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进了刑事诉讼法的总则当中,把它作为刑事诉讼法总的工作和基本的任务在法典中明确规定下来。刑事诉讼法素有“小宪法”“行动中的宪法”之称,刑事诉讼法已成为第一部宣告“保障人权”的国家基本法律。修改后的刑诉法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特别程序都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7,(3):46-50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核心是实现庭审实质化,因此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的辩护权,着力推进我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是题中应有之意。正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和意义,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尽管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作出较大修改和完善,强化了对辩护权的保障,但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决定》和《意见》的文件精神,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充分保障律师履职权利,健全和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提高辩护质量,实现有效辩护,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隔14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各方学者、司法实践工作者和立法者的共同努力下得以修订。新《刑事诉讼法》从强制证人出庭、证人保护、证人补偿等方面重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其中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一)、(二)项的规定以立法形式确立了隐蔽作证制度。这是我国刑事审判界与国际司法实践接轨的重大表现。文章试从正义观出发探究该制度应予以确立的法理基础,并对该制度的实际具体操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的《刑事诉讼法》系根据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选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新的刑诉法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尤其是对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标志着诉讼民主化的进一步加强,举世瞩目。本文试图探讨修正后刑辩制度的特点及律师在今后刑辩实务中的若干问题,以就正于专家、同行。一新的刑诉法对现行的刑事辩护制度作了重大的改革,改革后的刑辩制度和现行的刑辩制度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一、大大提前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规诉法》原第一百一十条第(二)项规…  相似文献   

5.
刑事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制度。新刑诉法和《律师法》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与完善,但从法理、立法、司法、比较法角度,刑事辩护制度仍不够系统、全面、具体,缺乏操作性,有待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以期达到科学化、民族化、文明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从辩护人的地位、责任、辩护权保障等方面对辩护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完善。与之相适应,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刑事执法机关,应当清醒认识思想观念、立法和执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和转变执法理念、证据观念,建立与辩护人的良好互动关系,保障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等措施,积极应对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不断提升刑事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7.
指定辩护制度是在司法民主化和人权保障理念的基础上构建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但我国现行制定辩护制度仍存在许多不足,与现代法治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为实现实体和程序正义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指定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控辩关系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增强了我国辩护制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渊源,加上司法体制、法制制度及律师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使辩护制度不够完善,辩方力量弱小,从而导致控辩双方力量失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树立新的法观念,增强中国民众法律文化的底蕴;法官中立,检察院专司控诉,加强辩护力度;发迹律师的管理体制,赋予律师执业的独立性;提高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只有如上,才能增强辩方的力量,完善辩护制度,达到控辩双方力量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9.
侦查行为是侦查主体行使侦查权的外在表现.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免受侦查权的侵害,对侦查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新《刑事诉讼法》在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程序等涉及侦查行为合法实施等方面,都注意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对侦查行为的改进,必须树立两方面都要加强的理念,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对侦查机关进行授权;另一方面,要严格对侦查行为,特别是强制性侦查行为进行严格规制.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自证其罪,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的权利。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刑事诉讼立法上都规定了沉默权。采用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随着我国《宪法》的修正,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应该相应引进沉默权制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规定在第2条,并对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具体法条作出修改和完善,在实践中积极贯彻和落实。近日,广东徐辉冤案的平反更是人权保障理念在刑事诉讼领域的深刻反映。文章以此案为视角,在分析人权保障基本理念基础上,探讨人权保障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发展与困境,并反思人权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正式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仔细予以审视,该条规定相对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足。为做好检察工作与新刑诉法实施的衔接工作,有必要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期限、程序启动、配套制度完善等方面对其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辩护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此现状加剧了控辩力量的失衡,打破了诉讼结构的平衡,不利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要突破这一困境,路径之一就是将"强制辩护"制度引入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了深人地考察,对强制辩护的适用对象、适用阶段及其它适用中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的现状,试图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合理的建构,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耿梁  李洋 《科技咨询导报》2014,(13):205-207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完善,我国证据制度再次翻入新的篇章。证据,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石,种类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对于一直没有得到具体划分的证据盲区,也得到“正身”。证据,在实践运用当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愈发的明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过渡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衔接。基于新《刑事诉讼法》的证据制度在得到进一步法律规范的同时,着重强调对于证据制度合法化的强化,突出了法律的严密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实践与运用中,督促侦查机关工作模式的合法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彭程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2):130-133
为了避免死刑制度的滥用,贯彻我国刑法的少杀、慎杀原则,我国设置了死刑复核程序.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部分修改,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以新《刑事诉讼法》为前提,对当前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针对其不足并寻求完善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自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刑事辩护一直是律师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的刑事辩护难现状并试图找出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利于改进与完善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指定辩护制度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帮助一些特殊的被告人行使其法定的辩护权。这对保障这些被告人的权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我们应对这项制度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赵晓慧  张杰 《科技信息》2012,(34):18-19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使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得以正式建立,并将于明年开始实施,现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就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解读,结合先期我国各地试行刑事和解的具体实践情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案件适用少,诟病频的问题,从刑事和解的具体实施与建立配套制度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进而提高其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推动和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权是被追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辩护权行使的充分与否,不仅关涉被追诉人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现阶段我国刑事案件辩护率低且逐年下降,辩护人的缺席导致控辩力量对比失衡,控辩平等对抗近乎空谈,被告人的正当权益屡遭侵害,冤假错案时有发生。为突破这一困境,提高刑事案件审判水平,借鉴引入强制辩护制度尤为重要,通过强制辩护制度,制衡控方公权力行使,规范刑事诉讼活动,切实维护刑事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论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展示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功能;有利于体现当庭质证的实在意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我国目前证据信息的审前交流,采取阅卷权的传统立法方式.自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公诉案件庭前审查方式由实体审查转变为程序性审查,阅卷权立法已经不适应我国诉讼结构转变的需要.解决现行审判制度审前信息交流的问题,最终还要依靠证据展示制度.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构建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原则、主体、范围、制裁机制等提出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