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东汉汉译佛经的处所疑问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整理出了东汉汉译佛经处所疑问代词的系统,并指出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帮助人们了解东汉时期汉语处所疑问代词系统的实际面貌,了解处所疑问代词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在动词后由介词"于(於)、在"引入转移处所,表示因转移而在新的地点出现新的存在状态,所以才导致"N(转移物)+V+于(於,在)+转移处所"在不同场景中传达出不同的信息重点:或强调转移处所,或强调转移后的存在状态。对于一个动词来说,引入转移处所时采用哪种结构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动词本义的信息链,二是言语环境透露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诸葛晓乐  赵凯 《科技资讯》2013,(22):107-107,109
在现在船舶及平台设计中,起居处所管系布置与机舱区域管系布置不同的是它的涉及结构相对简单、系统相对较少,但实用性与美观性要高于机舱管系布置,以及更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处所宾语+去”格式在宁国话里有着大量存留。通过描述它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和功能,强调应注重与宁国话里其他类似格式的比较和对凝固形式“家去”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7.
"处所宾语 去"格式在宁国话里有着大量存留.通过描述它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和功能.强调应注重与宁国话里其他类似格式的比较和对凝固形式"家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字句是现代汉语研究较多的一种句式,很多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涉及"在+处所"的句式类型、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语序制约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介词 处所词语”以位于动词之后为常,不过,表动作起点的“自、从 处所词语”和部分表动作发生或滞留场所的单音节处所词语却慢慢移至动词之前,这是汉语语法对结构均衡的语用需求和人们对“介词 处所词语”的语义认知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动趋式+宾语”结构是现代汉语最为常用的结构之一,由于宾语的不同,其具体格式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宾语为处所宾语时,它的结构格式表现得相当稳定,带有语法的强制性,即VC1OLC2.笔者运用并立扩展法从共时层面对VC1OLC2结构进行层次划分,得出在共时的句法结构上VC1具有更紧密的结构关系,V和C1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韵律上都倾向于分析为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在 Np(处所宾语)”位于动词前、后的两种句式的构成及语法意义,并试图通过变换来找出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尝试以认知心理上的“完形”感知的基本原则来作出成因解释。  相似文献   

12.
基于类型学的视角,通过大量语料对各语言的存现句进行分析,发现存现句的存现谓语的语序蕴含共性、存现处所与存现主体间的语序蕴含共性以及存现句的各语义成分间的成分共现蕴含共性,让人们对存现句型有更深入的了解,让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这种句型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把握这一句型。  相似文献   

13.
存现句(NP1+VP+NP2)表示“某个处所存在(出现、消失)了某个事物”。句首的“某个处所”(NP1)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常常是一些袁示时间、空间的词或短语,有的甚至省略。不管结构形式上如何变化,NP1始终表示一个存在处所的语义内涵,在逻辑形式上用存在量词(口)表示,句首表示存在处所的意义在Pro.10g语言的环境中形式化为:λP[口X[NP1(x)∧P(x)]]。  相似文献   

14.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15.
靖西壮语中不具有处所意义的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都具有了处所意义,都能充当"趋向动词、源点介词、静态处义介词"的论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民族对空间认知的概念化程度不同。空间的概念化手段使得靖西壮语特殊的方位意义整合形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IMO的MSC82大会上以MSC 215(82)决议正式通过《船舶专用海水压裁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简称PSPC),并成为SOLAS公约框架内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在推进及应对该标准将产生重大影响,是对我国造船行业的严重考验和挑战.如何在新连船过程中实施这一标准,成为了企业的头等大事.本文分析了PSPC实施前后的主要区别,结合造船企业的现状,从船舶设计的技术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目的在于从源头开始,着眼于未来.  相似文献   

17.
趋向补语与其后处所宾语、非处所宾语位置关系的复杂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都是个难点。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留学生很难掌握好这一语法点,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为此,采用认知理论,引进语言的平衡性等观点,对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以期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趋向补语后宾语位置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处所建几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经验,就如何提高沥青路面压实质量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仅以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场”的词义经历了由表示“祭祀用的平地”和“收打、翻晒粮食的平坦场地”到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处所”,再到泛指“某种领域的演变过程”。由于佛教的兴盛,“场”被用于表示进行法事的处所,唐时,出现了借名词“场”来计量法事活动的次数的用法。之后,“场”词义继续虚化,出现了“计事”和“计时”两种用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中"在 L"、"于 L"、"自 L"格式,都表示主语动作行为的处所,是处所功能的承担者.文章对三种格式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在"虚化较"于"、"自"为迟,虚化后与"于"有共时重叠使用的时期;"在"、"于"、"自"都不能脱离处所词而存在,是名词性非宾语的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