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引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文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结合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际,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改革以及加强科研训练为抓手,通过采取教学、实践、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成果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对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面向社会需求选准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掌握关键岗位的技能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导师制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实践,依托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构建了科学合理、成熟完善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专业选修课模块,以导师制模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其辅助系统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改革,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科研创新及学生就业等方式,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多重驱动的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楠楠  劳军 《华东科技》2022,(3):125-127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应用型高校如果仍沿用学术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就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行业需求相脱离。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评估等方面,辅以课程思政并与“互联网+”背景相结合,以遗传学课程为例,探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从而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以前的中师学生比较,虽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其职业技能远不如中师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构想进行论证,侧重探讨技能培养和实践课程的构建及这种构建与社会的需求对理想人才培养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并实施“一个基础平台,三种培养类型,九个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兽医人才质量相对较低,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状,本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独特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以改革原有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以国际交流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围绕"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善创新"的教学目标,构建了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按"1.5+2.5"框架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一个目标、四个模块、一条主线、三个层次"的1413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建立了学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兽医人才探索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合肥地区医药企业对应用型药物制剂人才的需求,安徽新华学院药物制剂专业通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改革实验、实践技能培养方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创新,在药物制剂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