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推理是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中,通过适用法律,认定案件事实,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其中包括多种推理形式,如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等。纯粹的形式法律推理具有很多缺陷,在实践中,司法活动为谋求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质法律推理备受司法者的重视。司法的实践理性、司法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实质法律推理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逻辑与价值、语言与事件、思维与表达、认知与行动等诸多矛盾。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哲学与经验哲学的碰撞中,法律已经由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法律推理已经由"逻辑独白"位移到"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事实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法官人为剪裁的结果。法官的素质、证据规则乃至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都会影响到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裁量,并最终影响到判决结果。因此,提高法官的素质、完善证据规则体系、增强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科学性,引入判例制度,是规范法官剪裁法律事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推理作为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审判中法官正确恰当地运用法律推理无疑能够增强司法判决的一致性和正当性。对法律推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法官加强法律推理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科学的司法裁判。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律推理,会对法官裁判案件大有帮助。但目前,我国的法律推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与法官裁判活动的结合不够紧密,未取得令人乐观的实质性进展,加强法律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基本司法原则的法哲学依据,讨论了。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认识论特征,指出了由于认识论原因,自由裁量原则上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法律推理是以法律规定和事实材料为前提推导和论证法律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而法律推理的有效性问题一直被理论界所关注,本文就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法律逻辑学科在最近三十多年中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学与用相脱节的问题。法律逻辑属于交叉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含的形式逻辑发挥着"固法"的价值,实质逻辑发挥着"活法"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法治建设的高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保证法律逻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兼顾形式逻辑与实质逻辑,同时,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为主旨,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适用法律的推理,既要遵从和运用人类思维共通的逻辑规则,也需考虑诸多与推理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必定会渗入其间,并影响最终的推理结果。多重主体因素渗入法律推理过程,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但这是排除不了、甚至不可缺少的。因此,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应将推理涉及的实质内容和人的主体因素及其影响纳入视野,建立起人的研究维度。法律逻辑学研究视角的调整,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现代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主流理论把裁判推理的有效模式刻画为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其缺陷在于忽视了法律规定的多样性和事实不明的可能性,特别是不能说明否定式裁判推理之有效性。重建裁判推理的有效模式,须以整体适用的思维反映裁判推理的实际,将所有那些或明或暗地起着实际作用的法律规范都纳入大前提之中,并且注意证明责任对裁判的特殊影响。由此,可以确立以充要条件假言规范命题为大前提的四种裁判推理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依据法律应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结果。无论是学术界中的“二要素说”,还是“三要素说”,法律后果都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必备内容。使用“法律后果”,避免了使用“制裁”作为法律后果仅指否定性结果的片面性,同时,也避免了与“行为后果”之混淆。法律后果与行为后果具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在后果承担的主体、后果的表现形式、后果的确定性程度、后果的对称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法律后果与法律效果是相互促进的,但法律效果属于价值评价范围,法律后果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范畴。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之间也存在着同一性、对应性、不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评价的维度一般地认为有形式、事实、价值和审美等几种,而法律的形式评价是指对法律概念、法律逻辑、法律原则和规则及法律的表述载体的评价。科学、合理的法律形式可以恰当、忠实地记载、反映和表达法的内容,对法律形式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法的内容,概括古今中外关于法的形式评价的论述及思想,可以得出法的形式评价的一些基本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适用、证据转换、刑事事实认定对附带民事事实认定的拘束力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提供理论上的一种革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法律假言推理是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推理,分析和探讨审判活动中法律假言推理的特征及其结构形式,旨在阐明为了获得可靠,准确的审判结论;除了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外,还需具备法律逻辑的基础知识,在逻辑的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定,进行有效的法律推理,力审判结论提供思维保证。  相似文献   

14.
张恒 《广东科技》2005,(5):43-44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的行为规范,并非是对社会现象的创设,而是对现有的社会现象进行规范。同时,法律不是一般的规范,它是对政策、规章、习俗、道德等总结、升华并赋予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本身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同样,作为国家细胞的企业,也应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健全、系统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法律逻辑教学应配合法学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以下必要改革:应明确法律逻辑教学对象主要为法学院学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应紧紧围绕训练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办案思维的逻辑和大陆法系法律推理模式;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苏格拉底问答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单纯的逻辑学和有题材特征的方法论逻辑,是信念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抽象,后者对信念形式的研究要兼顾题材的特性。法律逻辑属于后一种方法论逻辑,它的理论结构是3种方法论(法律推理、案情论证、修辞论证)与两种信念(恰当性、合情性)的对应。  相似文献   

17.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法律逻辑采用以论证为基础的方法进行构建时,法律论证的宏观结构分析以及证据推理、法律解释和适用的推理所使用的论证型式,就成为法律逻辑的两个基本问题。图解方法有助于诉讼双方理清各自的论证路线,也有助于裁决者整体把握诉讼双方的论证结构并进而评价其论证力量,更有助于裁决者在裁决书中向当事人和公众有力地证明判决的正当合理性。论证型式的使用,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丰富了证据推理的手段,而且赋予或增强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的正当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定罪的逻辑评价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犯罪成立理论分为三层次的定罪模式(德国、日本)、两层次的定罪模式(英国、美国)和平面型的定罪模式(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大陆)。三层次模式主要是按照先事实评价后价值评价、先客观评价后主观评价的思维过程展开体系,定罪表现为逐步排除出罪的可能性,最终认定犯罪。两层次模式是以肯定犯罪可能性的因素和否定犯罪可能性的因素的逻辑对立展开,定罪表现为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抗,看何方占上风。而平面型模式通过对犯罪构成要素的分类展开体系,事实评价和价值评价以及肯定和否定都同时蕴含在对每一个构成要件的评价之中。排除犯罪可能性的评价因素在平面模式中没有单独存在的逻辑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时静 《科技信息》2009,(16):170-171
驰名商标既是商品良好信誉和稳定质量的客观事实,又是须经法律程序认定的法律事实。它能给商家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缩短消费者的比较、鉴别时间,在我国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文章通过分析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提出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