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学术界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小说主人公哈克与黑奴吉姆一起大逃亡的经历就是哈克的成长历程。通过逃亡,哈克消除了自己作为一个顽皮的孩童流浪者身上的阴影部分。小说阐述了哈克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所处社会道德的认识,与社会合为一体,做出了自己心的选择。背弃扭曲的社会道德,选择了对自由的追求,从而被社会接纳为群体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2.
关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誉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作者思想与艺术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小说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流浪汉小说的流浪意义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得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幽默与讽刺的巧妙结合;强烈的时代气息;细腻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口语描述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及热爱人民追求光明的人民性等5个角度阐述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艺术魅力。指出了其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战斗旗帜。  相似文献   

5.
杨璐 《科技信息》2010,(8):143-143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其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体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蓄奴制度的罪恶。本文从故事结构、故事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描写等方面探析这部作品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作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并盛极一时的批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文学鉴赏中,从而对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知名作品,描写了吉姆和哈克的不同的命运,并采用辛辣的反讽和悖论对文章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描写,从而让广大的读者进行深刻反思。该文则利用新批评手法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为人们了解黑奴社会提供了参考,同时挖掘出该作品更好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象征,但几乎无人注意到小说中"木筏"的象征意义。作为贯穿小说的重要意象,"木筏"不仅仅是哈克逃跑所用的交通工具,而且在哈克的历险旅程中负载着特殊的意蕴。从形式主义新批评的角度看,"木筏"象征着自由、伊甸园、诺亚方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由的来之不易及对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嘲讽,代表着爱的源头,等等。  相似文献   

8.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所讲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以前.当时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产品突飞猛进,因此北方更注重自由劳工.而南方是种植园经济.许多白人贵族拥有种植园.他们种棉花、烟草、米以及甘蔗等.大量的黑人为白人辛苦劳动,为白人谋利,然而这些黑奴却遭到白人残酷的虐待和惩罚,甚至像畜生一样自由买卖.为此黑奴当时视北方为他们所向往的自由之地.经常为自由而拼死逃向北方这一"自由国土".故事中的其中一主人公黑人吉姆听说女主人要卖掉他,就逃了出来,想到北部自由州去.路上遇到了逃避父亲毒打以及承受不了社会"文明教化"的压力而逃跑的白人孩子哈克.作者通过哈克和吉姆两人逃亡的故事,运用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浪漫主义描写相结合的艺术写法,使人物心理刻画与诙谐的想象浑成一体,生动地刻画了哈克这一渴望自由、追求浪漫、冒险生活的形象.但是当时这样一种社会下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故事叙述了两个逃亡者男孩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前后经历和所见所闻,这一切都构成了小说的主旨。小说的口语体散文形式,美国特色的幽默以及普遍共识的完美自由和无知的梦境,都使其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安德森,艾略特,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庞慧慧 《科技信息》2013,(13):183-183,23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极大地批判了奴隶制的罪恶,它不仅写出了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们的悲惨遭遇,而且严厉地谴责了种族压迫的可耻行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态度变化:从无知或默许到反对奴隶制的过程。以下几点可以证明:第一,作者自己的成长里程以及他的写作特征。第二,作品背景。南北战争以后,从形式上,奴隶制已经废除,但实际上种族压迫的情况仍然很严重,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再现了蓄奴制盛行的年代,使人们回顾一下那些残忍的岁月,批判了奴隶制的罪恶。第三,在对奴隶制的认识中,作者与哈克的相似性。哈克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作者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标记理论的角度,结合成时和许汝祉的中译本,分析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翻译。基于语音,词汇,句法,含义,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标记的分析,归纳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方法。本文旨在对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一代一代文学家热衷于成长主题,相关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该文通过研究美国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探究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同时兼顾文学研究的社会主旨——关注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地理区域、所受教育的程度乃至种族不同,其语言明显受到影响。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很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异的不同程度来表现费恩(Finn)和吉姆(Jim)两个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石蕊 《科技信息》2012,(14):170+173-170,173
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大部分黑人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教育水准等社会因素都较差,他们说的英语与所谓标准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有着很鲜明的特色,是英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除黑人外在社会中下层的其它人也广泛地使用。黑人英语从拼写和语法上就很容易的辨认出来,而汉语却没有此功能。本文将根据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译本对黑人英语的特点进行阐释说明,并对一些黑人英语的汉译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对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视角的选择以及哈克视角与小说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关系,评述了作者对哈克视角的成功运用对小说成为马克·吐温颠峰之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小哈克仇视传统教育,厌恶晦暗的社会现象,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后来在黑奴吉姆的多次感召下,勇敢地与传统教育和蓄奴制作斗争,终于战胜了自我,最终与“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从而成为传统社会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8.
小哈克仇视传统教育,厌恶晦暗的社会现象,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后来在黑奴吉姆的多次感召下,勇敢地与传统教育和蓄奴制作斗争,终于战胜了自我,最终与"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从而成为传统社会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期以来,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黑人吉木的形象及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种族主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从该小说中分析总结出两种对立模式,即"边缘"与"中心"的对立和"黑"与"白"的对立。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这两种对立模式分析发现,前者体现了作者追求民主、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而后者则说明了作者难以逾越的白人文化价值观的集体无意识,显示出作者民主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回到远古的恐龙时代,不可思议的生物奇迹正在发生……阿楚和表姐世娜以及舅舅一块儿去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洲旅行,再度遇上了那道神奇的光,漂流到一座荒岛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