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朝庭 《广东科技》2011,20(19):62-64
曾处风口浪尖的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前段时间再起波澜,今年年初香港科大三位教授先后退出南方科大筹建团队,既而发文抨击南科大;6月底,南科大再次出现学生集体退学事件,令学校在最困难的发展时段“雪上加霜”。南科大应该怎样解决困难,教改之路才能继续下去?我们也许能从香港科大的成功办学经验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相似文献   

2.
9月2日,备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正式揭牌.南科大获得招生权后的第一批188名新生和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第一校区参加了学校的揭牌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 3年来,南科大进行的高教综合改革试验,始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反映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新模式的一种期冀,人们希望这只搅动中国高等教育的"鲶鱼"能够促使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回归,能够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闯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公证员在证据保全活动中,除了具有公证证明人、现场监督人身份外,能否还可以担当录音、录像、制图及必要的简单鉴定和勘验等角色,即公证员能否具有“多重身份”,究竟哪些“专业性”问题应该属于公证员“止步”的范畴,尚无具体规定。事实上,在证据保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的“多重身份”不会因专业性存在或者难以界定而改变“多重身份”,公证员的“多重身份”是客观存在的,受到侵害或发生意外事件时,当事人常常利用公证员特殊的“多重身份”来保全证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用身份论与标记模式理论,对“人民日报”“南京发布”“头条新闻”和“老年之声AM1053”4类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闻叙事中,老年指称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发现:就使用频率而言,有标记性指称语多于无标记性指称语;从具体分布来看,类指指称最多,其次是亲属指称、姓名指称等。除使用无标记性指称“姓名”建构老人的确定性个体身份之外,微博新闻还使用大量的有标记性指称语来建构老人的群体身份和关系身份;有标记性指称语和无标记性指称语之间的连续变异展现出老年人身份的动态建构,即个体身份内部的互动,个体身份向关系身份、个体身份向群体身份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5.
承轩 《创新科技》2012,(4):40-41
<正>据新华网2012年4月24日电,教育部日前向广东省政府发出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部同时要求该校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南方科技大学从亮相起,就被赋予了有别于国内其他任何高校的独特品质。一流研究型大学、自主办学、去行政化等,它在办学目标和定位的每个具体层面,都直指现行大学体制的痼疾。然而,南科大的发展还是需要官方认可。当教育部终于发文同意转正时,我们不得不担忧,南科大的改革是否还能坚持?  相似文献   

6.
Fairclough三维框架结合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以解构的方式解读话语。以该框架为基础,对米歇尔·奥巴马2012年民主党大会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发现,米歇尔在话语中动态建构了多重身份,在刻意突出其“母亲”和“第一夫人”身份的同时,忽略其种族身份。在米歇尔身份建构的背后隐藏着具有欺骗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目的是赢得选民、媒体的信任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0,(10):18-19
就在人们为真假“曹操墓”争论不休之时,又传出了“反曾派”中出现身份造假消息——网络红人、“反曹”旗手闫沛东身份遭疑。这无疑给本已胶着的“曹墓”之争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7月 2 2日下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中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 ,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程艺 ,中科大秘书长潘忠孝 ,中科大工程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伍小平 ,中科大理学院副院长周先意 ,绵阳市副市长黄正良、市政府副秘书长雷百灵等出席了签字供式。经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友好协商 ,双方达成了以下协议 :1.两校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中科大长期对西南科大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给予指导和帮助 ;2 .5年内 ,中科大承担西南科大 10 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 ,包括西南科大…  相似文献   

9.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1.
身体的阴阳     
陈迎辉 《世界博览》2009,(24):73-74
在身体背后,都有身份的操持。认可“温柔”或“孔武”,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某种社会身份的认可。不过在多元的消费社会,变化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者”的身份意识有利于博士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学术研究是博士生身份意识的原点,但目前我国博士生“研究者”身份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博士生身份定位模糊、学术使命缺乏等问题出现。为此,应该大力倡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以此还原博士生的研究者身份,唤醒他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战争影视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参战军人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金属牌——军人身份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士兵牌”。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许多尸体无法辨认被随便掩埋。这时,“士兵牌”对死者的身份确认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很多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入到“士兵牌”,使这小小的身份牌今非昔比。电子“士兵牌”美军目前使用的“士兵牌”的铭文是采用光电技术雕刻的,成本低且美观大方。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士兵牌”上除了通常的标志,如姓名、部队番号、社会保险号、军衔、服役军种(A为陆军、J为海军、AF为空军、USMC为海军陆战队)、血型…  相似文献   

14.
<正>扫描面部特征,后台自动识别身份,相关的家庭住址、教育程度、驾照等信息也将按需呈现。这种情景在武汉正变为现实。近日,武汉创新推出的“电子证照”应用到“市民之家”治安窗口。办事群众通过手机APP“刷脸”,无须出示居民身份证,即可证明“我是我”。这种“刷脸”认证今后将被推广到网吧、酒店等更多需要实名认证的场景。武汉“市民之家”公安办事窗口负责人雷骥介绍说,“电子证照”基于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  相似文献   

15.
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时,构成共同犯罪。对这一点,学界几乎没有争议。但“构成共同犯罪”并不等于认定罪名。如何认定其罪名呢?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前提,就是所谓“不具有特定身份者”包括两种主体:一为无身份者,这是与身份犯相对应的,如盗窃罪中的犯罪主体;一为彼身份者,这是与其他身份犯相比较而言,如国家工作人员是贪污罪中的特定主体,而公司、企业人员则为职务侵占罪中的主体,这两种主体彼此之间就属于其他身份者。而在此,本文重点讨论前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政治身份的坚守与策略的具体实施上出现了悖反:一方面,她真诚地坚守自我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却一次次误入行为失当与道德滑落的歧途。本文试图对此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源式的分析,通过其身份意识的追求与坚守,信仰与策略的悖反、文本的巨大损伤等角度,具体阐述丁玲在“器”与“道”的二律悖反中所产生的困顿与焦灼。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策划下,日本佐藤政府于四月六日至七日在东京召开了所謂“东南亚开发部长会議”。以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会議的有:老撾万象当局、“馬来西亚”、菲律宾、南越傀儡集团、泰国、新加坡。以观察員身份参加会議的还有柬埔寨駐日大使館代办。另外,印度尼西亚的新任駐日大使也以“观察員”身份出席了会議。这是战后日本首次出面召开的“国际会議”,佐藤政府十分重視,除佐藤本人亲致开幕詞外,还派了椎名外相等十三名閣員級人物与会。会議討論了农林水产、交通运輸、“工业先进国和国际組織給予(东南亚各国)的經济和技术合作問題”和“加速地区发展合作和其他重要問題”等。而主要討論的是所謂与会成員的“經济开发”基本方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