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安庆科技》2006,(1):42-42
《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国发 [2005]44号),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 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尹传红 《科技潮》2012,(5):34-35
我国已经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并且动员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推行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期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地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整体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既是传播科学文化、与迷信和伪科学争夺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科学素质概念,是一个极其基本、极其核心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侧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而且,以公民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和落脚点。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掌握和领会科学方法的精髓;树立科学态度,主要是指具有端正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精神,主要是指逐渐培养普遍怀疑的态度、充分尊重事实的客观立场、严密逻辑思维的原则和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6.
公民科学素质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而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将是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2011年全国科普日两所高校活动的实践调查为基础,评估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探讨了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科学素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燕 《科技信息》2010,(33):I0412-I0412
科技场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基层科技场馆,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具有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拯救生命的社会价值,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该文提出了物理学对于公民的科学素质,理工科专业人员和物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的价值,并分析了实现物理学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小浒 《科技与经济》2006,19(6):3-4,12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础性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重大。科学素质不仅体现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体现人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体现人们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公民科学素质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公民具备的科学素质水平,反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的能动水平。1.1公民科学素质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起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与推广应用都取决于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的人。这部分人正是不断从亿…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日前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能力建设看科学素质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于2006年2月6日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行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屈昊 《安徽科技》2013,(12):6-8
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和发展科普产业的政策也随之更加需要健全和完善。。在《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均明确提出了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让人心情沉郁,2007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平均水平不足2%。而美国在2000年为17%,欧共体1992年为5%。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之大令人心惊。公民的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但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自主创新风云际会,民族复兴的号角响彻华夏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性梳理并仔细审视公民的科学素质与科学的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重点,我们该如何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2月8日,中国科协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签署《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河南省省长谢伏瞻代表双方签约。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主持仪式。根据共建协议,双方通过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工作,使河南省到2015年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3.78%,为实现到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提供支撑。中国科协将加强对河南省全民科学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安徽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5.91%,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科普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手段,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好科普工作已成为社会性的、全民性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北京目前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北京市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北京市科普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在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加强科普教育,对于提高北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推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26日,中国科协召开"李象益科普事迹报告会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大会",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发表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指明了方向。确保实现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  相似文献   

18.
公民科学素质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反映着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在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世界上,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影响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已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物理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吴顺鹏 《科技信息》2013,(15):427-427,432
<正>近10年来,全国的科普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公民科学素质被看作国家进步的基石。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寄予厚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这给全国的科普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任重道远。1流动科技馆发展的必要性1.1公众科普需求与日俱增在《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的推动下,科普基础设施迎来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