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梦想着把社会建造得像园林一样秩序井然,但由于这种秩序是人赋予自然的,所以它并不符合自然的本性,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自然的破坏。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不仅要容忍自然与人类设计之间的差异,而且要捍卫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机械批判思想——对“圃者拒机”寓言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无为的“道”本体论和素朴自然的人性立场出发,庄子在“圃者拒机”寓言中表述的机械批判思想具有三点要义:肯定技能,以褒扬劳作者超越的形上精神境界;反对主体的机械性异化,持守自然自由的本真人性;批判工具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与人性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其实质则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造成人性危机的原因是现代性对欲望的放纵以及欲望对人的奴役。把人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要求重建人的自然性,确立人关爱自然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萨托利的消极技术民主观源于对唯科学主义的警惕和戒惧。唯科学主义分为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历史主义,具有导致极权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易损害民主信仰、民主程序和民主过程。捍卫民主必须回归其本源,重视科学反对唯科学主义、重视理性反对唯理性主义,设置技术与民主的边界,以政治平等原则抵制专家治国的越界。  相似文献   

5.
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人性系统的角度考察了休闲的人性根据和意义,以及人性通过休闲能达的境界,认为休闲是人性系统内在生命与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及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外部自然、社会的和谐,以及这种和谐不断提升的趋势、状态和境界。  相似文献   

6.
从人性技术化到技术人性化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岩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6):52-55,60
本文以基因科技为例,简要地论述了科技与人性对立的几个方面,批判了纯粹科技理性对这种对立的技术消解方式及其人性技术化的后果,主张以人性系统的观点规约科技的发展,反对以技术逻辑改造人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然的价值,有三种观点:一是承认自然本身的价值,即自然的内在价值。二是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三是提出自然的人本生态价值。第三种观点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扬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出发点。②人与自然是一个价值共同体。③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④人应当坚持节约的原则,反对过度消费。⑤人是目的,自然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8.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人工自然作为人与自然矛盾运动的产物,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又呈现出对天然自然的反动和破坏。要克服人工自然这一负面效应,必须实施人工自然的控制。从社会角度看,民间蓬勃兴起的绿色生态运动,绿党对绿色施政纲领的推崇以及各国政府间为解决环境问题所作的国际合作,构成了人工自然社会控制的三个层次;从文化角度看,把握人工自然发展的自然限度,高扬人的主体创造力价值,建立人工自然的全球发展范畴,构成了人  相似文献   

10.
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致力于在新时代理性重建启蒙的人文理想,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通过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理性重建肯定人性自律的科学世界概念;(2)通过清除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残余,理性重建科学自治的主张;(3)通过消解传统习俗中的道德偏见,理性重建倡导生活自主的科学人生观.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捍卫了人性的自律,推进了人类心智的启蒙,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对话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abduction does not work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inference mechanisms and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n inference scheme designed to evaluate multiple hypotheses. We use game theory to relate the abductive system to actions that produce new information. To e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rocedure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mputer model. Experiments with this model display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collective belief-revision leading to consensus-formation,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bias and prejudice. The scheme of inferential calculations invokes a Peircian concept of ‘belief’ as the propensity to choos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T. R.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The reductionist/holist debate is highly polarised. I propose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of pragmatic holism. It derives from two claims: firstly, tha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all natural systems are theoretically reducible, for many systems it is utterly impractical to attempt such a reduction, and secondly,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irreducible 'wholes exist, it is vain to try and prove this. This position illuminates the debate along new pragmatic lines by refocussing attention on the underlying heuristics of learning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相似文献   

14.
列举分析了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认识纺织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动机或者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动机促使蒯因追求特殊的/相对的相似性概念以及普遍的/绝对的相似性概念。蒯因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繁杂的相似性概念的类别,在他看来,相似性概念对于语言和思想来说是最根本的,而他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和思想哲学。因此,准确理解蒯因的相似性概念便成为准确的理解蒯因哲学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气象术语中出现循环定义、定义不协调、定义与术语不匹配、定义重复术语名称或使用代词等问题,运用术语学原理分析,提出研制术语时要注意“语料收集、定义研制、术语分类、辨析关系”的对策建议,这对提高术语研制质量,增强表达交流效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科学模型的隐喻性结构,从而引出隐喻词项的指称问题.接着以博义德对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功能的探讨为主线,分析出隐喻或模型要能隐喻地表达思想所预设的条件是:隐喻词项的隐喻性指称就是第一主概念表达式的所指,指称的固定则是靠第二主概念和第一主概念表达式涵义之间的类比进行的.最后表明理论构成隐喻作为一种以语言适应实在的策略,它的指称功能就在于为科学探究和理论构建提供认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9.
工程技术划界问题是工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已有方案的不足,以"所造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差别"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划界标准,将工程定义为"价值普遍的(系统)设施";将技术定义为"价值特殊的(器物)产品"。基于此,讨论了与技术造物相区别的工程造物的若干特殊性质。在结语部分,基于工程造物的普遍性质,呼吁强化对于工程现象的社会学及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因为它促进了科学哲学中最富活力的讨论。19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三方面: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倾向,这是促使价值从科学中分离出去的强有力因素;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性运动,提供了有利于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观念形态和思想氛围;蔓延于19世纪的实证论思潮是对以往空泛、浮夸的观念和假设的总清算,尤其那些被看做科学进步障碍的事物。如果说在以往,价值多少在科学中留有余地,那么在19世纪,在上述几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了更为彻底和激进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