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卫性紧急避险是"对物防卫"理论之否定和"不法侵害"要件之强调,在对合法危险源进行避险的问题上游刃有余。在民法中不存在免责事由,所以防卫性紧急避险自引入以来均被认为是违法阻却事由,然而这样的定位以偏概全。应当根据法益衡量的结果确定防卫性紧急避险的地位,在"损害小于危险"的情况下成立阻却违法的紧急避险,而对于非造成"明显失衡"损害的情形,仍存在成立阻却责任紧急避险的可能性。因此,防卫性紧急避险在限度上比紧急避险宽松,在紧迫性认定上比正当防卫温和,在制度价值上超然独立。在针对生命法益的紧急避险中,必须同时符合被牺牲者特定,且损害的生命在数量上不超过保护生命的条件,方能满足防卫性紧急避险的限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本文对于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的适用紧急避险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界定,然后寻找不适用紧急避险的依据,对例外情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紧急避险在各国刑法中一般都被规定是正当化事由之一,但对自招危险能否进行紧急避险,各国的规定和学界的观点却不一致。私以为,对于故意自行招致的危险,不分情况地对其主张紧急避险肯定说或否定说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葛晓燕 《当代地方科技》2007,(10):24-24,26,28
纵观各国刑法,都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制度的规定,然而对此类行为的定义、内涵、特征等基本问题,迄今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理清在不同的刑法语境中对此类行为内涵界定的理论分歧,明确其类型划分,这样才能正确的界定我国刑法犯罪论体系中的正当化行为,近而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地把握此类制度。  相似文献   

5.
刘永明  刘刚  梁勇 《科技资讯》2011,(29):135-135,137
为了建设和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本文通过对青林子煤矿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按照国家煤矿安监总局对紧急避险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编制了该矿的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相似文献   

6.
马春生 《科技信息》2006,1(1):74-75
紧急避险权是一种正对正的权利,即为了避免在紧急情况下正在发生的危险采取措施因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紧急避险权,以损害他人的法益而保全本人的法益为基本特征。其正当性之所以能够成立,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法益比较原理,来自于对人性的体谅;紧急避险权的正当性,不是来自于道德评价,而是基于紧急状态下行为特殊性的一种法律评价。紧急避险权的成立,就是基于与这一法理相一致的成立条件。  相似文献   

7.
价值标准,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在犯罪论体系中,司法评价犯罪必须通过立法规定的行为模式、行为规范等价值标准来进行。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有主客观之分,行为构成要件与刑法法益二者作为客观价值标准,即通过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价值判断,得出生活行为形式违法与实质违法的统一——刑事违法。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确认的违反经济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要求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利益,共同维护和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对应当维护的利益加以认定和规定,并以法律上的责任制度作为维护手段,这是法的责任价值的根本所在。经济法责任不同于传统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法责任的双重责任结构,以及由其决定的经济法责任独特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很多国家的刑事立法都对被害人承诺问题作出了规定,我国刑法典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该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所运用。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根据是被害人对于自己有权支配和处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了刑法的保护。加大对被害人承诺理论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贿赂犯罪表现形式日趋多样,跨国贿赂、赃款向境外转移、贪官外逃现象日益严重的严峻局势,国际社会在立法上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反应。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贿赂犯罪问题上也面临相同的威胁,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却落后于国际反贿赂犯罪立法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在贿赂犯罪的范围、行为对象、刑罚种类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刑法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