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元代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歌颂型”喜剧,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该剧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李逵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一种新发现、新创造,提供的是一个与众不同而又似曾相识的审美对象。李逵具有主观性、热心肠、同情心、急性子等性格特征,疾恶如仇与天真烂漫矛盾地、喜剧性地统一在一起,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从李逵形象、结构艺术、曲白曲调、喜剧性格等方面探讨了构成《李逵负荆)独特审美价值的诸种因素,肯定了作家的审美贡献。  相似文献   

2.
喜剧是笑的艺术。它通过令人捧腹的情节和个性鲜活的人物,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喜剧有讽刺喜剧,有幽默喜剧。前者用于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鞭挞丑类;后者用来讴歌、塑造正面人物,颂扬正义。康进之的元杂剧《李逵负荆》就是一出优秀的幽默喜剧。在众多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元杂剧中,它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一阵阵欢畅会心的笑声中,领悟了作品的底蕴,喜爱上了刚直、可爱的主人公李逵,收到了其它元杂剧难以比及的喜剧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与泰山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宋元水浒话本、水浒戏到《水浒传》,无不屡屡写到泰山的场景。本文对《水浒传》中出现的泰山名物、风俗逐一考索,察其史实背景,辨其时代特征,以此对《水浒传》与泰山的文化联系略作管窥,兼对小说的成书时代试作蠡测。  相似文献   

5.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分析可知,《水浒传》对于儒释道的宗教态度是一种既不批判也不歌颂的实用态度。这种实用态度主要表现在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叙事结构框架的架构上以及主题思想借助于神道设教进行表达等。当代在对《水浒传》的解读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小说的宗教性,则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牵强附会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写作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批具有反抗精神、崇高品质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的黑旋风李逵憨直纯朴、疾恶如仇,对劳苦人民却满怀深厚的革命感情,是农民起义军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中,普遍存在着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能否正确地理解、运用它,是艺术创作能否成功和艺术评论能否准确的关键之一。 《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明末时期的金圣叹曾经极力赞扬过,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景阳岗打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作者)真是其才如海。”清末时期的夏曾佑,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小说原理》中说:“武松李逵之打虎,均不甚工。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固无足论;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一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类动物,腰长而  相似文献   

9.
在现存的六种元杂剧水浒戏中,刻画了两类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戏中对已婚妇女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善恶评判,往往是单方面站在男性的立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和思想偏见。水浒戏中刻画的正反两类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剧作家宣扬当时妇女是否遵守妇道贞节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其所叙之故事都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故而可以按年月日顺序对其进行编次。研究《水浒传》的著名专家何心先生已对《水浒传》前七十一回中的故事进行了编年,至于七十一回之后,何心先生认为“年月日难以计算”,不可进行编年。其实小说第七十一回之后的时间线索虽不如前七十一回清晰、明确,但根据常理与小说的具体叙述进行推断,仍可确定其发生的大致时间,故而也可对之进行编年。  相似文献   

13.
明刊《水浒》的版画插图在插图形态上主要有上图下文的"全像"和整版全幅的"出像",《水浒叶子》为清代"绣像"《水浒》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像"的图目较"全像"概括。"全像"的插图风格较为质朴通俗,"出像"的风格体现出明显的雅化倾向,《水浒叶子》的风格更趋向文人化。"全像"的图文关系极为紧密;"出像"图与文的位置较为疏离,但图文关系仍密不可分;《水浒叶子》的图像虽从文字独立出来,但受文字的影响痕迹依然很深。  相似文献   

14.
水浒故事在演交过程中具有系统完整性.<民间大水浒>一书在2008年的出版显示出了水浒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基础.把水浒文化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证:构建大水浒文化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通过歌颂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贪官集团的种种罪恶,呼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梦想实现与儒家传统思想相一致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对事件的描写,还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水浒传》都弘扬了正气,所以,其主题就是“弘扬正气”。无斋主人的“梁山人物黑帮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8.
孙立故事在水浒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孙立的话本,由于文本佚失,其内容已不可考。将《青琐高议·王实传》与《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中有关孙立的情节进行比对,经过文本甄别、民间传承分析,推理认为,作为一个故事系统,《青琐高议.王实传》中孙立故事与宋话本石头孙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视为水浒故事源流的一部分,与《水浒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