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处处有陷阱。本刊特发此文,提醒善良的人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为贪小便宜而掉入别人设下的圈套。  相似文献   

2.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此观点既有所见也有所蔽。文章通过对其所见与所蔽的梳理和分析,批驳了“哲学无用”论的浅见与近视,阐明哲学的“无用”乃是一种大用;哲学作为对人生有系统的思想的思想,给人以“安身立命”之道,为美好的幸福的人生提供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智慧.对待哲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Mathemiatica 4.0研究了一类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函数的图形,并在局部范围内与可导函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类函数在局部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4.
麻毓筠 《太原科技》2011,(10):55-56
金菊吐艳。秋景醉人。秋日的并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展现着发展的成果。在这硕果累累的发展成果当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太原市共支持和实施7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十五”末的18%提高到目前的50.3%。  相似文献   

5.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6.
指出函数连续与可导具有严格的一点对一点特征,并通过实例说明确实存在着处处连续而处处不可导的函数.其中函数的连续性、近似连续性、对称连续性均是对函数某点性质的刻画,且容易证明函数连续一定对称连续,也是近似连续的,反之不然.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实数的Cantor级数表达式.在单位区间上构造了一类用二进小数表示的函数.证明了这类函数是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讨论了这类函数的几何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我们已经知道存在处处连续而处处不可导的函数,那么是否存在处处有极限而处处不连续的函数呢?本文通过对“处处有左极限的函数的间断点至多可列”这一中心定理的证明,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为讨论的方便,先引入左凝点的概念。 定义1、设X是实数域R上的不可列子集,若x∈R,对δ>0,(x-δ,x)∩X都是不可列集,则称x是X的一个左疑点。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1.
1938—1946年,沈从文在云南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创作的散文、小说以及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大量的“云南”书写,这些作品在优美、恬静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对生命、人生、自我作形而上的抽象沉思,展示作者复杂深邃的思想世界,在素朴简单、淳朴厚重的人事描写中可见出顺天体道、乐天知足的人生形式;而回忆文章则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深刻地思考,在独具地方特色民俗描写中展现了一种原始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还记得刚刚发下《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我们便领了一个任务:写“序言”读后感。序言中李镇西老师平凡而细腻的笔触.让我认定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于是我便一口气读完它。书中处处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教育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14.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15.
《甘肃科技》2006,22(3):I0001-I0001
“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两会”期间处处可闻这样的呼吁。  相似文献   

16.
科技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精彩;科技如此美丽,似夏花之灿烂,若秋叶之静美:科技领跑世界,使世界处处充满竞争、机遇和挑战。新年杂志改版,与时俱进,也就有了“科技观察”版块。  相似文献   

17.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过份热衷于功名利禄.向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不为精神上的提高,只为满足自己身体官能的需要,以至人性扭曲,人格沦丧。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过份开采自然.大肆掠夺资源,破坏了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的和谐.打破了生态平衡。凡此种种,笔认为提倡老子之哲学精神,提倡其“无为而无不为”和万物一体的思想,乃是时代所迫,当世所急。  相似文献   

18.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月,是苏轼世俗人生的精神后花园,也是苏轼人生残缺和精神超越的象征。苏轼把时代之悲、个人之悟都融进月里,他的月是作为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意向出现的,其特别之处在于融进了时代的风霜和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所以苏轼明月词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残缺主题。平静地面对人生的残缺,是苏轼人生的显著特征,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谓"此事古难全",苏轼总是不断地寻求正视人生残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德国犀利哥     
苏美 《世界博览》2010,(8):87-87
我在海德堡时的邻居是个很妙的老先生:所谓“妙”,是因为他人生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给篱笆上漆;所谓“老”,是因为他的动作非常缓慢,像一只蜗牛在深海里做慢镜头。从我抵达直到离开拢共30天,他那几根可怜的篱笆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