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保林 《科学通报》1988,33(5):374-374
在冰川渗浸带,由于消融期雪层表面融化产生的融水由表面向内部渗透以及融水在雪层内部冷却、冻结释放出相变潜热,使被融水渗浸的数米厚的雪层温度达到0℃,然而在消融末期,融化停止,冰川表面温度开始下降以致被融水渗浸的雪层开始向大气放热,导致雪层内部的融水冻结,雪层温度由0℃向负温变化。同时在融水渗透的前沿,  相似文献   

2.
沉降到冰川表面的吸光性杂质(如黑碳、有机碳、粉尘等)对冰冻圈物质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冰川分布集中区,也是开展雪冰吸光性杂质对冰川消融影响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近几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冰中吸光性杂质特别是黑碳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该区域雪冰中吸光性杂质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分布,着重探讨了黑碳的主要来源,阐明了吸光性杂质导致的辐射强迫及其对雪冰消融的影响,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该地区冰川中吸光性杂质的空间差异大,同一冰川不同表面吸光性杂质分布特征研究匮乏;雪冰中吸光性杂质在冰川表面的迁移、富集等过程研究亟待加强;吸光性杂质对冰川反照率反馈以及冰川消融作用显著,但评估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雪冰中吸光性杂质的混合状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影响等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章申 《科学通报》1978,23(8):496-496
一、概况和取样位置 珠峰地区的喜玛拉雅山主脉的山脊大多在海拔6,000米以上,四个最高峰附近海拔高达8,000米以上,由于极高的海拔,在这个低纬度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山岳冰川。位于珠峰北坡的主要冰川有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这三条冰川汇合成绒布冰川,珠峰地区有着强烈的太阳辐射和较强的水蒸发,昼夜温差很大,这些特点影响了积雪的变质成冰作用和冰川的消融过程。从雪线以上直到顶峰,积雪变质成冰作用属于渗浸冻结类型,不存在象极地冰盖地区或其他冰川地区的重结晶类型。这一自然地理特征也影响了珠峰高海拔地区冰雪中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其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天山1号冰川成冰带和积雪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应  丁永建  叶柏生  韩添丁 《科学通报》2011,56(19):1583-1583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成冰带是冰川表面成冰作用有差异的区带,与物质平衡密切相关; 积雪由层位组成, 层位通过沉积、风蚀和变质作用形成. 成冰带的界限(如粒雪线、湿雪线、干雪线)保存着气候环境信息(如消融区大小、0℃等温线、极端消融事件),消融末期的粒雪线代表着反映物质平衡变化的零平衡线(ELA). 因积雪表面的辐射通量以垂向为主, 所以物质能量的转化与积雪层位的数量和性质密切关联. 可见, 冰川消融与积雪的物理性质密切联系且受气温影响. 成冰带分布和积雪组成逐年波动, 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0 年或更长)对物质平衡和气候变化敏感, 尤其在全球变暖下.  相似文献   

5.
掺粉砂对冰蠕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科学通报》1992,37(10):924-924
冰川底部往往含有岩屑,从而改变了冰的力学性质。含岩屑对冰的流动影响如何,关系到冰川的动力过程和地貌作用,但冰川学家和冻土学家对之研究不多。Echelmeyer和Wang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人工冰洞观测研究时发现,厚35cm的含岩眉冰层的平均剪应变率大大高于洁净冰的平均剪应变率,两者有效粘度相差约115倍。1989年,我们在该冰洞冰附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5,(11):72-72
以南极为例,南极冰盖是一层又一层的冰雪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堆积起来的,位于下层的雪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变成了冰。因此,冰川保留了几百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气候信息。通过了解这些信思,冰川地理学家就可以知道冰川的冰龄和当时的气候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开篇之前,我们先给大家出个谜语:"川"是指流动的河水,那什么川看上去是不动的呢?答案是"冰川"。冰川是指达到一定厚度并能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的自然冰体。因为冰川的流动速度太慢,所以肉眼看起来它就像一块大冰疙瘩,一直矗在那里不动。中国是全世界中低纬度带山岳冰川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按中国山岳冰川在坡向上的分布规律来说,山系北坡热  相似文献   

8.
李军 《科学通报》1986,31(14):1097-1097
我国学者对南极现代冰川的研究是1982年从南极东部维尔克斯高原北缘的洛多姆冰帽开始的,曾发现该冰帽存在完整而有规律的成冰带谱。位于冰帽边缘的消融带,元月份平均温度在0℃以上,夏季有消融,而冰帽顶峰附近的重结晶带则完全没有融化。1983年将该冰帽  相似文献   

9.
冰川分裂     
不久前,科学家乘飞机对南极洲松岛冰川的裂冰事件进行测量并绘制了三维立体图。这次考察的裂冰缝隙长达30千米以上,平均深度为73米,裂谷底部几乎与阿蒙森海的水位平齐。科学家预计,这次裂冰事件将产生一座新的冰山。松岛冰川的上次大裂冰出现在2001年,2011年10月它再度出现明显的裂冰迹象。  相似文献   

