饭,老头抽袋烟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过纺车"嗡嗡"地纺线。  相似文献   

7.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谈论着一个问题,即植物的感觉特征。植物能够感觉到危险、能够感觉到音乐、也能够感觉到人的靠近。一些西方学者断言,某些植物群对于暴力和残害行为具有特别敏锐的反应。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些并不很复杂的机体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植物来说,非但没有脑细胞,就连最简单的感受器也没有。它们既不会笑,也不会哭,更不会因为疼痛而叫唤。那么,关于植物的感觉问题从何谈起呢?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博士教授做过这样的试验: 一名妇女面对着催眠术家安静地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在妇女和催眠术家之间放着一盆白色的百合花。一个装有脑摄象仪的传送器紧紧地固定在百  相似文献   

8.
如何输入CO2     
曾经见过这样一道有关Word的试题,该题目要求把一篇Word文档中的所有"二氧化碳"这四个字改为二氧化碳的分子式即"CO2".许多考生都想到了"替换"命令,但"CO2"中有一个下标,该怎么办呢?以下是笔者使用Word2007"替换"命令完成这一任务的两种方法,兹录于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小小的橡胶圈引发了太空探索史上最大的惨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首航任务。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第10次太空任务。但是,就在升空后73秒,"挑战者号"突然爆炸,在高空解体坠毁。此次灾难性事故造成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是美国宇航局也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老鼠,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全世界有2 500多种,约有300多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老鼠寄生于地球的历史比人类久远。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在不断进化不断发展,对于老鼠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历史的长河中该有多少"强虏灰飞烟灭"呀,就连曾经主宰过地球的动物之王恐龙也不能幸免。然而,老鼠这一小小生灵,却历经劫难、生生不息地绵延至今,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奇迹背后是什么呢?鼠类家族的成功是一个个必须面对又令人困惑的谜!  相似文献   

11.
反一玫铜圆放在平底的大盘里,倒上清水,把铜圆淹没。这时请你用手把铜圆拿出,却不许把手沾湿,能做到吗?这个好象根本不可能解开的题目,然而你只要一只玻璃杯和一张燃着的纸就可以帮助解决。方法是:把纸燃着,放到杯子里,很快把杯子倒转,盖在铜圆附近的盘上。纸烧完了,杯子里满是白烟,过了一会,盘里的水竟自动流到杯里去了。这时候那个铜圆当然还留在盘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16,(6):74-77
山尼达谋杀 5万年前 在伊朗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名尼安德特人(一个已灭绝的古人种,曾被认为是有别于现代人种的野蛮人种)谋杀遇害者的遗骸——"山尼达3号". 它属于一个40~50岁的男性,他死于第9根肋骨所遭到的致命伤.在羊的尸体上测试新石器时代(大约5万年前,也是这名死者所属的年代)武器后,考古学家确信是一把投掷式轻质矛枪造成了此人的致命伤.尼安德特人拥有较重的长刺矛,但并未掌握投掷式武器技术.由此判定,杀死这名尼安德特男性的人是一名现代人(指现代人种).杀人原因呢?是领地争执?或是一次致命的偶遇?还是这名现代人太饿了?考古证据表明,现代人确实吃过尼安德特人.来自法国西南部雷诺瓦洞的尼安德特人颚骨上的工具痕迹,与该地区被杀死的麋鹿身上的刀痕(而且肯定是现代人的刀)一致.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们人类的词典中,"语言"一词一直被解释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植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当你独自一人步入山林原野,聆听着鸟儿的鸣唱,爽吸着花草的清香,观赏着蜂蝶的曼舞,尽享着感官带来的愉悦时,是否曾想过与周围默默无语的花草树木聊一聊自己的感受,抒发一下情怀?但生命机体的迥异,使这种臆想的交流只能在梦幻中实现。其实,对于那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电视剧翻拍风气越来越盛,如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名篇等,翻拍一部又一部,不过翻拍最多的就是隋唐演义了。有人统计过有关隋唐演义的电视剧多达5个版本,而且每个版本不管拍得怎么样收视率都不差,这也充分说明隋唐英雄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不知道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罗成等英雄好汉的,恐怕在全中国也没几个,就连里面的一个大反派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谁呢?他就是隋炀帝杨广,绝对算得上是历史中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不过这"名"是臭名。在评书和  相似文献   

15.
王杰 《科学24小时》2007,(10):43-44
国人对"囍"字是情有独钟的,然而要在电脑中输入这个"囍"字,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还绻愕牡缒?中安装了Word,那么获取这个"囍"字就不是那么麻烦了,而且你还能把"囍"做成艺术字呢!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临床药师,最近那个让我头疼的病人又回来住院了.他是一位大学老师,我叫他李老师.他这次住院是因为视力急剧下降,而视力下降源自于糖尿病.李老师的糖尿病症状很严重,以至于从他身边走过,你就能闻到一股烂水果味儿,这是他不好好吃药导致的.本着对患者负责的职业操守,主管医生让我再跟他聊一聊,希望能够让他接受胰岛素注射.  相似文献   

17.
奇点先生     
<正>在人工智能研究突飞猛进的年代里,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人工智能是否会匹敌人类,乃至超越人类的问题。人工智能要怎样才能被认为是个独立的意识实体呢?科幻作家诺曼·史宾拉德在以下这篇作品中抛出了这个问题。"就45分钟,不能更多了。"自从最初的能够自我迭代的奇点先生2.0版本诞生起,我就在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想要种树还得亲自动手,现在有了"蚂蚁森林",只要动动手指偷偷能量就有人替你把树种好,科技正在让环保变得更容易,"懒人"也可以为植树造林贡献力量了。新的一年到来,你会在"蚂蚁森林"种下哪些新的树种呢?湿地松——高大"男神"湿地松树如其名,具有耐水湿的特点。它原产于北美,在原产地能长到30米,胸径90厘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大"男神"。  相似文献   

19.
<正>为何在这块冰雪之地上有过恐龙的足迹?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来到南极的?它们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的呢?恐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陆生爬行动物,它最早出现于三叠纪的后期,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灭绝于白垩纪末期。自从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造了"Dinosaur(恐龙)"这一名词以来,恐龙就一直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类古生物,也是科学家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万荣花鼓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每逢喜庆佳节,花鼓舞者就会扎起红绸,在头、腰、脚等部位挂上花鼓,随着大锣、铜钹的打击声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动作奔放有力,深受群众喜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花鼓之名何来?《中国锣鼓》一书"花鼓节目"中说:"花鼓是背在身上打的,鼓上的图案花哨,鼓点花哨,动作花哨,着装花哨,故名。"万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