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考察码头面板尾部开缝和面板上开孔2项措施对减小波浪对斜坡接岸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冲击的效果,在波浪水槽中进行了相应的规则波模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研究了开缝和开孔对面板上波浪上托力冲击特性、压强分布、上托力大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面板尾部开缝对冲击压的大小和位置有一定影响,对冲击压的影响和开缝宽度有较大关系.开缝对总上托力的影响有限.开孔后总上托力变小,并且开孔数越多,总上托力减小得越多.但板上开孔对减小冲击压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高效过滤器送风口扩散孔板的开孔情况影响着室内流场、室内空气洁净度、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扩散板阻力.对GF01-1.0型高效过滤器送风口扩散孔板的开孔情况时室内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风速仪、激光粒子计数器和微压计分别测量了扩散板开孔变化时室内气流分布、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扩散板内静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开孔率的降低,扩散板的阻力增大.在扩散板扩散越均匀、涡流区和回流区越小的情况下,洁净室自净时间越短.并且在不同的送风量下,形成室内均匀流场的扩散板开孔情况不同,所以高效过滤器送风口扩散孔板宜在额定风量下运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遮帘式板桩码头结构中土压力的传递机理,采用模型试验分别模拟遮帘式板桩码头结构和单锚式板桩码头结构的开挖过程,分析2种板桩码头结构中不同断面上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从2种板桩码头结构的弯矩分布和水平变形来看,结果与原型结构的变形形式相符;码头开挖后,在拉杆拉力相近的情况下,遮帘式板桩码头结构中前墙水平位移和弯矩小于单锚式板桩码头结构;当前墙上土压力减幅相同时,遮帘式板桩码头结构中前墙水平位移也小于单锚式板桩码头结构.遮帘式板桩码头结构体现了很好的遮帘效果.在远离遮帘桩的位置,2种结构的土压力减幅都很小,可忽略不计.遮帘式板桩结构中,越靠近前墙,断面上的土压力减幅越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电极结构的变化对除尘器中电晕放电产生的二次流与主流一次流耦合后形成的流场以及电场分布的影响,设计了线-传统板与2种不同结构的线-开孔板极配方式.在建立电晕放电和流场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COMSOL软件模拟研究了3种不同极配方式下的电除尘器通道内的电场与流场特征.模拟结果表明:电极结构对除尘器内部近板电场及流场分布影响较大.新型开孔板的近板电场强度高于传统板,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离子风对除尘器通道内流场的扰动逐渐减小.结果同时表明孔结构能有效降低近收尘极板流速,在入口流速为0.5 m/s时,新型开孔板近板风速相比传统板分别降低了14.58%和15.62%,入口流速为1.0 m/s时,近板流速分别降低了19.94%和20.20%.这一结果表明新型开孔结构能有效减小收尘极板附近流速,减少二次扬尘,提高除尘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软弱土地基深水板桩码头的技术难题,采用不同水泥掺入比的满堂式加固法和水泥搅拌桩加固法对软弱土地基进行处理,并与传统单锚板桩结构进行组合,研究组合式板桩码头结构的受力变形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泥掺入比满堂式加固软弱土地基主要通过增加刚度抵挡竖向和水平向的荷载,减少作用于前墙的侧向土压力;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大,整体承受侧向土压力作用增强,前墙的变形显著减小。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弱土地基,形成的搅拌桩桩体和桩间土共同协调了结构与土的受力状况,且通过限制前墙位移降低了锚杆的内力,减小了前墙内力。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锈蚀对新型剪力连接件抗剪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外加电流加速锈蚀法对间断式开孔钢板连接件进行快速锈蚀处理,以设计锈蚀率为变量设计3组共6个推出试件,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分别就开孔钢板与贯穿筋的锈蚀对连接件抗剪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锈蚀率较低时,开孔钢板的锈蚀会增大接触面的黏结力,从而提高结构的初始刚度与极限承载力;随着锈蚀率进一步增加,结合面产生的锈胀裂缝导致钢混之间的黏结失效,连接件抗剪性能大幅降低;贯穿筋在锈蚀率达到10%时,连接件极限承载力仅下降5%,初始刚度几乎无衰减。  相似文献   

7.
