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解后循 《科技信息》2013,(17):296-297
科学(指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它来源于哲学。西方有西方的哲学,中国有中国的哲学,由此西方产生了西方科学即现代科学,中国产生了浑天说、盖天说、中医学等中国传统科学。西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本文通过对西方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及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探寻我国现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对当前我国实施科学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导当今的社会,现代的文明可以说就是科学的文明.然而,科学的发展要有科学文化的土壤.中国科学要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就必须认真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初年以中华学艺社为首的一批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民间科学社团借鉴西方科学社团发展的经验,通过创办科学刊物、召开学术年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科学体系的构建体现在下述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和谐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因素对科学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论、德为先的人本倾向、中庸的处事哲学以及官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中国文人对科学的执着,让中国文人在追求科学创新的过程中背离科学精神,使中国科学创新之路举步唯艰.当今,培植催化科学创新的文化元素,营造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氛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对科学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论、德为先的人本倾向、中庸的处事哲学以及官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中国文人对科学的执着,让中国文人在追求科学创新的过程中背离科学精神,使中国科学创新之路举步唯艰.当今,培植催化科学创新的文化元素,营造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氛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1919-2009年,中国当代文化经历了90年的科学发展之路:"五·四"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与发轫,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化的百年科学发展历程,即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科学主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其内容来看,还是从其赖以存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来看,都具有非科学主义因素,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反科学的倾向。科学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六次大的转移,弄清楚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对于科学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预言通过30~50年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生成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会诞生不同的科学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不出西方意义的科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能为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养料。  相似文献   

11.
图书推介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0):123-123
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 刘大椿,吴向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定价:39.80元 通过叙述16~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回答了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刘柏涛 《开封大学学报》2010,24(2):36-38,59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产物,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多心理学问题上看法相同或相似。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既要科学化又要本土化,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其内容来看,还是从其赖以存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来看,都具有非科学主义因素,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反科学的倾向。科学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约必然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触及到一些基本理念: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影响?笔者从大学发展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近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形成"两种文化";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走向整合是现代化运动发展的一种文化需求,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修复、整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这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强项、优势是人文文化;弱项、不足是科学.因此在大学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仅要扬长(人文)补短(科学),更要注重二者的互补融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更应注意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文化科学发展的视野,对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起源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通过论证易经生成之三部曲: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1], 揭示了"易"之卦爻象数源于自然,易经之本在象数,其精髓乃"道法自然".由此不仅提升出中国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人文教化,而且开出了中国古代生成整体论的"科学"和数学算法体系.文章揭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总源头所蕴含的自然、占筮、哲学、"科学"等 "多维立体结构",试图澄清其中相互关系与不同层次.主张从当今文化科学发展的高度,揭示与彰显易经象数本有的自然、数理与"科学"蕴含,赋卦爻辞以新意,开辟易学创新之道.并试图由此为厘清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线索,超越西方近代科学的机械构成论与主客二分之认识论,探索中国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文化资源与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8.
对原始创新的推崇以及对科研学术乱象的深刻担忧,正在激起全社会对"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科学文化"的强烈诉求。未来,中国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的"圈子文化"走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全球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建设经验回答了中国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科学文化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参照。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对于支持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建设中国科学文化需要在科技体制与文化体制双重改革下进行主动培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基因与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出发,认为中国古代不但有技术,而且也有科学,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科学体系;它的发展与西方科学的发展有明显的对应和互补关系,在总的发展路线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平行性,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