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基层路拌法施工的材料准备、运输和摊铺、拌和及洒水等技术问题。工业废渣是粉煤灰、煤渣、煤矸石、高炉渣等多种固体废物,运用工业废渣做公路的垫层,铺路基既经济又环保,运用路拌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路拌法是运用人工或道路施工机械在路上(路槽中)或沿线就地拌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对中国国情和实际斗争形势的清醒认知和判断,凭借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以及毛泽东个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在近代以来拯救中国的道路上,最早打破了对他者道路的迷信和崇拜,走出了中共"走自己的路"的第一步。这场起义成功开辟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所生成和建立的"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信,后来一直是中共开辟新道路、迎接新挑战、开创新事业的一个重要的自信源泉,是中共构建道路自信话语的的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3.
俞虹莺 《科技资讯》2014,(30):112-112
随着厦门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岛内岛外逐步向一体化迈进,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市政设施地上与地下严重不均衡发展,开挖道路埋水管、电缆、燃气、电力设施的现象随处可见,市政道路挖了又破的状况频发,这种无序的开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行人的出行安全,反过来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规范厦门市市政道路破路占道开挖审批与跟踪管理,加快市政道路破路的修复力度,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分析厦门市市政道路占道开挖现状,存在问题,就如何更加有效,科学地利用有限的道路地下空间,规范市政道路破路占道审批与跟踪管理,进一步探索厦门市市政道路管道建设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如何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社会课题就摆在了党和毛泽东及全中国人民的面前。从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过许多宝贵的理论思考,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就是其一。本文仅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中国的工业化要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进行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室外自然环境下无人自主地面智能车辆的道路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D激光雷达的道路边界检测算法.算法的原理是:根据道路区域与非路区域之间存在的高度跳变的特性,首先提取道路的可通行区域,然后把得到的障碍网格图利用线性鉴别分析(LDA)的分类的思想划分出最佳的左右非路区域,进而拟合得到道路的边界信息.试验结果表明,该边...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道路混合交通问题,分析了小、中、大3类车型的车道、区位、断面分布特征,依据各车型车辆的道路路段固有阻抗和车型比例仿真构建了三幅路、四幅路、三幅路单行且公交可逆行等典型道路路段机动车流的车速流量实用模型(BPR模型),并以小、大型车比例差为变量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预测结果表明,修正模型能够适应各种交通组成情况,且具有相当高的计算精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缺乏实地调查资料的道路路段交通流参数.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道路交通量与日俱增,因此对现在道路的改造拓宽已成为了加强道路使用功能,增强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旧路改造拓宽工程中,寻找满足工程质量及服务功能,又经济环保的施工方法日趋重要。水泥、粉煤灰、旧路料底基层施工工艺的开发和使用实现了这一要求,虽然采用该工艺在力学性质、板体性、水稳性和抗冻性等方面与水稳碎石基层相比并无较大优势,但对其上的基层初期强度却比普通的水稳基层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我国各区域政府间横向关系面临的资源浪费,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权限扩张等问题,从府际管理理论视角下提出构建法制体系,资源信息共享,民主协商订立契约和转变政府职能四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架设解决区域政府间横向关系阻滞的畅通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 在刘少奇同志诞辰百周年纪念之际,安源工人、萍乡人民深深怀念他。76年前,时值24岁的刘少奇赴苏学习回国后,来到安源山,与安源路矿17000工人同呼吸共奋斗,奠定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基础,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人运动道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太原市道路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道路设施量与交通量增长失衡;路网建设不合理:道路占用严重;频繁掘路导致路况下降;维修养护资金严重不足;新建道路质量差;道路附属设施损失严重;养护维修设备老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路况、提高其效益水平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突发交通事件下地面道路可变情报板(SVMS)同时提供高架和地面道路行程时间条件下的驾驶员择路行为.采用意向行为调查获取择路行为数据,运用微观计量经济学中的离散选择分析方法对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多变量分析,建立了描述择路概率的二元Logit模型.研究发现,SVMS信息对择路决策有显著影响,影响大小与驾驶员属性、信息内容及地面道路属性有关;驾龄越长、年龄越大的男性驾驶员,接收SVMS信息后选择地面道路的可能性更大;经常使用高架、认为高架可变情报板对其择路决策很有用的驾驶员,选择地面道路的可能性更小;高架延误越大、地面道路信号灯路口越少、延误原因为事故时,选择地面道路可能性更大.研究成果为交通突发事件下交通诱导策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体俊  张茫茫 《科技信息》2011,(11):I0350-I0350,I0376
因道路功能、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对交叉口改造的方法也大相径庭。文章结合武汉市开发新区中心宾虹路-光明路交叉口改造实例,详细阐述了该交叉口的渠化改造设计思路、解决手段,以及交通的合理优化组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这份自信既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外部力量的强迫,它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借鉴,中国人民探索实践后的主体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之所以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已被历史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道路施工引起下方既有地铁隧道的沉降问题,在地铁隧道上方斜穿施工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隧道沉降变形实测研究,分析了道路在路基注浆加固、路床和路面结构层施工阶段中地铁隧道的沉降曲线。建立地铁隧道-土体-道路模型对道路施工的注浆加固过程及路床和路面结构层施工进行模拟,通过比较地铁隧道沉降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验证了该精细化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此,分析了路床和路面结构层总施工厚度、道路土体性质、隧道下卧土层、隧道衬砌强度等关键参数对地铁隧道的沉降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隧道的沉降值与施工厚度呈正相关关系;道路的存在对隧道的沉降影响越小,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地铁隧道沉降几乎没有影响;卧土层的弹性模量越大,土层越不易变形,且地铁隧道沉降越小;衬砌弹性模量增大对地铁隧道沉降影响反而越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新城区拔地而起,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广四通八达,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一些城镇的老区,往往道路弯曲,且又狭窄,城区里的尽头路随处可见,建设不成格局。要拓宽、取直、打通这些道路或开辟新路,往往会遇到建筑物(老城区以楼房和老式瓦房多见)。根据设计要求放样时,要确定道路所通过的准确位置,做到即不误工,又不误拆不该拆除的建筑物,这里就应用到跨越障碍物道路红线桩测设。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道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水泥混凝土路,一是沥青混凝土路。本文从水泥混凝土道路和沥青混凝土道路的常见问题来入手,提出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丽群 《科技资讯》2013,(11):57-57
随着交通运输以及人民出行对于道路等级的要求逐渐提高,道路的排水问题在影响着自身使用寿命的同时也成为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完善道路的排水设计同时优化道路排水设施来提高道路的质量和寿命已经是道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简单分析市政道路工程排水设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和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来对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斗争、不断的探索和选择才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文中系统的回顾了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并总结了历次斗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城市道路的特点,着重对城市道路旧路改造中铣刨沥青道路面层的消耗量测算进行了论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为企业定额的编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以开辟新的道路和交通来代替旧时的战争和吞并领土的政策”调整对华侵略扩张政策。英国侵华政策开始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当推大尉斯普莱1858年提出由仰光到思茅的铁路修筑计划;1863年,英国又提出开辟缅甸八莫至我国云南交通线的计划。为此,英国经历了漫长论证和勘测,在中国人民顽强抗争和列强在华争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英国政府基于在华长远利益考虑选择“八莫路”,“斯普莱铁路计划”终被搁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