利用LS-DYNA3D软件,采用多物质Euler方法和流固耦合算法,研究了圆柱空间内近炸药处开孔平板结构的载荷特点.对近炸药处开孔平板结构周围流场状态,平板所受有效冲量与平板开孔位置、加载历史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计算了近炸药处流场的反射系数Pr/Ps.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位变动条件下板桩码头岸坡失稳的现象,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码头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码头结构受力变形规律以及潜在滑坡失稳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码头结构的建设,岸坡安全系数呈现上升趋势;水位变动对原始岸坡稳定性影响较为明显,板桩码头结构修筑后,墙前岸坡可能发生局部失稳破坏;港池开挖及后方回填后,板桩码头岸坡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码头结构的加固作用,岸坡潜在破坏模式为板桩墙后土体连同上部板桩墙发生绕底端向临空面方向的滑移变形.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矿用方舱内外的电磁屏蔽要求,同时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结合截止波导管的高通滤波性能,设计并改进了一种有效的通风窗结构。将多个方形波导管组成波导通风窗,以平面波作为外部干扰源,在0-20GHz频段内仿真分析了开孔面积、开孔数量以及开孔倾角对方舱内部电磁屏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个波导结构不变时,增大开孔面积不会提升方舱内部的屏蔽效能;而当开孔面积保持一致时,开孔数量越多,电磁屏蔽效果越好;适当改变开孔倾角能够提升方舱的屏蔽效能。以工作频率为3G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作为内部干扰源,模拟了方舱内部产生的电磁干扰对舱外环境的影响,结果证明所设计的波导通风窗结构能够很好地阻隔舱内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0.
夏热冬冷地区VDSF自然通风实验研究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作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城市,通过试验对位于长沙地区的一已搭建好的通风式双层皮玻璃幕墙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时热通道内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当玻璃间距分别为0.10,0.20,0.30和0.40m时,均可实现自然通风;当玻璃间距为0.30和0.40m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效果十分接近.对热通道内百叶的位置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玻璃间距为0.40m,百叶位于离外玻璃0.10m或位于热通道正中间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效果基本一致.结合Fluent软件分别对自然通风状态下通风式双层皮玻璃幕墙玻璃间距为0.30和0.40m,百叶位置位于离外玻璃0.10m及位于热通道正中间的情形分别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通风式双层皮玻璃幕墙自然通风下的最佳玻璃间距是0.30m,百叶离外层玻璃0.10m.  相似文献   

11.
公路隧道通风空气交叉污染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路隧道的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以及小近距隧道通风时,会出现排出的污染空气被吸入到邻近的竖井或隧道中的交叉污染,影响了隧道通风的效果。应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对竖井送、排风口以及两个隧道洞口的空气交叉污染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竖井送、排风口和两个隧道间的污染随着送、排风口高差(或隧道出、入口纵向距离)及横向间距的增大逐渐减小。建议:在进行隧道通风设计时,竖井送、排风口轴线间距不小于50m,风口高差不小于5m;两隧道洞口轴线间距不小于40m,纵向距离不小于50m。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专业软件Fluent6.0就某超大空间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送风速度,送、回风方式及送风口大小对超大空间气流组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送风速度为10m/s时,中间送风、顶部回风的方式适合于该超大空间,为最佳的气流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竖井型隧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交通隧道中。采用稳态与非稳态方法对火灾工况下竖井型隧道的气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竖井型自然通风口对高温烟气扩散的影响。研究认为,竖井自然通风口引入隧道外冷空气,显著降低火源端部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温烟气对火源处隧道顶板的破坏。通过竖井引入新风,显著降低火源附近的有毒气体浓度,改善了火灾救援条件。火灾产生的有毒烟气由隧道洞口集中排放转变为竖井自然通风口分散排放,这对制定火灾救援、人员疏散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隧道所设置的竖井自然通风口方案可满足火灾情况下人员逃生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湿热地区气候特殊,医院通过空调系统进行通风导致其运行能耗巨大。医院住院部的大部分公共空间在合理分类和布局的情况下,可以并且有必要通过自然通风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使用者的热舒适要求,改善建筑内部空气质量,同时有效节能降耗。天井是湿热地区建筑常见的气候适应空间,文中以我国湿热地区代表性城市广州(23.1°N,113.3°E)作为研究地点,以复廊式住院楼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医院住院楼模型的CFD模拟实验、分析湿热地区全年适宜自然通风的时段,探究天井空间的设计要素对复廊式住院楼护理单元公共空间自然通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医院复廊式住院楼设计中,相较与无天井布局,天井空间可以有效改善复廊式住院楼护理单元公共空间自然通风性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天井的平面形式、位置和高度,可以使医院复廊式住院楼各层护理单元公共空间获得满足人体舒适的自然通风;合理设置住院楼建筑首层的进风口位置,可增大全年自然通风潜力,以广州地区为例,该区域除南向外,东南、东北和北向都有较高频率的自然风,因此,除在建筑首层南向外,还宜在东南、东北和北向设置部分进风口,以增大全年自然通风潜力。  相似文献   

15.
