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系统(SAFE)和同时蒸馏提取技术(SDE)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已发酵18个月的金华火腿皮下脂肪气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感官评价.SAFE和SDE法分别检测并嗅闻到40种和2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对脂肪气味贡献度较大的10种关键性化合物分别是:己醛、庚醛、二异丙基二硫醚、辛醛、反-2-辛烯醛、3-甲基丁酸、反,反-2,4-癸二烯醛、γ-癸内酯、γ-十一内酯和苯乙酸.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mg)的苯乙醛(PAA),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此外,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缺少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通空气加热方法将猪脂调控氧化,随氧化时间的延长(1、3、4h)获得3个感官气味有代表性的样品(过氧化值分别为45.5、158.0、271.5mmol/kg)。由于香气分子一般有强亲脂性,难以用溶剂萃取法从脂肪中分离,利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的高真空蒸馏及液氮冷凝优势,在50℃下将调控氧化猪脂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蒸发分离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条件温和、不使用有机溶剂的优点。蒸发分离的组分用GC-MS和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AEDA/GC-O) 分析香气物质构成。结果表明,GC-MS分析共鉴定出91个化合物,醛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酸类。其中氧化程度处于适中的样品(过氧化值158.0mmol/kg)有油脂香特征,GC-MS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最多且含量高;而氧化程度低(45.5mmol/kg)的样品有青草香,氧化程度高的(271.5mmol/kg)样品有刺激性气味,这两个样品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及含量均较少。3个样品中含量较高的前5个化合物均是己醛、(E)-2-庚烯醛、(E)-2-辛烯醛、1-辛烯-3-醇和己酸。AEDA/GC-O分析共鉴定出39个香气化合物,以醛类为主,仍为氧化程度处于适中的样品中鉴定出的香气化合物数量最多。1-辛烯-3-醇、己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E)-2,4-癸二烯醛、戊醛在3个样品中稀释因子均较高,为猪脂调控氧化不同程度均具有的重要香气成分。希望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脂肪调控氧化机制及完善“脂肪调控氧化-热反应”制备肉味香精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顺(反)-二氨基二苯并-14-冠-4、顺(反)-二氨基二苯并-18-冠-6和苯酚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和偶联反应合成了4个新的顺(反)-4,4′-双(4-羟基苯基偶氮)二苯并-14-冠-4(化合物1和2)和顺(反)-4,4′-双(4-羟基苯基偶氮)二苯并-18-冠-6(化合物3和4).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确证.发现反式-构型的化合物2和4的熔点高于顺式-构型的化合物1和3的熔点.  相似文献   

5.
以顺(反)-二氨基二苯并-14-冠-4、顺(反)-二氨基二苯并-18-冠-6和苯酚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和偶联反应合成了4个新的顺(反)-4,4′-双(4-羟基苯基偶氮)二苯并-14-冠-4(化合物1和2)和顺(反)-4,4'-双(4-羟基苯基偶氮)二苯并-18-冠-6(化合物3和4).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确证.发现反式-构型的化合物2和4的熔点高于顺式-构型的化合物1和3的熔点.  相似文献   

6.
报导用无分流进样及毛细柱气相色谱分离昆虫外激素组分中几何异构体的初步结果。用合成的马尾松毛虫雌性引诱外激素三个组分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醇 (Z - 5,E - 7-DDOL) ;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 - 5,E - 7-DDA) ;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 (Z -5,E - 7-DDP)及它们的几何异构体作为标准化合物来探索分离进样方法。用非极性的OV -1 0 1熔融硅弹性毛细柱可分离这三个组分的顺反与顺顺、反反异构体。用极性PEG - 2 0M弹性毛细柱又可将顺反及反顺异构体分离。  相似文献   

