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要求较高的语言表现力,为此,广告语常常采用能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通感,作为隐喻的一种,以其简洁,凝练,新颖,奇特等特征受到广告语的青睐。文章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宁传凤 《科技信息》2011,(21):156-156,395
广告双关语的研究近来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虽然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但少有文献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广告双关语中的通感现象进行研究。所以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广告双关语中的通感意义构建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5.
赵芬  梅丽兰 《科技信息》2008,(1):270-271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其实质是一种动态的、模糊的认知活动。弗科尼尔的合成空间理论作为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新成果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以合成空间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角度对情感隐喻进行概念整合研究,能够很好地描述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根据广告文案语言的特征,从认知角度阐释通感这一修辞格的运用对广告文案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说明在广告文案所采用的修辞格中,通感是一种极富创新性和意境美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王暄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113-114
广告视觉语言的艺术通感表现可以从广告图形、广告语言和广告样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平面广告中的广告视觉语言是运用文字、图形、色彩和板式等表现形式,通过设计手段和艺术通感方式,把广告主题、创意具体化,准确、完整、鲜明、生动地加以体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余雍 《科技资讯》2006,(16):217-218
英汉语中情感概念隐喻描述的是由生理反应和身体经验来映射某一情感的过程。本文收集了英汉语中表达悲伤和恐惧的情感隐喻表达式,主要从方位隐喻和本位隐喻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语中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特点,进一步证明了情感概念隐喻既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生理反应的基础上,其认知构建和生成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从而使英汉语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表达式来表达情感和心理时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陈佳 《科技信息》2013,(26):180-180
味觉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感觉,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日两国表示生理感觉的味觉词汇,随着地域文化信息的不断注入,逐渐突破了其原有的味觉使用范围,扩散到其它感官领域。这一现象在修辞学界被称为"通感式隐喻"。本文主要围绕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来考察汉日味觉形容词通感式隐喻现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文艺作品中发挥着不同的形式作用。以通感的审美特质为论述支点,对通感的理论嬗变、通感的心理因素以及通感在语言和绘画中的表达形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绘画创作中表达通感的审美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情感是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所以,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反映在成语中。本文分析对比了英汉成语中"喜悦"这一基本情感的隐喻性表达,并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两者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仔细分析、题为,通感毕竟不同于比喻,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文艺作品中发挥着不同的形式作用。以通感的审美特质为论述支点。对通感的理论嬗变、通感的心理因素以及通感在语言和绘画中的表达形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绘画创作中表达通感的审美技巧。  相似文献   

15.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词汇层面的主要体现是通感式复合词.在选取典型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深入分析通感式复合词的通感模式.量化统计结果显示,通感式复合词的通感模式主要包括:(1)视觉是通感引申过程中最大的源域;(2)听觉是通感引申过程中最大的目标域;(3)通感引申规律基本遵循"视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的排列顺序,但是个别感觉之间存在双向引申关系,如视觉和肤觉之间存在大量的双向引申的例子;(4)各感觉作为通感引申源域的数量与感觉类形语素数量成正比,即含有形语素数量越多,成为最大源域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联觉与通感分别是普通心理学与审美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对于它们的研究多分别在各自领域里进行,而鲜有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经比较发现,联觉与通感在生理机制、不自主性、实体投射性、稳定性、衍生知觉的难忘性、与情绪和情感的相关性以及体验性上有共同特点;但在发生率、与情绪和情感的联系、类型的多样性与变化性、范围的广度、受经验影响的程度以及有益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形象性是诗歌语言的特点之一。俄国著名哲理诗人丘特切夫的诗歌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又兼具形象性,而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则是形成他语言形象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而且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隐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爱情,人类情感永恒的主题,其隐喻的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比皆是。研究爱情隐喻在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问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爱情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就决定了广告创意必须发生变化.审美通感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本文从审美通感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审美通感在中的作用.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感觉.激活审美:全面感官.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