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藏、汉、印三种佛教式样的比较,对西藏佛教艺术样式的形成以及演变作了细微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明代诸帝大都与藏传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尤以明武宗为甚。武宗豹房里有很多藏僧,日夜与之狎昵,并且在京城广建寺院,对藏僧大加封赏,给予他们很多的特权,可谓宠幸之至。但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已超出朝廷治藏政策需要的范畴,成为朝政败乱、宫廷生活颓靡的表现,对藏传佛教及其僧团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音乐审美是音乐美学最广泛的一个范畴,也是整个音乐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论及的是基于藏传佛教哲学——佛教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等之上形成的佛教音乐观,并由此试图揭示藏传佛教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瞿昙寺、塔尔寺等古建筑群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青海藏传佛教建筑壁画将西域等外来绘画技法与民族技法融为一体,在人物造型、赋彩、场景等创作中表现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是汉传佛教中颇具地位的佛教圣地,同时在藏传佛教中,五台山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藏传佛教的早期传入和兴起的过程,展现出藏地和藏传佛教修行者与汉地五台山的密切关联。这使得五台山也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藏传佛教的诸多圣迹内容。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的密宗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通过对藏传佛教密宗部造像艺术的系统、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保留了古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风格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与藏民族自身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民族美术样式。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本地化及其早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时,其发展并非如后世佛教徒撰写的教法史中所说的那样得到兴盛,而是受多方的影响,吐蕃时期藏地佛教思想来源主要是汉地禅宗与印度佛教。11世纪以后,佛教逐渐本地化,演变为藏传佛教各教派,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地方特色,一些教派思想中,仍然有禅宗的遗存,而诸如活佛转世的出现,亦与民众的宗教趣味相关。  相似文献   

8.
西黄寺是北京城中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是清王朝为迎接四世班禅而建。因四世班禅年事已高,后请五世达赖进京,五世达赖来京觐见顺治皇帝时便住在寺内。从此以后,西黄寺便成为清政府与西藏地区政教联系的一条纽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来京,因病在西黄寺内圆寂。为缅怀六世班禅,清政府在西黄寺旁修筑了六世班禅的衣冠塔———清净化城塔。西黄寺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十世班禅的倡导下,1987年9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内成立,为藏传佛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弘法人才。西黄寺是历世班禅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历史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有文献资料,阐述了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基本情况。对吐蕃经营西域时期的佛教,以及后期的藏传佛教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它所有组织之功效。文章运用管理学、制度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视野,深入探究印度佛教寺院组织制度西藏化路径、整合与自身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润年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83-94,105
文章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同时也对藏传佛教上述教派的寺院教育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普庆寺是新疆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寺院,由清代藏族著名爱国宗教人士一世察汗呼图克图(喇嘛噶若)所建。寺院原址位于天山北麓的库尔喀喇鸟苏(今新疆鸟苏市)境内的白杨沟。因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治学严谨、学经制度完整等特点,在历史上享有“第二西藏”、“第二拉萨”的美誉。文章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普庆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经情况、建筑结构、主要节日、今昔宗教器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与研究,为学界和世人再现普庆寺昔日的文明与辉煌,开拓西域学和藏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藏传佛教同为中国宗教。虽然这两种宗教的文化根源不同及流传地区有别,但是它们的女性伦理观却存在诸多契合。这两者都肯定女性成就理想人格的权利和潜能,倡导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但与此同时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歧视女性。这种契合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与汇通。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在长期的宗教法事活动中,为图示诵经音调和法器演奏的器乐音乐而创建的音乐乐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图示诵经音调的曲线乐谱,而且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器乐音乐乐谱。文章重点介绍乐谱记载的大体内容和曲线乐谱符号名称,同时将各教派诵经音乐的一部分乐谱图示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早期流传于藏区的主要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早期藏式佛教雕塑风格的形成原因及造像样式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来国内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在藏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其历史、现状等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积极利用文献考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该领域进行了相应地探讨和研究。时至今日,已有了一批研究成果,同时从历年发表的文章数据统计来看,该领域的学术关注和研究处于逐年上升趋势。文章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试图寻找关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色彩在藏传佛教中有重要的意义,色彩与藏传佛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体系。色彩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对藏传佛教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它增加了人们对藏传佛教的视觉识别与记忆,扩大了宗教教义与宗教情感的传播。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讲,藏传佛教在全世界的传播更多的是从视觉语言层面进行的,尤其是色彩语言在藏传佛教的对外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叙述11~12世纪时期藏传佛教著名女密宗大师玛吉拉准的生平轨迹,以文献资料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藏传佛教形成过程中藏族女性出家尼僧所作出的贡献,并对玛吉拉准创立的觉域派的教规、教义进行了诠释,肯定了该教派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政教分离是民主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进步。西藏的社会生产力由此得到解放,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的实行也由此具备了条件。民主改革以来,藏传佛教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僧人不能与达赖集团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等等。正确认识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坚持政教分离,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