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与法律是辨证统一密不可分的。而当今高校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新组合,正是体现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的一致,以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从法律与道德的重组入手,简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道德"与"法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是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前提。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整合,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统领,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律为保障;在实现路径上,应该体现"道德"与"法律"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行为规范上的相通性、运行过程上的渗透性和发展过程上的渐变性。离开道德的法律是无根的,离开法律的道德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3.
价值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与法律从分离走向统一的价值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内在价值趋向,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桂群 《科技信息》2011,(24):163-16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道德模块部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将对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道德叙事是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道德故事的叙述、交流,有效突破僵硬、死板的“基础”理论阐述,切实帮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道德叙事的实证运用值得创新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该文从分析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针对问题,重点探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厌学与教师厌教并存及教学实效性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培养目标的重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谭趁尤  戚杰强 《科技信息》2011,(18):I0074-I0074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试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知行考核模式,把大学生日常的道德和法律修养纳入到课程考核中,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有效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结合,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到知行统一,从而真正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白蕊 《科技信息》2011,(7):133-134
社会主义核心价体值体系是2007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是逻辑主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问题.艺术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显示出超前于时代的伦理境界,造成一定的接受困难.现以著名电影《英国病人》为例,从影片呈现的"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探讨解读这类作品的正确立场,主张艺术家应以超越性、前瞻性的伦理视界,创作面向未来、全面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国家治理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合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思想与主体“实践性”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要树立“学本位”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的观念,突出道德发展中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第一次把知识与人的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来抵制智者们的相对主义道德观,树立客观的道德标准。笔者尝试在对“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内在涵义做一番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命题本身所面对的实践层面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网络追杀"是网民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而引发的过激的网络民间道德维系行动,既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正效应,却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道德负效应。"网络追杀"运用了道德评价、道德谴责和道德惩罚等传统的道德约束维系机制,但是随着"追杀"的升级,网民的道德行为发生异化,"网络追杀"异化为"网络道德暴力"。"网络追杀"昭示网络已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场域,为抑制"网络追杀"的道德负效应,正确引导"网络追杀"等网络行为,必须加强网络的自律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这部著作对作为学校工作专门领域的"直接道德教学"有效性的质疑,着眼整个传统教育的弊端揭示传统的"道德教育"失效的缘由,颇有见识;至于其中提出的"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即"间接道德教育"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无论在其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上,都对20世纪道德教育发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关于杜威"学校道德"见解的考察,将有助于理解"德育"成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龚文瑞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37-38,47
新闻界"付费采访"是媒体市场化的表现,其存在具有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但是它必须符合道德与法律的要求,符合新闻专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着重回答"道德"与"德性"的构成,现代德性与传统德性的区别与沟通,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等至今仍引起关注并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鉴于此,对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介绍,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德化精神”是大理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重视教育。大理白族历来重视对汉文化的吸收,通过对儒、释、道等文化的兼收并蓄,立足本民族的思想,在哲学思想、礼乐伦理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推动了白族文化朝着更加丰富、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使大理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这种精神对现代建构和谐社会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