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留西外史》中马大吉的丑行虽然令人不齿,但其对西方社会文化低级的误读,对西方两性伦理的无知,却可引出深刻的话题。在人们的印象中,欧美海归学子个个西服革履,洋腔洋调,一派贞头曼(gentleman)风度。确实,其中不乏精通西方文化的人士,如胡适、丁文江、徐志摩、林语堂之流,他们在西方社会如 相似文献
2.
孔令宏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3):57-61,65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孚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1-11
在比较西方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道学文化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必然性,并提出取中外文明之精华对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新道家学派,从而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的历史使命。全面揭示出道学的精要,阐述了新道学的文化观、社会观、伦理观和个人生命观,指出道是人类知识之根、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智慧之源,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胡孚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13,20
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吸收进来,与中华文明融合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惟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吴得福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4,(5):5-8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6.
刘静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40-43,81
对民族地区儒学的研究是儒学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数据上的分析和内容上的梳理,可以发现,现阶段此项研究涉及内容较为丰富,对于借鉴性的发展儒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整体上来看,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还存在着不足,需增加学术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7.
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8,(1)
神话嬗变为哲学,实质上是世界主宰力量由神向人类的回归过程。中国神话里的神性具有神性善恶分、神性与仙气混杂、神性崇高三个特征。儒道两学风格、体系的形成与神话里蕴含着的神性美德和理想治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道家属于中国哲学学派,始于老庄,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其理论核心。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为纲,吸纳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鬼神崇拜以及各类方术等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特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道家与道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游建西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道家道教典籍,强调内圣,是一大特色,如修道、守道、守一、内丹、内观、内景、内德、内学、清静、守朴、养生等概念均可以看成是达到内圣的途径与手段,或说就是内圣的另一种解释。这里所说达到内圣的境界,就是内知识的积累,东晋高道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地真》中对知识的获得这样说: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这当然是东方思维的知识概念,也即综合思维,阴阳和谐,合而成章的思维概念。以下是有关内知识认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当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9-100
以巴金的创作而言 ,如果分析《激流三部曲》或者《寒夜》才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特意选择了《爱情的三部曲》中的《电》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规。《电》诞生的时候就生不逢时。出版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当时的评价中 ,这部小说也是有争议的。《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家》相比 ,现在读它的人一定也没有那么多 ,这是一部逐渐要为人们所遗忘的作品。实际上不仅是《电》 ,现在很多人认为巴金已经过时 ,巴金只是讲革命 ,讲反封建 ,等等。我觉得是不对的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今天我们重读巴金的小说 ,会发现他的小说里还包含了很多问题 ,… 相似文献
12.
吴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
除旧布新 ,继往开来。人类告别了战争与和平交替、灾难与发展并存的 2 0世纪 ,怀着创造的激情 ,抱着无限的期望 ,大步迈入了 2 1世纪。在这世纪交替之际 ,人类文明的走向有些什么新特色呢 ?在我看来 ,是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普世化的发展大趋势 ,同时 ,存在着一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危机与弊端 ,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暴力犯罪、贩毒吸毒、恐怖主义、邪教泛滥、霸权与战争 ,以及道德的堕落、人伦的危机等等。在这光明与阴暗并存、进步与反动交战的时代 ,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思… 相似文献
13.
唐永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2):43-47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时代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元甡 《科技导报(北京)》2002,(12):55-59
20世纪的后半叶 ,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自然资源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开始制约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之中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 ,由于生产生活用水量和环境排污用水量同时随人口增长 ,需水总量的非线性增长梯度要高于人口增长梯度 ;另一方面 ,供水量的增长梯度却逐年下降 ,由于全球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经过前期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易于利用的水源都已被开发殆尽 ,开辟新的水源所需成本急剧提升 ,而旧水源增加供水的潜力是十分有限的 ,往往还会因开发过度 ,而危害环境和生态 ,因此供水量…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学:正在兴起的学科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科学技术的性质、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新学科群,国内学术界正从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以及科学学和技术学走向科学技术学.本文以为,在建构科学技术学时,应注意它的学科性质和定位,要把它建成一个共同以科学技术为对象、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是必须以一级学科的构架来建设。 相似文献
16.
柔性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新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就要变传统管理为以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知识工作者具有不同于以往人才的特点 ,柔性管理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她的“柔性”主要体现在柔性的组织结构、柔性的人员流动渠道、柔性的培训考核方式、柔性的激励机制和柔性的企业文化等管理手段和方式上。 相似文献
17.
党员是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体现在党员身上.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曾欣虹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96-99
对急性失眠的国外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当前用于急性失眠诊断的3个系统,来探讨急性失眠的概念化问题;从已有的病因理论模型和近年来病因探究的新进展,来解释急性失眠的发病机制。阐述了急性失眠的治疗与用药现状。最后提出了急性失眠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新时期新形势下土地整理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土地整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文章在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整理的新视野,对于进一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加快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