7.
8-甲基-顺-6-壬烯酰(3,4-二甲氧基)苄胺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草醛和6-溴己酸为起始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辣椒素类似物8-甲基-顺-6-壬烯酰(3,4-二甲氧基)苄胺.一方面, 先将香草醛羟基进行甲基保护后转化为肟, 然后经金属法还原产生重要的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苄胺;另一方面, 首先利用固相反应将6-溴己酸转化为三苯基膦盐, 再经Wittig缩合反应制备8-甲基-顺-6-壬烯酸, 最后将产物与3,4-二甲氧基苄胺反应合成目标产物.利用IR、NMR等结构表征, 表明经该法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lithic material sorptive extraction,Mono Trap)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对高盐稀态酿造酱油气味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应用正交试验对Mono Trap方法中捕集剂的类型、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萃取条件为Mono Trap类型RGC18-TD、萃取时间60min、萃取温度50℃。这一条件下能最大程度萃取吸附样品中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实验整体准确度和重复性良好。采用Mono Trap-GC-O-MS和SPME方法对高盐稀态酿造酱油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和比较,Mono Trap方法共鉴定出气味活性化合物56种,包括醇类9种、酮类5种、醛类7种、酯类9种、呋喃类6种、酚类3种、吡嗪类10种、有机酸类2种、含硫化合物4种、其他化合物1种;而SPME方法检测到55种气味活性化合物,且富集到的物质含量低于Mono Trap方法。与SPME方法相比,Mono Trap方法具有萃取量大、操作简便、回收率高等特点,在酱油的气味成分萃取上具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今后酱油气味活性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虎纹蛙肌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提取的风味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包括醛类、酮类、醇类、芳香烃类、酸类、呋喃类、酯类、酚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总量的63.50%.3-甲基丁醛、己醛、(Z)-4-庚烯醛、(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苯甲醛、1-辛烯-3-醇、2,3-戊二酮、2,3-辛二酮、2-戊基呋喃、乙酸乙酯和二甲基三硫等可能是构成虎纹蛙肌肉特征风味的重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GC/MS联用仪对刺梨籽乙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了31个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25个化合物,占总提取的93.16%。其主要成分为香草醛(21.06%),苧烯(16.20%),(Z)-2-庚烯醛(7.95%),香草醇(7.45%),(E,E)-2,4-癸二烯醛(5.98%)。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新鲜番茄汁、西瓜汁、黄瓜汁、橘子汁、菠萝汁及胡萝卜汁的稳定性及稳定时间.通过分析各种果蔬汁的色泽、滋味、香气、酸值、澄清度在放置期间的变化.实验发现:各种果蔬汁在制备30 min后其色泽有较大变化,尤其是西瓜汁、桔子汁及黄瓜汁;在制备10 min后各种果蔬汁的滋味、香气持续下降,放置3 h后,黄瓜汁、菠萝汁、胡萝卜汁、桔子汁及番茄汁出现异味,放置1 h后西瓜汁出现异味;放置10 min后,各种果蔬汁的澄清度随时间增加持续下降;果蔬汁放置后期的实验显示,7 h后出现肉眼可见变质现象.实验表明,新鲜西瓜汁、黄瓜汁、番茄汁、胡萝卜汁、黄瓜汁及西瓜汁应在制作后30 min内饮用,以最大程度保留其风味和滋味,而不宜1 h后饮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西瓜种植面积185.2万hm2、产量7484.3万t,分别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53.3%、总产量的67.4%。西瓜生产的季节性较强,上市主要集中在6~8月,为避免西瓜产期集中造成的浪费,西瓜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其中西瓜汁是最为适合的一种深加工产品。由于存在较多热敏性成分,加工过程使西瓜汁的营养物质受到极大损失,严重影响西瓜汁的风味。综述了西瓜汁风味形成途径、关键香气成分,以及国内外采用传统热加工和现代非热加工方式处理对西瓜汁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和风味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加工过程中西瓜汁品质和风味的保持措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3种福建省柚子汁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了溪蜜柚汁、平和红柚汁、度尾文旦柚汁的挥发性成分,并计算了这3种柚汁中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值.结果显示,溪蜜柚汁、平和红柚汁、度尾文旦柚汁中分别检测出了23种、17种、1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溪蜜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反式-3-己烯-1-醇(765.26μg/L),平和红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正己醛(175.21μg/L),度尾文旦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d-柠檬烯(21.99μg/L).柚汁香气值计算结果显示,溪蜜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1-辛烯-3-醇、正己醛、2-甲基丁酸乙酯等,香气主要表现为蘑菇气味、青草气味、香甜气味等;平和红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正己醛、癸醛、顺式-3-己烯醛、辛醛、芳樟醇等,香气主要具有青草气味、水果气味、柑橘气味、香甜气味等;度尾文旦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癸醛和正己醛,香气主要由水果气味和青草气味组成.  相似文献   

