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位离子在化学镀镍中的动态演变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和配合物化学理论,研究了在化学镀镍溶液中,配位离子在沉积过程中的动态深变及沉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自沉积的沉积速率和溶液的稳定性取决于配位镍离子的物种结构、分布函数关系及其在沉积过程中的动态演变。实验发现,足够的自由镍离子能够保证较高的沉积速率,而在化学镀镍溶液中,同浓度的部分配位镍离子在沉积过程中脱掉配位基壳后,仍能维持深液中自由镍离子的动态热力学平衡,这是既保持高的沉积速  相似文献   

2.
“电解质溶液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溶液里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跟单位体积溶液里离子的多少有关。也就是说,相同体积和浓度的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多”。这是现行高级中学甲种本化学第二册和一些中专教材对同浓度等体积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醋酸、氨水五种电解质溶液利用并联的五只等功率灯泡进行导电能力比较时,对演示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共萃取现象     
大家知道溶剂苹取是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和化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溶剂苹取的特点是操作简便,适用浓度范围广。最适于微量组分的分离及富集。而且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溶剂苹取法的另一显著优点是没有类似于共沉淀的现象。但是一系列实验结果已经证实这种看法(严格地说)是不全面的.下面就螫合物革取体系中发现的共革取现象作简要介绍。1958年Dyrssen在研究以异内基酸甜苹取锌时发现,为了维持溶液离子强度不变而加入高氨酸钠中的Na“,部分被苹人有机相,当锌不存在时,就没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人认为Na”的共苹取…  相似文献   

4.
粘度是物质的传输性质 ,是“动态”性质 ,从溶液的粘度数据可以获得溶质对溶剂结构影响的信息 ,揭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 ,对认识锂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溶剂化和离子缔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2 98.15K ,研究了一系列溴化四烷基铵盐 (溴化四乙基铵、溴化四丙基铵、溴化四丁基铵和溴化四己基铵 )在碳酸丙烯脂 (PC) +N ,N二甲基甲酰胺 (DMF)混合溶剂中的粘度行为 ,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外推拆分方法[1] 分别计算得到Li+,Et4 N+,Pr4 N+,Bu4 N+,Hex4 N+和相应阴离子的粘度B系数和流动活化自由能 .据此讨论…  相似文献   

5.
电子的确容易在金属与溶液中邻近电极的离子间穿过,传递是“绝热的”,电子传递速度及方式由溶液中粒子存在的受激态的几率所决定 。  相似文献   

6.
具有较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四氟硼酸锂(LiBF4),与有机溶剂所形成的电解质溶液较广泛地应用于锂电池、高能核材料、有机合成等领域.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是溶液中离子—溶剂和离子—离子等复杂相互作用的宏观体现,这些相互作用是决定电解质乃至电池性能的根本原因.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体积性质研究对于了解电解质的电离、溶剂化、离子缔合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1],报道298.15K时LiBF4在基于碳酸丙烯脂(PC)的混合溶剂(PC DMF,PC THF,PC AN和PC DME)和在基于碳酸乙烯脂(EC)的混合溶剂(EC THF,EC AN,EC DME和E…  相似文献   