溶液除湿系统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提高溶液除湿系统节能优势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提高其再生子系统的效率.本文采用已得到实验验证的填料塔模型和逆流换热器模型,分别描述再生塔中溶液—空气传热传质过程和空气—空气换热器中逆流换热过程,然后用正交设计法安排数值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确定了各运行参数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再生塔内水份蒸发速率作实验指标时,重要参数包括溶液入口温度和浓度、干空气与溶质之间的质量流量比率、再生空气入口温度;以再生塔再生效率作实验指标时,干空气与溶质之间的质量流量比率以及溶液入口温度是重要参数;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再生塔内水份蒸发速率和再生效率都没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送风风速0.25~2m/s及乘客位于车厢前、中、后部时咳嗽产生飞沫的蒸发、沉降和扩散运动.结果表明:飞沫喷出后迅速蒸发;当车厢进风速度小时,大粒径飞沫迅速沉降,小粒径飞沫在空间停留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当进风速度大时,大粒径飞沫在空间停留时间变长,传播更远,小飞沫停留时间变短;综合考虑,本模型条件下推荐车厢进风速度为1m/s.患者位于车厢前部时,飞沫主要沉降在车壁,其次为地面;患者位于车中部和后部时,飞沫主要沉降在人及座位上,其次为地面;相较于前部和中部,患者在车厢后部咳嗽时飞沫影响范围大.本研究可为公交车内通风和消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自然通风是一种节能的被动式通风冷却技术,其原理是在由温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压的作用下驱动室内空间的空气自然流动,与机械通风相比,自然通风具有显著的节能优点。太阳能烟囱利用太阳辐射加热烟囱通道内的空气,提高温差,从而强化自然通风。本研究介绍了太阳能集热墙体(Trombe)式和倾斜集热板屋顶式两种典型太阳能烟囱的结构及其强化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影响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太阳能烟囱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太阳能烟囱的高度和深度(玻璃盖板与集热墙的间距)影响烟囱内空气的温升以及空气的自然对流的流动特点,从而影响了太阳能烟囱的自然通风流量。空气流量随着烟囱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烟囱深度超过一定值后空气流量不增反减。当烟囱的深高比超过2.5后,烟囱出口端会出现逆流,从而抑制了通风量的增加。集热墙的结构以及倾斜角度对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的理论方法包括基于能量平衡分析的模型和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研究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捕风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自然通风技术,在气候温和地区,比如英国的建筑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基于广泛使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商用软件Fluent,对一种常见的方形截面捕风系统的通风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0.5 m/s、1 m/s、2 m/s、3 m/s、4 m/s、5 m/s、6 m/s风速和0°至45°范围内4个风向角条件下500 mm边长的方形捕风系统模型.CFD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低风速下吻合良好,认为在高风速下有相对较大的误差是由于空气进口的均匀性变差引起的.通过模拟图像能够观察到捕风装置风道内部详细的气流运动,这样就很容易确定使用实验手段难以辨别的4个风道的送排风作用,从而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给出改进的计算结果.对捕风装置的性能与外界风速和风向的关系也做了讨论.与风道测试相比,CFD软件容易方便地得到结果,为设备的改进发展提供全面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利用自然通风的畜禽舍,开窗方式对舍内空气流动状态、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有重大影响.建立平顶式、单坡式、双坡式、钟楼式和半钟楼式5种不同开窗方式下的猪舍模型,基于CFD计算平台Fluent软件对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猪舍在不同开窗方式下舍内的气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猪舍类型与开窗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开孔率越大,舍内进气量越大,越利于自然通风;猪舍类型与开孔率相同情况下,适当增加开窗数量,尤其是增加进气窗口数量,有利于调节气流在舍内形成良好的气流组织;开孔率及开窗方式相同情况下,平顶式与半钟楼式猪舍通风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猪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半敞开式大空间建筑空调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半敞开大空间建筑内空调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指出了环境气象参数、半敞开式建筑空间特点及空调送风方式与参数等是影响半敞开式空间建筑内空调温度场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重点模拟了在环境空气穿透建筑空间或静风条件场合,采用地下送风方式时,半敞开式空间建筑空调温度场与环境空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