14.
豆腐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 (SD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分析技术,研究了豆腐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44 种化合物被检出,其中包括12种醇类、12种醛类、10种酯类、2种酮类及8种其他化合物.从化合物的香气活性值可知,(E,E)-2,4-癸二烯醛、二甲基二硫醚、3-甲基丁醛、丁酸乙酯、2-甲基丁醛是豆腐挥发性风味的重要组成成分,芳香味、卷心菜味、果味、可可味等构成了豆腐的特征风味.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大枣女贞子浸提方法,并将大枣汁与女贞子提取物按比例混合,可制得具有大枣女贞子特有的天然香气和滋味的保健饮料.采取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了产品的合理配方.  相似文献   

16.
对6个品牌的山西老陈醋样品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成分,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发现乙酸、苯甲醛、糠醛、2,3-丁二酮和四甲基吡嗪为5种主要的特征风味物质,其ROAV值占总体的96.74%。依据味觉强度值(TAV)评价山西老陈醋整体滋味,结果表明:乙酸和乳酸为山西老陈醋的主体酸,其TAV分别占总酸的34.03%和63.80%;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对整体滋味贡献较大,其TAV分别占总氨基酸的16.88%、21.34%、13.42%和18.37%。风味轮分析发现,酸香和烘烤香是山西老陈醋最主要的2个香味特征,其次为坚果香、奶香和甜香;酸味为主体滋味,苦味、甜味与酸味共同协和互补,并伴有少许鲜味。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老陈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手工榨汁和机械榨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51和54种挥发性成分,机械榨汁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峰面积高于手工榨汁.通过气相色谱-嗅觉检测法(GC-O)分析,发现两种橙汁中呈现气味的化合物分别有31种和29种,机械榨汁中香气强度较高的是丁酸乙酯、辛醛、芳樟醇和癸醛,手工榨汁中香气强度最高的是柠檬烯和芳樟醇.气味轮廓分析发现机械榨汁的橘香最强.手工榨汁的花香最强.机械榨汁除脂肪味外,其他类香气均高于手工榨汁.榨汁这一工艺过程对橙汁的香气有所改变,辛醛和橙香醛这些具有橘香气味的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天然西瓜汁饮料澄清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壳胺应用于天然西瓜汁的澄清,其总酸度、pH、氨基酸总量变化甚少,维生素C稍有降低,蛋白质损失较大.以最大吸收波段的吸光度控制色度,总可溶性固形物控制甜度,适当添加香精调节风味,可配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天然西瓜汁饮料.若设计日处理西瓜6吨生产线一条,可日产250ml易拉罐西瓜汁3万罐,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草鱼鱼肉的风味品质,以池塘养殖草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处理草鱼0、1、4、7d。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筛选出不同处理时间草鱼鱼肉中的关键气味物质;同时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室内微流水处理对草鱼鱼肉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流水处理时间对草鱼鱼肉中气味成分的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草鱼鱼肉的风味前体物质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关键气味成分中呈青草味的己醛、呈鱼腥味的庚醛、呈绿霉味的(E)-2-戊烯醛和1-庚醇等不良气味物质相对含量降低,滋味物质中呈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累积,呈苦味的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从而改善了草鱼的肉质口感和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20.
优化了电子鼻录入香精及产品气味信息的方法,在该录入条件下实现了电子鼻区分香精及对应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气味信息的变化.对2支香精及对应产品在常温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的气味变化进行了追踪,并通过对不同气味信息建立模型,分析了香精及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气味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