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人主张求"同",探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有人主张求"异",挖掘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人主张"异同"兼顾。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看,只有维持"求同"与"求异"之间的必要张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才能对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跨域写作的海外华语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一脉,它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文化重建和文化史重新书写的作用。文化身份是作家在异域确立自我主体意识和获得自我归属感的重要表征,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语作家在文化身份上呈现了鲜明的混杂性和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东兴京族文化中的混杂现象(主要含括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制话语、越南当地主体民族文化以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等因子)存在,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该民族性格的使然。“混杂”的主要价值在于:没有民主,就没有混杂。混杂就是多样化。多样化的呈现就是民主化的反映,或多或少是对威权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图像的流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象、影像和仿像。在网络文化里,文学已经走向边缘,图像占据主位。仿像是仅凭符号生造出一个真实世界以外的一种虚拟的真实,是网络文化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迄今,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文化心理层面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的探讨还有待阐释。该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层面市民化中面临文化适应惰距和身份认同模糊的困境,并对如何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行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江程 《奇闻怪事》2009,(10):78-78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一个种群对自身文化的回归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该环境文化的一种心理确认。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主调,有色人种的文化处于附属的地位,两种文化在相互排斥和不平等中相互融合,黑人文化在寻找自身定位时茫然困惑,同时随着黑人的地位的提高及奥巴马的当选,寻根追源已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陵女子大学独特的教师群体及其矛盾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教育环境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亦产生了迥异于其他高校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民族主义运动和婚恋等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9.
文学图像化是一种动态的以文学为核心的辐射式生产,其属性当归为文化性生产,因此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必然要挣脱纯文学研究的牢笼,而应适时采取文化诗学的策略。文学图像化的文化诗学阐释,应当尤为注重其文化表征,这主要表现为文学图像化生产作为一种总体性符号对文化的结构态势、发展模式、存在方式等三个维度的互构性驱动。  相似文献   

10.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1.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景艳 《科技信息》2010,(24):396-396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多民族居住的地域里,移民者与本地居民必然产生文化碰撞和融合,关注移民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新疆移民者为例,从移民情感角度出发,浅谈文化认同的表现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大众媒介和其传播的内容渗透到社会每一角落,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代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媒介构成了被真实化的虚拟环境。而个人身份的认同,并不是独立于社会情景的,而几乎完全是由社会情景所界定的。当代社会情景是由媒介塑造,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受到媒体文化的影响。勿庸置疑,媒介从一开始就控制着人的生长轨迹,其中之一便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处在边缘化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学,由于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它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单纯对新疆新时期以来回族小说的创作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这一边缘地域回族文学和文化,并依此透视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化观念:通过民族文化认同层面去研究、解读新疆新时期以来回族小说的创作,可以窥见在新疆这一特殊地域,一种与传统主流文化有异的、别样的回族民族文化和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以及访谈等方法,对足球球迷文化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足球球迷文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足球商业化以及媒体的强力介入,集体身份认同成为球迷的核心基础,足球球迷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极端到大众,从单极到多极,从单维到多维的演变历程,球迷文化研究方法和理论呈现交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球迷文化研究应更多地采用多学科、多方法以及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并与球迷群体和文化发展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18.
江西审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具有半封闭环境中开放的、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地域特色。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以多样的表征展现出其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美学内涵。在现代转换过程中赓续着传统文化精华、宏扬时代精神,又指证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吴艳伟 《科技信息》2013,(2):230-230
《印度之行》一直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并在近些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和混杂性出发探讨主人公阿诺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以及阿诺德摆脱身份混杂性,文化身份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