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也具备着现实的科学基础。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的解释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理解”是解释学的主体概念,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具有效果历史性、视域融合性、自我理解性、无限生成性等特征。从解释学的理解观视角来解释,教育理论是指教育研究者借助于既有的教育观念体系,在理解基础上对教育世界所作的个体化解释。基于理解的教育理论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个体性和思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 ,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 ,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 ,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 ,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 ,即存在方式 ,离开了语言 ,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语言问题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问题。伽达默尔通过语言揭示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基本模式和特征。而语言的本体论地位的确立将解释学导向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实践哲学,构成了对近代以来的科学和文化的反思和评判。  相似文献   

6.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社会化的来临,探寻媒介文本的接受问题成为时代的需要,由于媒介文本存在很大的误读漏洞,其接受问题也期待商榷,若从哲学解释学视域出发,或许能够对媒介文本的接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对受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解释学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面临“全球化”浪潮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后现代论群的频频叩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基于对解释学基本哲学观点的归纳,对解释学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历史钩沉及其嬗变理路的简要阐述,并分析它在未来教育研究中的前景。笔者认为,当代教育研究应更加关注解释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研究,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神话学是在引进西方学理与继承本土学统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据“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假说 ,现代学者抛弃了今文家的“语境化”研究方法 ,延续了古文家的“文本间”研究方法。中国现代神话学关于“中国神话历史化”的理论命题和“文本间”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证明了西方理论的普遍有效 ,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材料的同一性关系与文化间的不平等关系 ;而另一方面也使本土材料由此丧失了参与修葺普遍性理论的机会 ,并且以无语境“纯文体”的建构掩盖了其真正的当代学术语境。  相似文献   

12.
国际传播是文化信息、价值观念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面临着对这些文化信息的解释问题。国际传播的解释学意义不仅在于对某种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而在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实现不同国度人们之间的沟通。而要实现这种沟通就需要克服国际传播的解释困境,这需要传播主体和解释主体的双向努力,也需要人们对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共识"有着深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马浮的学术特色在其经学的本体诠释学,他将六艺统归于一心,而此心又上遂于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不赞成直说"心即理",而强调"理气""性情"两端而一致的辩证圆融.他的六艺之教所涵的"相涵互摄""体用一如"的思想,隐含着一套完整的本体诠释学的思维.马浮以"六艺统摄诸子",进而以六艺统摄四部,进而以六艺统摄西来学术,终究言之,它要以六艺统摄天下之道.若据学问之实而言之,马浮之论不免稍过,但若能人乎其中,将可以发现马浮之学所涵之本体诠释学可以经一"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方法,而有一崭新发展之可能.再者,我们将集中"道""经典""人"这三端的互动循环,对比讨论经学本体诠释学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几个视角: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相似文献   

17.
杨润根《对传统解释方法的批判与反思》一文认为汉代人开创的对先秦典籍的传统解释方法完全错误,并以何晏对《论语·尧曰》第一章的解释为例,把"汉代人歪曲颠倒的解释方法"归纳为六种予以批判。但是这种批判表现出对《论语》和汉人注的误解与歪曲。本文逐一予以反驳。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已受到太多关注。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是理解其本体论阐释学更有意义的部分。在他对启蒙运动的“笛卡尔基础”的批判上,本文深入地探讨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及其阐释理性观念之间的关系。与哈贝马斯等人的批评不同,本文认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本质上不应在与启蒙事业严格对立的立场来解读。伽迭默尔早期的对话观念本身最初因启蒙抱负而起,问题是伽达默尔最终没有持守这种抱负。他的传统观念因太过贴近描绘艺术体验的崇高忘我精神,而使得其阐释学牢牢嵌入一种启蒙承诺与反启蒙冲动的浪漫转向之间悬而未决的张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