7.
电位溶出法是近代分析化学中除放射化学和中子活化法等之外最灵敏的方法,该方法仪器设备简单,容易普遍推广。原理:铅、锡金属离子在一定酸性介质中,选择一定电位条件下,使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与汞形成汞齐、沉积在电极表面。当沉积一定时间后,断开恒电位,汞齐化金属与溶液中氯化剂反应,金属又重成为离子进入溶液。主要仪器:l、MP-1型港出分析仪2、MCP—IT极谱工作台3、工作电极、玻碳汞膜电极、银电极4、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5、对电极:铂电极6‘25mL硬质烧杯一7、表面M样品消化用电子控温万能消化电炉,方便快捷、操作容…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3种新型的含稠合外环的硼-二吡咯亚甲基染料(BDP)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用荧光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在乙腈等强极性溶剂中两种中位为苯并冠醚亚单元取代的硼-二吡咯亚甲基染料对Na 离子和K 离子的响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荧光团中含有吸电子酯基的BDP染料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识别Na 离子的荧光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聚氯乙烯在四氢呋喃与环已酮混和溶剂中的辐照效应,发现凝胶量(同一剂量 下)与混和溶剂组份间的关系不符合加和规则而呈现正偏离。相当于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下的 “敏化保护作用”,上述正偏离现象用正电荷在环已酮正离子与四氢呋喃分子间传递的概念 来解释。 测定了不同含氯量氯化低压聚乙烯辐照后的电子顺磁共振讯号,发现讯号强度确随高分 子中氯基团增加而线性上升。进一步研究在结晶温度下自旋浓度的衰退速度,亦得到类似的 结果。至此,聚氯乙烯辐照时形成负离子的假说就与上述混和溶剂中辐照的由于正电荷传递 而产生正偏离的现象相互统一起来。 我们同时研究了一系列添加物对聚氯乙烯的四氢呋喃或环已酮溶液辐照时的影响,发现 同一添加物在两种溶液中的作用并不一致。三乙胺与乙醚促进了环已酮溶液中的交联作用, 这可能与混和溶剂中的离子“敏化作用”一样。水,乙醇及醋酸则抑止了环已酮溶液中的交 联。这些物质对交联的抑止作用可能与低温辐射离子聚合时的阻聚作用相类似。一系列添加 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影响不大,这可能因为四氢呋喃正离子本身已大大促进交联作用,因此 少量添加物的作用并不明显。 最后,对聚氯乙烯水悬浮液中各种添加物的影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砚混合溶剂中的多硫离子平衡表明,无论在Z=2或8/3的溶液中,当表观浓度减小时,都有利于多硫离子的降解。并且溶液中多硫离子之间的化学平衡,都随混合溶剂的组成变化,也即和介电常数有关。低介电常数有利于低聚合度的多硫自由基离子S3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Mn(Ⅲ)/Mn(Ⅱ)体系电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Mn(Ⅲ)/Mn(Ⅱ)体系的电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证实Mn(Ⅲ)离子在浓H_2SO_4溶液中将形成络合离子,以MnSO_4~ 形式存在。提出了Mn(Ⅲ)/Mn(Ⅱ)在浓H_2SO_4溶液中电解氧化还原时与前人不同的电极反应历程,即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存在着前置化学转化步骤。阐明在不同过电位条件下,电子转移步骤、扩散传质步骤和前置化学转化步骤均可分别成为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在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亚砜(DMSO)混合溶剂中的多硫离子平衡表明,无论在Z=2或8/3的溶液中,当表现浓度减小时,都有利于多硫离子的降解。并且溶液中多硫离子之间的化学平衡,都随混合溶剂的组成变化,也即和介电常数有关.低介电常数有利于低聚合度的多硫自由基离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针对水合与水化这两个概念是否有区别这一问题,主要从两的基本概念、存在形式、与水分子的键合情况及能量变化上进行了剖析,论证水合与水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离子的水化过程中,既有离子的水合过程,又有水合离子的进一步溶剂化形成水化离子的过程,离子的水合是离子化的一个组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在較广pH范圍内,研究了硅酸在聚合过程中溶液酸度变化的現象。在硅酸溶液原始酸度小於等电点的pH值吋,溶液原始氢氧离子濃度与最后氫氧离子濃度之差△[OH]为負值;大於等电点时,△[OH]值随原始pH值和濃度增高而增加。二、根据以前所提硅酸聚合的两种机制,說明了在原始溶液酸度小於等电点pH值时,硅酸的聚合是硅酸的中性分子和負离子的氧鍵合作用,有氢氧离子釋出,故溶液中的这种离子增多;原始溶液酸度大於等电点pH值时,硅酸的聚合作用中有氫离子釋出,故溶液中氫氧离子減少;在等电点及具附近,硅酸同时以两种方式聚合,故溶液酸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代化学工业如石油燃料、塑胶、染料、药物等等生产中提出对复杂分子結构与分析进行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当遇到有机混合物,其中含有相近沸点和类似結构的同分异构体,或当样品量少时,或在研究与分析时不适宜加試剂(例如研究絡合物的形成与締合状态)等如用化学方法非常困难,或者消费太多时間。在这些情况下,根据生产与实驗实践証明应用分子光譜方法是极为有效的。分子光譜方法包括可見与紫外区电子吸收  相似文献   

16.
应用锌电极和Ag-AgCl电极组成可逆电池,通过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应用Nernst 方程和Debye-Hückel极限公式,求得不同温度下ZnCl2在混合溶剂(乙醇-水)中的平均离子活度系数,计算ZnCl2在混合溶剂中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并据电解质溶液的溶剂化理论对ZnCl2的平均离子活度系数及相对偏摩尔自由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贾可 《科技园地》2005,(4):47-47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扩散.是有界面的。同一种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时,不同浓度的溶液在逆光条件中.可以看到丝状液流相互穿插运动。静止后.有时能分为数个层次,并不象现有溶解理论所说的“匀称一致的电离状况”。尤其是有机质的溶解.更能明显地观察到溶液扩散时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离子电子法在配平半反应时,利用离子、电子及溶液的介质,来调节反应式两边的电荷数,使之相等。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化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半个原子”的矛盾,它的形成与解决构成了近代化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透过近代化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道尔顿原子论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自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即道尔顿把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道尔顿原子论之理论自身这一矛盾的外化,导致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矛盾。为了解决“半个原子”的矛盾,阿佛加德罗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推论,引入了分子概念,提出了分子假说,初步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坎尼扎罗完成了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体系,最终完善地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这个过程再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内因论”和“外因论”的思想,依次具体体现为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律、内在矛盾动力律和内在矛盾外化律。客观地考证分析“半个原子”矛盾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并全面地总结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对于全面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于在中学化学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导是电解质溶液的重要传输性质之一,也是电化学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电导的测量是研究溶液中离子溶剂化、离子缔合、电解质溶液的结构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