10.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90,35(15):1125-1125
现代意义上的冰川物理学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这时,天山冰川观测站恢复工作并走向现代化,加强了对外交流,一批出国学习学者回国开展自己的研究,冰川物理学在国内发展才具备物质和人才条件,在冰雪热力学、冰川动力学和冰的再结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吉林长白山地晚更新世冰川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威  牛云博  闫玲  崔之久  李川川  穆克华 《科学通报》2008,53(15):1825-1834
长白山(2749 m)是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冰川作用典型山地之一, 在天池周围海拔2000 m以上保存着良好的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 在火山锥体内侧与外侧构成“口内口外”模式的冰斗冰川. 冰川的发育依托独特的火山地质与地貌大背景, 保存完好的冰斗、槽谷、冰坎、磨光面以及冰碛垄等, 显示研究区在末次冰期有过多次冰川作用. 通过对冰碛物光释光(OSL)年代测定, 结合冰川地层与火山地层的相互关系以及火山岩的K-Ar、高精度铀系不平衡测年(TIMS)、电子自旋共振(ESR)等年代结果, 确定长白山地区发生两次冰进作用, 即黑风口冰进, 分布于火山锥体的西坡和北坡海拔2000~2100 m处, 冰进时段为距今20 ka左右, 属于末次冰盛期(LGM)的产物; 气象站冰进, 分布的海拔高度为2400~2600 m处, 冰川作用发生在11 ka前后, 属于晚冰期的产物, 其发生可能受到全球性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的影响. 末次冰盛期冰川发育的规模大于晚冰期. 在相似的季风系统影响下(冬雨雪型), 长白山末次冰期的冰川序列与东亚沿海其他冰川发育地区, 如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具有一定的时空耦合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     
《科学之友》2008,(4):13
罕见冰臼群现身福建经过实地考察,在我国著名侨乡福建长乐发现的冰臼群和冰川遗迹被素有"中国冰臼之父"之称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确认是目前中国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整体处于缓慢退缩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帕米尔-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为特征的"喀喇昆仑异常"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冰川加速退缩则是这一地区冰川失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海拔地区的异常升温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重要驱动力.另外,这种冰川状态失常还与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西风和季风大气环流过程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状态失常直接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变风险的增加.应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冰川变化监测与研究,加大冰川灾害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对河水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发育着36 793条现代冰川,冰川面积49 873.44 km2,冰储量4 561 km3,分别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冰川总面积的84%和冰储量的81.6%。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变暖,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增温,使得大多数冰川处于退缩趋势。20世纪上半叶是冰川前进期或由前进期转为后退的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冰川出现大规模退缩,但并未形成冰川全面退缩;60年代末至70年代,许多冰川曾出现前进或前进迹象,前进冰川的比例增大,退缩冰川的退缩幅度减小; 80年代以来,冰川后退重新加剧;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强烈。现在虽仍有个别冰川在前进,但高原冰川基本上转入全面退缩状态,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藏高原哺育了亚洲的十多条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七条最重要的河流。近数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冰川退缩加快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七大江河径流量亦呈现出不稳定的变化。从趋势上看,短期内冰川退缩将使河流水量呈增加态势,但亦会加大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或河段的不稳定性;而随着冰川的持续退缩,冰川融水将锐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特别中小支流将面临逐渐干涸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吴三保 《科学通报》1965,10(6):564-564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1962—1963年间在天山定位站有关冰川和水文实验观测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收入比较优秀的论文14篇,按其内容可分为冰川和水文两部分。冰川部分计有论文10篇。水文部分论文3篇。此外,书末还附有“冰川和冰绿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法的初步探讨”一文及万分之一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地形图”一幅。  相似文献   

16.
美国和冰岛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发现了冰期与火山活动的联系。于上个月末在夏威夷召开的一次关于火山如何活动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个系统模型。在冰期中,高纬度地区的冰起到了塞子的作用。冰的压力阻止了火山的喷发。但是由于冰期时水被束缚在冰川上,所以在低纬度地区,水的压力较小,岛屿火山就会喷发。根据这个新的模型,当冰川退去时,相反的过程也会出现。当冰河作用最小时,由于高纬度地区的火山上的冰已被移掉,这些火山就发生喷发。但在低纬度地区,由于海平面随着冰川的溶化而上升,水的压力增加,火山活动就会减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冰川之最中国最大的冰川是发育在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平顶冰川.面积为376平方公里。但据笔者了解到的最新考察研究信息,发育在唐古拉西端的普若岗日地区的普若岗日平顶冰川,面积达420平方公里。它有可能取代古里雅冰川,跃居中国平顶冰川面积之最.据刚从那里归来的朋友告诉我,站在普若岗日平顶冰川那广袤的冰雪原上向冰川外围望去,湛蓝的湖泊,起伏的沙漠.不时有成群结队的野驴、野牛和藏羚羊出没的草原,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呈现出七彩的光泽,真令人叹为观止在整个地球上,这种集现代冰川、湖泊、沙漠、稀疏草原和草原上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境内又一种新成冰作用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我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希夏邦马峰地区达索冰川7000m处大平台,发现有重结晶带,长约3km,宽超过1km,平均测厚达350m以上。文中详细叙述了和讨论达索冰川成冰作用过程,夏同我所带来的丰沛降水、多云天气每天降雪所产生的高反照率是形成再冰结-重结晶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跃动的冰川     
正科学家正在破解某些冰川容易突然跃动的原因——冰川跃动有时甚至会把路上行人冲走。冰川"跑得"像火车一样快在藏西高原,2016年7月17日的早晨天气很好。"在昨晚一场大雨过后,今天的空气闻起来特别清新。"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村主任占堆说,他和许多西藏人同名。然后,占堆接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电话。一个村民连珠炮似的向他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崩刚才如何"吞噬了牧场"——冰崩扫荡了一片肥沃的牧场,那是包括占堆的一些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冰川科学工作者,我当然知道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冰川都在不停地退缩,但我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上所看到的自1983年至今20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让我感到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