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你在乘坐高层电梯时,是否注意到一句常见的提示——“遇到火灾时请不要使用电梯”?也许你觉得这不难解释:万一有人在电梯中,电又断了,就会被困在电梯中出不来。我最初也有这个想法,因为这样的解释直观易见,符合我们对电器设备的常识。也许另外有相当一些人也同意这样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扩展的热自燃理论:自点火中的临界性、转变性和温度时间历程”。在完成这篇论文的研究中,“能否达到一篇博士论文的水平”是常常出现在心中的问题,兴奋点在此,于是常去图书馆看看写得不错的博士论文,了解他们的研究面貌。后来,导师彼得·格雷教授认为这个博士论文的工作“对了解温度具有空间分布的系统作出了相当显著的贡献,在一系列的研究中,解决了许多经典问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因为这项工作和其他的工作,我后来得到了一系列荣誉。  相似文献   

3.
 我是怎样想到周期律的呢?周期律又是怎样和博士生的攻博有关的呢?这源于我的一个奇怪的想法——每天,人们忙忙碌碌地生活、工作,一个中国,13亿人,地球上几十亿人,忙忙碌碌,这种现象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为政治不为战争(这里只是说投入“政治”和“战争”的人极少),这些应该归因于什么呢?历史上千千万万的公众,他们曾经是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他们在地球上美好地生活过,在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为了写好“主编心语”,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次的内容,要和博士生以及博士生导师当前的工作环节有所结合。现在是5月中,有一类事儿悄悄地要热闹起来了,这就是暑期快到,一部分博士生要答辩、毕业、就业。今天就从这里谈起。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博士生和博导都该进入了科研工作逐日紧张的状态。这当然会带出来些许的焦虑。若你当真有这样的体念,我建议你不妨看一遍本刊从2007年第9期到2009年第19期上的“主编心语”栏目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此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面对博士生们必定会碰到的各项任务和那些挥之不去又时不时会冒出来的焦虑。如果你是一位博导,希望你能帮助(协助)博士生善用文中的各项务实建议。如果你是一年级刚进入研究的博士,就从头读一遍此文,34篇文章基本是按你目前进度相关的顺序安排的。二、三年级的博士可以跳着看或读一下去年本刊“主编心语”栏目单期所发的文章(《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中相关篇目,第36期封一刊登了18篇文章的目录。  相似文献   

6.
 我不记得我攻博时,有我的导师给他们的博士生们一起开个会或集中起来讲个事、布置个工作。导师找我或我找导师就是简单的见面,敲门进去,谈完即走。有博士生人人需要被提醒的事,是用便笺,放在信报箱中给大家的。这些文字我还保存着一些,比如有一次提醒我该开始写博士论文了。有一张便条甚至说他出去开会了,某一天到某一天不在系里。更多的好象就是导师要找我了,从信报箱给我一个小条。偶尔就直接放我实验室的桌子上。你可能会说,打电话不是更快?但我的记忆中这种电话的确没有。这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博士生绝不是只有我一个。在我想找他(他是系主任)时,我也是写条子给他的秘书转交。对于另外一位当系里reader(相当于副教授)的我导师,则把纸条贴在他的办公室门上。顺便说一句,我和他们“其实也是来往不多,但不是没有,只感到他们很忙,多数时候我找不着他们”[1]。  相似文献   

7.
 我申请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在1985年。1983年12月底我回国了,在1984年的某一天,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一位热心的留英学长跟我介绍说,可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申请基金,于是,我在1985年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没想到,当年就被批准了,获得了3年共1.5万元的资助。从那以后的许多年中,我一直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似文献   

8.
 与导师的交往,是我在《科技导报》上为博士生撰写“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1-2]的重点之一。在到有关高校为博士生作同名报告时,也是重点。也因为如此,在这两个场合,都是一开始就讲。  相似文献   

9.
 “主编心语”栏目文章2011年写到年底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来了:2012年“主编心语”怎么写?  相似文献   

