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电脑的出现和发展,使很多以前使用一台笨重的汉字铅字打印机的排版人员失了业,曾经卖得很走俏的任天堂游戏机成了滞销产品。电脑之所以这么时髦,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娱乐性。玩电脑  相似文献   

2.
铅是一种银白色的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铅以方铅矿、白铅矿等化合物形式出现.由于人类开发利用铅的历史悠久,在餐具、陶瓷制造,在冶炼、铅字印刷中,都有铅排放,而铅与铅化合物有毒,所以人类遭受铅污染的历史同样久远.  相似文献   

3.
    
当我坐在这明亮的教室中,任凭日光灯毫无忌惮地照着我和面前一大叠印着铅字的纸张,我打心底感到了一阵心烦意乱,烦躁不安。也许黑夜不该成为外出行走的时间,但我还是走了出去。我尽情地呼吸着那绝非单词公式的新鲜空气,远处若隐若现的灯火,是这个小城不断成长的见证。站在桥上,看着两侧星星般的灯盏,临江观赏,真是惬意极了。盛冬时节,例行的西北风总会准时赶到,江中灯光的倒影泛在荡漾的水波里,化为一丝丝长长的沉淀,却又久久不愿从江面落下。如果是在白天,那也许会有一只迁徙南来的候鸟,扑打着翅膀掠过江面,仅留愁思轻轻颤…  相似文献   

4.
最近,费耶阿本发表了他的新作《文化多元论,还是无畏的新千篇一律》,大异众趣地阐发了与大多数科学哲学家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评价观。他认为,探讨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不能离开科学哲学和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但是,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6.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2011年科学发展报告指出,科学已步入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科学投入、科学产出、科学成果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繁荣,传递出科学全球性增长的信息,表明了科学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双重背景下产生了"地球系统"这一科学概念,这不仅是对科学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应变,也标志着科学新类型的诞生。这种基于整体观的自然系统研究,推动了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预示着科学整体的范式变革。  相似文献   

8.
唐志敏 《科学通报》1996,41(Z1):28-28
<正> 1 引言 在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电子数字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科学和工程计算问题是它唯一的应用领域。50年后的今天,计算机无论在性能还是应用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学与工程计算仍然是它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尤其是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以Cray计算机系列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随着可解问题规模的增大,计算本身成了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形成了独立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之外的第三类科学,即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计算科学与理论和实验科学的相互作用是很强的:理论科学提出数据模型供计算科学用数值方法解决,而这种  相似文献   

9.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初创于1978年的《世界科学》杂志如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迎来了创刊40周年的日子。2019年4月25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研讨会"。研讨会以"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为主题,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关于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在中国科学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科学开始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科学合流在一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方向。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力图从科学方法论上来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了中国传统科学在历史的洄流中向前跃进而又挣脱不了旧有巢臼那样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科学越来越社会化了,对社会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领域越来越扩大了。现代科学王国中,理论如云,学科如林。今天的科学探索者,如果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中,他的科学思想就会被窒息.但要全面地认识科学王国的整体,又非常困难。这是许多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世界科学》迎来了20岁生日。 1999年12月 3 日,《世界科学》创刊20周年专家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与会来宾对《世界科学》20年来始终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为宗旨的办刊方针给予了高度地评价,并对如何办好《世界科学》提了很好的意见。本刊主编夏禹龙、顾文兴分别作了中心发言与主持座谈会。以下摘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告读者     
《科学通报》1957,2(2):42-42
“科学通报”从1950年創刊超,在科学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作为一个全國性的綜合性的科学刊物,作为科学工作者發表意见,报告工作、了介情現、交流經驗的园地,“科学通报”显然还远远赶不上实际的需要。許多读者反映,“科学通报”刊登的研究工作报告的数量太少,科学界动态的报导既不全面,又不及时,同吋也沒有很好地反映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工作各方面的意見。我們感謝讀者对“科学通报”的关心和爱护,我們出珍視讀者提出的批评和建議。根据大家的批評和建议,“科学通报”从今年起在內容和形式方面想作了些改动。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即二次大战末期的1945年,时任美国科学发展局主任的V·布什,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科学报告。该报告回应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有关美国战后科学发展的四大问题,扭转了美国科学发展“重应忍、轻基础”的历史取向,它是战后美国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拐点,具有重大历史地位和深远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的发端是与爱因斯坦的名字联在一起的。他所创立的相对论曾引起了人们时空观念的变革。他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对科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就其科学观念的实质来说,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属于近代科学传统。与爱因斯坦相比,普里高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则更具有现代精神。它在许多方面,都对爱因斯坦的科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  相似文献   

16.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17.
柯遵科 《科学》2016,(4):41-44
中国科学社能够成功改组并建立起民主体制,东美留学生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帮助中国科学社发展和完善了年会制度。科学讲演是中国科学社年会的主要活动,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及其应用,而且使年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东道主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季申华 《科学通报》1965,10(6):558-5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65年3月18—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科学教育电影工作会议。各部门各地区有关负责人和各方面的科学工作者3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光在会上作了报告。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我国发展科学教育电影的方针,以及科学教育电影的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问题。会议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电影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电影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人与科学和自然的呼唤 ——简介《科学随笔经典》丛书 《科学随笔经典》丛书是一部中外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撰写的图文并茂的随笔文萃,全书反映了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历程。除科学知识外,还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  相似文献   

20.
米尔沃德开发了家用版《现代烹饪艺术》,他的全六册关于烹饪科学的大作。他说,厨房里随处有科学,"科学就是世界运作的方式。我就是想在厨房里,唤起人们的科学意识。"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上,南森·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