10.
 去年写“主编心语”,选择了交替写2个系列的形式,一个系列大致谈博士生们要碰到的那些事,取名“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另一个系列则大致谈博士生导师要碰到的那些事,取名“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记得去年有人问我,这样来回写,吃力不吃力。意思是这样,原话也记不清了,甚至自己如何对答的也忘了。当然2个系列的“主编心语”到年底第36期,也顺顺利利写出来了。这多少有点像早上吃早饭,中午吃中饭,互不打架,所以从年初也就从没担心过,也说不出其中的理。  相似文献   

11.
 后悔上了大学,是当前的社会现象之一.有一位叫韩培印的父亲,被媒体誉为“勇敢的父亲”,他就不时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我今天早上读了这个故事,既受到深深的感动,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位父亲在潜意识中也许视大学为“挣钱培训班”,或者视上学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样说是错的,但这毕竟是他的实际生活史.2002年开始,在儿子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在儿子就要毕业的日子里,大学生就业已经十分不顺,2006年即使学的是当年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也不好找工作了.他儿子最后在青海找到了一份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这收入还没有韩培印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本文省略了其中感人的情节).2012年第2期《年轻人》杂志刊登了韩培印的故事.文中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此片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奖.  相似文献   

12.
 你是一位博士生导师,你在指导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位攻博之中显露着专业才华的博士生,你会怎么想?你当然会受到青年学生才华的激励,但这之后你的遐想值得你采用慎重而节制的姿态.  相似文献   

13.
 在九月迎新的氛围中与刚刚报到的博士新生见了面,多数博导就会在脑子中想到博士生参与哪个课题最合适,科研任务多的那些博导这样的思考在前一学期就在脑子中多次出现。新生也不例外,他们最关心自己将要从事的科研能否及早定下来,为此,总是会追问自己的导师。的确,搞好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是博导和博士生之间一个不言自明的共同认谈。能够通过科研承担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任务,也许是教师职业之中完全不同于几乎所有其他岗位的一个方面。这样的任务让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令人兴奋的职业。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话语体系中,许多人会被“一位著名科学家又培养出了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的故事所激励。博士新生期盼着自己的导师就是故事中的前者,而导师又何尝不想像学生是后者。尽管这样的故事并非天方夜谭,你总可以争辩说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占科学家们的总数连百分之五都不到了。  相似文献   

15.
 有问“科研是什么”的,但没听说过问“科研是什么形象”的。当然,我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它似乎值得一问,掰开葫芦看究竟是搞科研的人们的一种本能嘛。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看许多资料,才知道同是在科技领域,学术类工作与非学术类工作(职业)是有所不同的。这当然是因为我主要是在大学工作,只有学术类工作的经历。本文列举以下15点不同,博士生和导师们了解它们是有益的,特别是准备就业的博士生。  相似文献   

17.
 “潜规则”从字面看也让人清楚这是一些不易发现(亦即不常明确)的规则,不像那些对于博士生的明文规定,可供每一个人参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高中的学习开始,博士生们一直习惯于书面语言的叙述方式,在种种不同内容的文字中,撰写者往往采用“宏大”的观点和视角,从“正而又正”的正面文字入手,说明那些他们想要说明的各科内容和道理。这样的语言风格当然无可厚非,但阅读这些材料感觉总是少了分析和智慧的成份,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也会死板起来。最近听说[1]国外有些机构现在已经禁止电脑幻灯片(PPT)演示,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演示会禁锢思想,使大脑麻痹(当然,许多人认为21世纪是PPT的世纪)。可见大家都在关注语言的这个性质。为此,博士生应该掌握一些叙说带有分析和智慧的话的技能,特别是那些包含“潜规则”的叙述。以下是从“主编心语”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摘的话,它们或多或少是关于你的攻博有益的“潜规则”,你可体会到中间的分析性和“智慧”成分(全文可见《科技导报》2007年第25卷第9—24期和2008年第26卷第1—17期、19期)。  相似文献   

18.
 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在叙述黛玉初进贾府时,有一个小小的情节一闪而过,最初让人感到也就是日常的对话,仔细想来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19.
 我自己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在伦敦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就本文题目所说,谈点感受,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中有一类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或许可以命名为“称量现象”。一个人的品行是好是孬,一件事的份量孰轻孰重,人们心中似乎有一杆“称”,大家的评判通常会令人震惊地一致,特别是真相被公之于众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